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水平
(上饒師范學院 江西 上饒 33400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的進化過程后得出了如此經典的結論。從古到今,人類和動植物一樣,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之中,激烈的競爭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旋律。隨著競爭壓力的日趨沉重,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了病態(tài)的“不良競爭”心理和行為,傷害了他們自身,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就讀地方高校的大學生相對重點大學的學生來說,在競爭方面有著更微妙的處境,因此,探討他們的不良競爭心理,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競爭意識,愈顯必要。
2010年9月—2010年11月,對上饒師范學院、上饒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等3所高校本、專科學生共計5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剔除回答不完整、重要信息不全等無效問卷后,獲有效樣本486例。其中男290份、女196份。問卷采用我國學者岑延遠《大學生競爭心理量表》并作一定調整,測量被試者的競爭心理,該量表由競爭傾向、競爭動機、競爭策略和競爭內容四部分組成。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競爭心理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主要表現(xiàn)在:
競爭傾向是指個體對競爭過程總的認識、態(tài)度體驗及情緒傾向。有的大學生認知上發(fā)生偏差,不思進取、意志消沉、好逸惡勞,怕吃苦、圖享樂、不敢冒險,安于現(xiàn)狀,追求守成穩(wěn)健、與世無爭的所謂“世外桃園”式生活。調查顯示,有12.8%的大學生把追求平穩(wěn)安逸當作自己的處世準則;有20.5%的大學生不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喜歡參加輕松、無關勝負的活動;還有的大學生情緒傾向狹隘,嫉賢妒能,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心中就焦慮、不快;有的學生嫉妒他人,傷害自己,為人偏狹,放棄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視的目光貶低他人的成功。
競爭動機是個體參與競爭的根本動力,調查中,大學生參與競爭的動機76.9%是為了獲得利益和自我展示,明顯地傾向個人獲得好處,在擇業(yè)觀上表現(xiàn)更甚。當問及“你參與競爭的目的”時,選擇“我參與競爭,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只要對我本人有利,我愿意參與各種競爭”答案的學生分別為72.6%、68.5%,有81.5%同學認為“這是人吃人的世道,你不吃掉別人,別人就會吃掉你”,72.6%同學選擇工作標準是把“工作條件好、待遇高”排在第一位。這些都清楚地反映出大學生在競爭動機上的個人至上、自私趨利的功利心理。
競爭策略是指個體在競爭中傾向于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有的大學生為了在競爭中占得先機,采取不正當?shù)氖侄?。調查反映,30.5%的大學生容忍和理解考試作弊,2.5%的大學生甚至有過考試舞弊的經歷;有4.6%的大學生認為無論什么手段,能達到目標就行;有的女生甚至有了做“待嫁族”的心理,她們一邊讀書,一邊找老公,以便畢業(yè)后獲得較高的生活起點;也有少數(shù)男學生認可“傍富婆”現(xiàn)象;采用走后門、托關系等手段參與競爭,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中已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大學生的競爭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應該是大學生活競技場的主要內容,但遺憾的是,問卷中“學習成績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選項只有21.6%的學生選擇;“對待愛情,我的觀點是努力爭取”這一選項得分反倒高達87.2%。有的學生不比學習比愛情,不比勞動比享受,不顧家庭和個人的財力,追求檔次,崇尚名牌,手機常換,衣服常新,聚會交友,大講排場;在一些學生中,趕潮消費、愛情消費、攀比消費、媚俗消費、“面子”消費等不正常消費甚至浪費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些加重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家長和學生的感情,還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校園人際關系,增加了學校教育管理的難度,不利學生健康發(fā)展。
大學生的不良競爭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
從主觀上看,一是理想缺失。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大部分是由其自身主觀原因所致,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個人理想信念的缺失與弱化。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可時下有的大學生受社會的不良風氣和世俗偏見的消極影響,進取意識弱化、理想信念動搖,斤斤計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扭曲,以致自卑、妒忌、投機等不良競爭心理情緒隨之而至。二是認識有限。不少大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對心理問題刻意回避、諱疾忌醫(yī),更不會積極進行心理自救或尋求專業(yè)人士的救助;有的即使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忍耐、克制,縱容自己的不良競爭心理和行為蔓延惡化,自身心理疏導技能和糾偏能力缺乏。
從客觀上看,一是社會負面影響。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系日益復雜,社會思潮、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這些都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變化,給每個人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和巨大的心理壓力。社會上摻假制假、偷稅漏稅、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丑惡現(xiàn)象,對大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導致?lián)p人利己、不講信用、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等有悖競爭道德的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時有發(fā)生。二是家庭教育失范。地方高校大學生特別是專科生多數(shù)來自農村,農民的工作條件差,辛苦而勞累,經濟收入低且不穩(wěn)定,他們自身常遭受較大的挫折和威脅,生活緊張,容易暴躁,對待子女更多地使用懲罰與拒絕方式;同時繁重的勞動負擔,也使許多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較少,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關注不夠,在教養(yǎng)方式上簡單粗暴,易使子女產生自卑、焦慮、恐怖等不良癥狀,面對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競爭,以及將要到來的生存競爭時容易產生無助感;還有些父母則相反,采取溺愛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一味溺愛放縱,導致子女依賴性強、自制力差、競爭能力弱。
1.自我調適。富蘭克林說:“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甚至也是對社會的義務。”作為當代大學生,要時刻注重自我心理調適,始終保持積極向上、自然平和的競爭心理,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一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積極樂觀、健康向上、沉穩(wěn)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觀念決定心態(tài),心態(tài)決定行為。大學生只有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社會與生活,冷靜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理性地對待個人苦樂得失,從而自覺地克服和消除悲觀消極、焦灼浮躁、妒忌攀比等不健康心態(tài)。二要注意掌握必備的調適技巧。目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各種矛盾日益凸現(xiàn),必須不斷注意掌握實用的心理調控方法和必要的心理調適技巧,不斷提高在各種壓力、困難和考驗面前自我調適的能力。首先是面對挫折時的心理調適。人生在世,挫折難免。在面對挫折時,既不會被挫折所累,又不會被挫折所困。恰恰相反,一定會在全面認識挫折本質的基礎上,從中吸取教訓,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新的競爭,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其次是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如何科學應對并及時調適好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正確的態(tài)度和辦法是:在主動接受壓力的同時,全面認識壓力、分析壓力,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應對壓力,并變壓力為動力。再次是處理人際關系時的心理調適。學會以謙遜、誠懇、寬容、贊賞的方式對待同學,尊重他們的意見,容忍他們的缺點,使之樂于與己交往,切忌嫉妒、多疑,確保自己始終在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輕松工作,快樂生活。
2.教育引導。對于學生的競爭心理,學校和教師既要給予積極的教育,又要給予耐心的引導。第一,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認識自我?!叭速F有自知之明”,但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階段。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認識自我。大學生應該客觀公正地認識自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恰當?shù)母偁幠繕耍繕诉^高,渴望不可及,就會喪失斗志;目標過低,輕易實現(xiàn),就會不思進??;只有競爭目標恰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才能激發(fā)熱情,催人奮進。第二,教育學生要團結互助,完善自我?,F(xiàn)實社會競爭激烈,形式多樣,這無疑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我們要教育學生用從容的心態(tài)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并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只有這樣才不會淫威對手的實力和進步而疏遠、排斥對手,也不會籠絡人心,借他人之力來成就自己。事實上,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也是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第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我們都知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有競爭的能力,還要富有合作的精神。競爭者通過合作求得進步,從而奠定了競爭的基礎,然后再通過競爭求得個人更大的發(fā)展,又為合作創(chuàng)造條件。有了合作,競爭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有了競爭,合作的集體才會更具凝聚力,大家群策群力,勁往一處使,取得最后的勝利。正確的競合意識和健康的競爭心理,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成就動機和高度的進取心,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
3.能力提升。首先,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形成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持續(xù)競爭力是指個體能持久保持的競爭優(yōu)勢,有人也稱之為核心競爭力。它主要包括良好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應變能力。高校要回歸本原,認識到高等教育對學生不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哲學思維訓練,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充分啟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求同、求異思維,提高他們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靈活性,引發(fā)他們思維視角的轉換,從而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這些素質的培養(yǎng)使得大學生產生一種力量,形成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優(yōu)化他們的競爭心理。濃郁的校園文化和進取奮斗的精神都極利于學生自我效能的提升,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有助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強化。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條件,營造環(huán)境,讓大學生能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學校和教師要有計劃組織大學生開展自我效能提升的實踐活動,包括外出參觀、社會調查、嘗試上崗、專業(yè)實習等等,在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角色意識和心理強化,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優(yōu)化他們的競爭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