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云霞
(江蘇省金壇市金沙高級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新課程下生態(tài)化體育課堂的有效構建
申云霞
(江蘇省金壇市金沙高級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逐步認識到生態(tài)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更加有利于學生生命主體的健康成長。生態(tài)的體育課堂,意味著綠色、健康,回歸自然和生命,遵循學科特點、返璞歸真的教學;意味著尊重、和諧,形成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課堂。生態(tài)化體育課堂是體育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態(tài)化體育課堂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們又怎樣來構建呢?
體育課堂是否生態(tài),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生命樣態(tài)。因為生態(tài)課堂的主體和主人是有機統(tǒng)一的,都是學生。生態(tài)化的體育教學本質上是用身體練習的形式喚醒和高揚學生的生命意識,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生理健康,更要關注學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季瀏教授從健康有益的發(fā)展角度認為,一個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保持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三者構成人的生命質量。他進一步指出,在人的生命之歌三位立方體中,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屬性的面積越大,在自然和社會中所占的位置越高,與社會的接觸面積也越大,顯示出該個體的生命質量也越高。反之,如果這三種屬性面積過小,則個體與社會三個方面著手,才能有效地保證其健康幸福生活,并提高生命的質量。
由此可見,體育教學要關注個體生命,首先教師要確立正確的生命觀,教學目標的單位要以一定的運動技能為平臺,在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向情感、價值觀和態(tài)度方面延伸并深入,只有當生理性的運動提升為情感上的升華的時候,才能表現出學習體育的生態(tài)特性。
生態(tài)課堂的價值取向,在關注高質量的同時要關注教學成本的降低和環(huán)保,即低碳。以往關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已經引起普遍的重視,但是對于教學成本的核算,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體育教師必須通過下列教學行為的“催化”,促進主體行為的有效實施: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體育經驗和能力以及思維模式來重構所學知識,即讓學生的學習是通過對現有知識不斷的交流、精加工、自我評價等外在的形式內化成自身的新知識與經驗。
二是讓學生明確重難點并在教師的點撥、強調、總結、評價等幫助下學會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
三是合理設計問題情境,并讓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入親身體驗的境界,建立如合作、競爭、獨立等活動建構,推動學生不斷體驗與探索,形成問題的解決。例如,“問題引導——體驗探究——解決問題——結果轉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從與學習內容有關的一個簡單問題提問開始,引導學生通過交流、體驗去逐步發(fā)現問題,并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總結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體育知識和技能,然后再以它作為“中介”去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使教學節(jié)奏地不斷向前推進。
四是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實踐證明,體育教師的親和力、組織教學能力、優(yōu)美的示范能力以及嫻熟的動作技能等都會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并時刻感染者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會根據教師行為所提供的信息相應地減少或增加對學習的投入。體育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有較好的自我意識,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因素吸引學生更多地投入學習活動,促進教學的低碳、高效進行。
走進生活與自然的課堂是體現體育學科特點、遵循體育學習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堂,走進生活與自然的課堂是自然質樸和諧發(fā)展的常態(tài)課堂。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區(qū),學生對健康和體育活動的選擇,是否堅持參與活動和形成鍛煉習慣都與學生的歸屬感有關。一旦學校給學生提供一個關心和支持的環(huán)境,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提高,并將自愿投入到體育學習活動中來。
但是,學校體育之所以難以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學習缺少對生活與自然的消解,學生的學習內容長期注重知識化、技能化,忽視了精神化、情感化;教學方法偏向灌輸化,忽視了自主化;教學的空間注重課堂化,忽視了生活化和社會化,從而使體育學習背離了生活世界和精神需求。因此,體育教學必須強化師生對生活世界的關注,讓學生走進“生活體育”與“自然體育”,從中體驗、理解、感悟生活,學生在尊重與友愛,充滿競爭與合作、安全與冒險的過程中接觸世界和生命,進而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受,從而使情感得以體驗、人格得以升華,生命也就得以生成了。
生態(tài)化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不是固定的,但它必須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不同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允許學生以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各有所學,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現代的體育教育觀,也是生態(tài)化體育教學觀。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個性、年齡、心理、生理和體育基礎等特征的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的快樂,而不是用統(tǒng)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學生。
例如,我們經常用“蛙跳”做為發(fā)展腰腹和腿部力量的練習,但單一的“蛙跳”動作練習缺少激情,學生練習沉悶,我們讓學生在場地上隨便畫一些小圓圈,做為水面上的“荷葉”,每個“荷葉”之間的距離根據學生各自能力自定,讓這些學生模仿青蛙在水面上跳荷葉的動作,學生很樂意這種開放性的學習,他們都自覺、主動調動自己已有的能力儲備,有的進行挑戰(zhàn)性的距離競賽,有的進行連續(xù)多級蛙跳練習,有的還設計了變化方向跳躍練習,單調的練習經學生的演繹變得競爭化、娛樂化、藝術化,教學中的美得到了體現,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練習的成功換來了學生的愉快感受。這種情感的升華、成功的感受、美的體現必將促使學生更加喜愛體育活動。
生態(tài)化的體育課并不是遙遠的“杏花村”,也不是體育教育的“桃花源”,它是新課程背景下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必然的趨勢。生態(tài)化的體育課是自然本真的回歸,余秋雨先生曾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彪S著我們研究和實踐的深入,生態(tài)化體育課必將彰顯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展現其成熟的魅力,為眾多體育教育工作者所關注。
[1]王加強,梁元星.我國教育生態(tài)研究的進展與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8(19).
[2]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tài)研究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0).
[3]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tài)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4]范國睿.教育生態(tài)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錢愛萍.吸納生態(tài)智慧的課堂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G807
A
1674-151X(2011)12-08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44
投稿日期:2011-07-15
申云霞(1978 ~),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