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濃濃的季節(jié)里,在西山腳下一片片蒼翠的山谷中,轉(zhuǎn)眼間披上了紅裝,站在高高的山上眺望,一簇簇紅葉像緩緩燃燒著的火焰由山下蔓延到山上,夾雜在蒼松翠柏之中,紅、綠、黃、橙交相輝映,景色分外迷人。香山、八達嶺潭峪溝、龍慶峽、慕田峪、紅螺寺等十大紅葉區(qū),觀賞紅葉的游人絡(luò)繹不絕,特別在雙休日,旅游人數(shù)達到頂峰。
秋天的樹葉為什么會由綠變紅變黃?這要從葉子中色素含量和天氣變化說起。
樹葉的細胞里含有多種色素,如葉綠素(綠色)、胡蘿卜素(橙色、紅色或黃色)、葉黃素(黃色)、花青素(紅色、紫色、或藍色)等。其中以葉綠素最多,約占80%。在生長季節(jié)里,氣溫高,水分足,有利于葉綠素大量形成,于是新葉綠素不斷代替老葉綠素,使葉綠素在葉片中始終占絕對優(yōu)勢,遮蓋了其他色素,看起來就是郁郁蔥蔥的一片綠色。
到了秋天,天氣一天一天冷起來,當氣溫降到0℃以下,草木表面凝結(jié)上一層白霜。這時候,葉子中的含水量在逐漸減少,白天又正值天高云淡、艷陽高照,這種氣象條件不但不利于葉綠素的形成,反而會破壞大量的葉綠素;而葉黃素、花青素等色素卻安然無恙,它們在寒霜下欣然‘亮相’。秋季低溫,還有利于花青素的積累,可以使細胞的酸性增加,使花青素呈紅色。另外,霜凍低溫還可以造成細胞間隙結(jié)冰,使細胞內(nèi)部水分損耗,有利于水分減少,使細胞液變濃,顏色加深。這就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道理。
楓葉、黃櫨等葉子遇到偏低的氣溫或秋霜后,顏色由綠變黃、變紅最為明顯,萬山遍野蒼松翠柏中點綴著斑斑紅葉,景色最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