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楊琪
(山西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大量產生,也引起了司法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和研究,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首次對此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雖然《解釋》的出臺與實施,填補了我國侵權法規(guī)則中關于安全保障義務問題的漏洞,符合當代司法為民的要求,有利于合理分配社會利益,補償受害人的損失。
由一則案例引發(fā)的思考:郭某某購買火車票,乘車從甲地到乙地,在列車行使過程中,被窗外飛來一石子擊中頭部受傷,構成三級傷殘。
本案是典型的第三人侵權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臺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guī)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只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夠在其制止或防止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本案中承運人沒有過錯,則應當免除承運人的責任。但是按照《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規(guī)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傷亡是旅客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承運人不具有免責事由,應當承擔責任。”這兩個法律規(guī)定在本案適用時自相矛盾。如果適用《解釋》第六條,明顯失公平。為了進一步認識安全保障義務,更準確地適用第六條之規(guī)定,本文將對安全保障義務及其侵權責任的理論依據(jù)、法律性質以及歸責原則等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研究。
安全保障義務,即行為人如果能夠合理預見他人的人身或者財產正在或者將要遭受自己或與自己有特殊關系的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的侵害,即要承擔合理的注意義務和采取合理的措施,預防此種侵權行為的發(fā)生,避免他人遭受人身或財產損害。安全保障義務,究竟是契約性義務還是侵權義務,理論界說法不一,筆者認為,行為人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既可能是合同義務也可能是法定義務。因為通常情況下,即使行為人與受害人簽訂合同約定行為人應承擔的義務,但合同約定卻并非能確保第三人不對受害人實施侵權行為。并且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法律都直接規(guī)定了行為人或經營者應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以積極采取措施來保障顧客的安全,被稱為制定法上的安全保障義務。即便制定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也可通過司法判例來確定行為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在理論上,安全保障義務可認為是一種合同法上的附隨義務,但我國合同法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guī)定,而在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中有許多關于安全保障義務的規(guī)定。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將該義務定位于法定義務,以約定義務為補充。安全保障義務對于義務人而言是應當承擔的最基本的義務,當事人可以作出高于其標準的約定,但不得通過約定免除該義務或降低其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臺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边@是我國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侵權賠償責任,彌補了侵權責任形態(tài)的一個空白。一般來說,補充責任解決的是第三人直接侵權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競合問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安全保障責任實際分為兩種:一種是安全保障義務人的直接責任,其構成要件為損害的發(fā)生是在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控制范圍之內,損害的結果沒有第三人介入;第二種是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損害結果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引起的,即由第三人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本文討論的就是第二種責任。
2.2.1 侵權補充賠償責任的理論基礎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在我國法律中還沒有明確的法條,為了理解不真正連帶責任,從主體、內容、原因和效果方面等法律特征加以進行說明。
(1)不真正連帶責任的主體為復數(shù)。不真正連帶責任的主體通常為不同的數(shù)個人。在安全保障義務人與侵權第三人的關系中,后者才是終局責任人。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對侵權第三人而言構成了不當?shù)玫搅死?,他因此而獲得的消極利益應當返還,故安全保障義務人對第三人有求償權;但反過來,作為終局責任人的侵權第三人不得行此求償權。
(2)不真正連帶責任人的責任性質不同于連帶責任。連帶債務實際上承擔的是一個債務,而不真正連帶債務承擔的是數(shù)個債務。連帶責任人是共同負同一清償義務,不真正連帶責任人各自對同一給負獨立清償義務。
(3)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發(fā)生原因。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發(fā)生原因具有偶然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數(shù)個債務發(fā)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由此產生數(shù)個各不相同的法律關系。其次,這些原因是偶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事先并無共同的意思聯(lián)絡。
(4)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效果。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效果分為內部效果和外部效果。一人全部履行,債務全部消滅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外部效果。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由于給付內容同一,一個債務人全部履行完畢,債權人的債權即在客觀上全部得以實現(xiàn),其余債務人免除了再為給付義務,而且也無須對已承擔責任的債務人作內部的補償或分擔。
2.2.2 侵權補充賠償責任不完全等同于不真正連帶責任
侵權補充賠償責任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不真正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各個債務人對于受害人都發(fā)生全部責任,而補充賠償責任的債務人若非終局責任人不發(fā)生全部責任,只是在其能夠制止或防止的范圍內承擔過錯責任,在終局責任人無力承擔、或承擔不足、或無法找到終局責任人時才承擔替代責任。
目前,我國多數(shù)學者對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采用二元體系,即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構成歸責原則體系。過錯推定是過錯原則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基本方法是法律推定加害人有過錯,從而實現(xiàn)舉證責任倒置,再由加害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公平原則不是我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但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補充賠償責任究竟適用哪種歸責原則呢?
侵權行為中其過錯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行為人不應作為而作為,后者則是指行為人應作為而不作為。安全保障義務應該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的義務,是一種預防行為。其過錯是一種不作為的過錯,這種過錯不是故意,只是過失。過錯責任原則還有兩種形式,即普通過錯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由于安全保障義務人一般都從事經營活動,擁有雄厚的財力、物力,其能夠控制活動場所,也更了解場所及物品的性能,其被獲準經營也就意味著其有能力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如果讓受害人承擔舉證責任則過于苛刻,實質上違反了公平原則,讓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舉證責任,也更符合實際情況和實質公平。所以,侵權補充賠償責任原則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1)侵權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第一是有損害結果的發(fā)生,第二是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過錯,第三是安全保障義務人的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怠于制止第三人的侵害行為。
(2)侵權補充責任的基本規(guī)則:第一,在侵權補充責任形態(tài)中,受害人應首先向直接侵權責任人請求賠償,直接責任人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后,補充責任人的賠償責任即消滅,直接責任人不得向補充責任人追償。第二,受害人在直接侵權人不能賠償、賠償不足或直接責任人無法確認時,可以向補充責任人請求賠償,補充責任人應當賠償。補充責任人承擔了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直接責任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