袁振堂,李 慧
(1.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山東泰安271021;2.泰山學院歷史系,山東泰安271021)
呂思勉的史學方法論
袁振堂1,李 慧2
(1.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山東泰安271021;2.泰山學院歷史系,山東泰安271021)
呂思勉將史學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他認為治史應重常人常事,不宜預設成見,應注意學與術的區(qū)別,要學會中外比較的方法。治史要堅持史學進化論,了解經(jīng)濟基礎決定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這一道理,明白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對國家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杜絕盲目的崇古觀念。這些史學方法論對當代的史學研究仍具有指導意義。
呂思勉;史學方法論;進化論
19世紀以來,史學發(fā)展的一個趨勢是“重視新方法的運用和新材料的發(fā)掘”[1]767,這一特征在20世紀的中國史學研究領域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我國著名中國史學家呂思勉就十分重視史學方法論的研究,著有《歷史研究法》、《史籍與史學》兩本專著對自己研究歷史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系統(tǒng)論述了研究史學的方法。整體說來,他的史學方法論主要包括史學研究過程、治史的原則、治史的觀念。
呂思勉總結自己的治史經(jīng)驗,將研究歷史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材料的搜集、材料的考證、史書的編纂,并具體論述了各個階段的不同方法。
1.1 材料的搜集
材料的搜集是治史的第一步,呂思勉主張廣泛搜集史料。他認為凡是文字資料都是史料,史料并不限于舊時列為史部的書,還有實物、圖畫等非文字記載。他還將人類的遺骸與政俗也列入史料的范圍,表現(xiàn)出對史料深刻的見解。呂思勉注重史料的搜集,指出“搜集唯恐不多”,這和歷史學家陳垣要求搜集材料要“竭澤而漁”是一樣的?!八J為搜集的材料越詳博,越有可能推測歷史的真相。[2]62”搜集材料當力求完備無缺。
關于材料搜集的方法,呂思勉主張要按一定的專題去搜集?!胺菜鸭?必只能專于一部,或按事物性質(zhì)分類,或限于時,限于地,均無不可。”當務之急是做成史料匯編,“所謂史料匯編,便是針對每個題目,遍覽群書,把其中有關系的都抄錄下來,注明篇名、卷數(shù)或頁數(shù),及所據(jù)的版本。[3]60”
1.2 材料的考證
呂思勉認為史料的比較、鑒別、考訂是歷史研究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只有這一環(huán)節(jié)準確無誤,才能保證著述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任何一種史料,都并非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錯誤、虛偽,可能有私人的愛憎,可能有階級民族的偏見,如不經(jīng)過精密考證即篤信不疑,則后患無窮。歷史研究者必須對史料進行考證。
呂思勉在《史籍與史學》中專節(jié)談到書籍、實物、古事的辨?zhèn)?、考證方法。關于書籍,呂思勉指出讀古書要先知其學術流別,可以“據(jù)文字以決書之真?zhèn)巍?。比?近人多認為現(xiàn)存的《尉繚子》和《六韜》為偽書,不敢引用。呂思勉認為:“兩書皆多存古制,必非后人所能偽為。”現(xiàn)在山東銀雀山漢墓中出土了兩書的殘簡,足證呂思勉考證的正確。關于實物,呂思勉指出:“如能據(jù)科學論斷,最為確定,否則需注意三端。”一是實物巨大,不易作偽;二是發(fā)現(xiàn)時有很多人觀看,不容作偽;三是不重古物之世時發(fā)現(xiàn)的古物較多可信。關于古事考證方法,他列舉了十個方面:設身處地;注意時間、空間;盡力搜求古事的絕對證據(jù);考明古事的細節(jié);注意記事者的道德學識及所處的環(huán)境;進化退化之大勢,用之需極謹慎;一時代、各地方不可一概而論;不可“據(jù)偏端抹殺其余”;不要隨便以理推斷古事;“昔人有為言之,或別有會心之語,不可取以論史”。呂思敏強調(diào):搜集唯恐不多,別擇唯恐不少,此二語,固治史者所宜奉為圭臬矣[3]63。
總之,“呂先生之史著,強調(diào)史籍與史料的考核,講求實事求是的綜合研究、融會貫通,同時亦著重于歷史發(fā)展過程前因后果的探討”[4]19。
1.3 歷史書籍的編纂
將經(jīng)過考證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編撰成書,是史學研究的最后一步。關于史料的編纂,呂思勉沒有專門的論述,但他的兩部通史和四部斷代史向我們昭示出他在史學編纂上的特色,就是重人事,重常事,不唯王侯將相異人殊事。下文將細談這一點。
2.1 重常人,重常事
呂思勉在《歷史研究法》一文中提到:歷史研究要“重常人,重常事”,他說常人、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作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就不能知道山崩的原因,知道了風化,那么就會了解山崩是必然的結果。社會之改革有如懸崖轉石,似乎頓挫,其實算不得什么,非達目的不會終止?!帮L化”已知,“山崩”在何地何時焉能不知?這或許就是呂思勉先生所說的“真學問”。雖是古史研究,但應從現(xiàn)實時代中去討生活?!皩W問在空間,不在紙上。書所說之事,要轉化成為眼前所見的事情。書本的記載,和閱歷所得,合同而化,才是真正的學問?!边@當為治史學人自勉?!爸爻H?重常事”也彰顯了呂思勉對治史卓越的見解[4]19。
2.2 治學不宜預設成見,應以科學觀點為指導
呂思勉在《歷史研究法》中提出了講學問不宜預設成見的觀點,即一名優(yōu)秀的史學工作者在下結論之前,應有科學的方法論思想做指導,不應被已有的觀點所束縛,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方能對史學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2.3 注意學與術之別
呂思勉認為,“應付事情,最關鍵的是要注意學與術之別”[3]3,學以求事物的真相,術以知應付事物的方法。知道了事物的真相,應付的方法自然而生,只知應付方法卻不明事物的本相會陷入窮于應付的境地。史家治史要學會變通,不可一味地用傳統(tǒng)的方法去考慮問題,換一個角度便會使事情迎刃而解,柳暗花明。
2.4 提倡中外比較
呂思勉提倡用中外歷史比較法來研究歷史。在《兩晉南北朝史》一書中,他指出:“東洋之有秦漢,西洋之有羅馬,其事蓋頗相類;中國見擾亂于五胡,羅馬受破毀于蠻族,其事亦未嘗不相類也。然蠻族侵陵以后歐洲遂非復羅馬人之歐洲;今五胡擾亂之余,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如故也。[5]前言”呂思勉當年的見地或許未必盡妥,但他所采用的中外歷史比較研究法是值得借鑒的。
呂思勉除了提出了治史原則外,還提到了史家治史應知道的幾種觀念,主要有四個方面。
1)史學工作者要堅持史學進化論的觀點,打破先前的循環(huán)論觀點。史事是不斷進化的,有生物之所以不同于無生物,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有生命之物,關鍵在于進化。
2)史學工作者要知道馬克思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這一觀點。社會是一個整體,任何現(xiàn)象內(nèi)部、現(xiàn)象之間都會有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都以物質(zhì)為基礎,其它現(xiàn)象都是依附其上的上層建筑。這種觀點,對于了解史事和研究史學大有幫助。
3)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對國家歷史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有一部分人總認為東方不如西方,永遠趕不上西方發(fā)展的步伐。不知歷史的人,總以為東西方之間的差距自古就有;知道歷史的人,就知道西方的發(fā)達實在是得力于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自己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定位,不應妄自菲薄,而應奮發(fā)向上,知恥而后勇,抓住機遇發(fā)展經(jīng)濟,來逐步縮短與西方的差距。
4)要杜絕盲目的崇古觀念。人類之所以崇古,乃是因為現(xiàn)代人羨慕原始共產(chǎn)制、民主制、財產(chǎn)公有制等,希望自己也能過上那種原始的美好的生活。崇古觀念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應一味憧憬古代,應向前看,因為“歷史是人類通過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遠古黃金時代的夢想”[3]33。
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方法論對于今天的史學研究來說仍具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意義,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風氣發(fā)生了變化,當今中國的學術界,無論中青年還是老前輩都對那種盛行于中國學術界達三四十年之久的空疏的“以論代史”的學風,對那些空頭教條風氣,產(chǎn)生越來越強的自覺的批判意識,這就使人們從呂思勉先生這樣一些前輩史學家身上,從他一生的治學實踐中,深切感受到“論從史出”的嚴謹求實學風與治學精神的價值與意義。這可以說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6]18。
[1]張耕華.呂思勉史學思想三題[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6(6):767-769.
[2]何周.淺論呂思勉的史學[J].池州師專學報,2007(2):62-65.
[3]呂思勉.呂著史學與史籍[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63.
[4]李向平.不知風化,焉知山崩[J].歷史教學問題,1998(1):19-20.
[5]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蕭功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呂思勉先生的治學方法給我們的啟示[J].歷史教學問題,1998(1):18-21.
Lv Simian’s Historical Methodology
YUAN Zhentang1,LI Hui2
(1.Dept.of Physical Science,Taishan University,Taian271021,China;2.Dept.of History,Taishan University,Taian271021,China)
Lv Simian divided the process of doi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to three stages.He believed that historians should valuate ordinary people and ordinary affairs,reject preinstalled prejud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ing and academy.He thought that a historian must know how to make comparisons and adhere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understand the rule that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social development.He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ulture is significant,and a historian should reject the blind worship of the ancient.
Lv Simian;historical methodology;theory of evolution
K0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1.005
1673-1646(2011)01-0017-03
2010-07-10
袁振堂(1980-),男,助教,碩士,從事專業(y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