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娜[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642]
詹姆遜的“歷史維度”概念觀照下看葉芝詩歌的歷史維度
⊙張雅娜[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642]
批評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任何文本后面都有一個歷史維度在支撐它,愛爾蘭著名詩人威廉·勃特勒·葉芝的大部分詩歌表達的是主觀情感,在他的抒情詩背后,是否存在支撐其的歷史維度呢?詹姆遜關(guān)于歷史維度的論述中有關(guān)文體學、道德批評以及神話批評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來探究葉芝詩篇中的歷史維度:葉芝詩歌的某些文體特點使其符合當時英國和愛爾蘭人民的精神需求,是適時代而產(chǎn)生的;在葉芝詩歌中,即使是最抒情的詩歌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道德力量,尤其是為民族獨立而戰(zhàn)的思想內(nèi)涵;葉芝詩歌有相當一部分取材于希臘或愛爾蘭神話或民間傳說,體現(xiàn)了一種愛爾蘭國民的集體意識,是國民精神對一種理想化的、烏托邦式的國家形式的集體愿望。
葉芝 詹姆遜 歷史維度 文體學 道德批評 神話批評
威廉·勃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愛爾蘭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詩人,在授獎辭中他被贊道:“在他最清晰、最動人的抒情詩中,也在這些戲中,葉芝獲得了詩人很少能達到的成就:他成功地維持了與人民的接觸,同時又保持了最具有貴族氣質(zhì)的藝術(shù)?!雹倜绹娙?、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斯·艾略特稱葉芝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國詩人”。葉芝的詩幾經(jīng)風格上的變革,吸收了從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到象征主義的等派別的元素,融于自己的詩風中,保持了很高的美學水準。同時,由于“成功地維持了與人民的接觸”,他的作品也被烙上了很深的歷史維度痕跡,賦予了其深層的歷史意義,這種歷史意義正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1935- )所強調(diào)的文本閱讀的終極視域。葉芝的代表作品有詩集《葦叢中的風》(1899)、《旋梯及其他》(1933)、劇作《胡里汗的凱瑟琳》(1902)、《庫胡林之死》(1938)、哲學散文《幻景》(1925)、短篇小說集《隱秘的玫瑰》(1894)等。
詹姆遜在其代表作《政治無意識》(1981)中引入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無意識”,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無意識”的概念,他認為文本通過或主觀的或客觀的途徑,對事物的概念和范疇進行著“永遠歷史化”,只有一種真正的歷史哲學才能尊重過去的社會和文化特性和根本差異,同時又揭示出它的論證和熱情,它的形式、結(jié)構(gòu)、經(jīng)驗和斗爭,都與今天的社會和文化休戚相關(guān)。②在詹姆遜看來,所有的有關(guān)文學的形式上的陳述都必須有一個潛在的歷史維度來支持它們,當然,也許批評家沒并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這一過程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詹姆遜援引謝爾蓋·杜勃洛夫斯基(1928- )有關(guān)馬克思主義批評過程的著名描述:“當你超越文本進入它的社會語境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抓住了文本的要旨?!雹壅材愤d將這種瞬間感與發(fā)生在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從諸種批評方法,尤其是文體分析、道德批評、神話批評等,本文將從此三種批評角度入手,來考察葉芝詩歌中的歷史維度。
詹姆遜對于批評的歷史維度的分析從兩種文體學的區(qū)別入手。一種文體學是古典文體學或語言學文體學,其各種各樣的句法和文體被理解為一個更基本或者是想象中的實體的外在形式。從詞源學的角度看,這種文體似乎更強調(diào)個人的獨特風格。另一種文體學則專注于個別作品的內(nèi)在效果,通過列舉該作品的語言特性,如詞匯的范圍、對某類句子結(jié)構(gòu)或某些詞語類型的偏愛,以試圖表明該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和整體風貌是怎樣對讀者產(chǎn)生獨特效果并實現(xiàn)其審美目的的。④這種文體主要強調(diào)的是普遍的話語或特殊的單個詞匯的性質(zhì)而言的。詹姆遜認為“沒有一種文體分析不最終具有政治或歷史的特征”。
從詹姆遜所講的第二種文體學的分析葉芝早期詩歌,可以窺見其魅力所在。葉芝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到90年代初他在英國和愛爾蘭已經(jīng)是一位成名的詩人了。葉芝開始創(chuàng)作時,仍然是后期浪漫主義統(tǒng)治著英國詩壇,但它已經(jīng)成了強弩之末,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隨之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危機也在不斷惡化,而浪漫主義強調(diào)的直抒情懷已經(jīng)無法解決時代存在的復雜問題了,因為其內(nèi)容大多是風花雪月式的抒情;在形式上,傳統(tǒng)的抑揚格過分追求音韻的整齊,對字眼精雕細琢,這些都使這一時期的詩作顯得乏味刻板。此時,步入英國詩壇的葉芝為什么會在眾多浪漫派詩人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呢?
首先在選材上,葉芝轉(zhuǎn)向自己的祖國愛爾蘭尋求靈感,他的詩作在早期就以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從1889年第一部詩集《烏辛漫游記及其他》開始,葉芝便延續(xù)這種選材,這無異于給當時的英國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異域情調(diào),同時也使他的詩歌有了種歷史的莊嚴感。葉芝在詩中運用了當時少見的象征手法,這些都吸引了英國人和愛爾蘭人,保證了這部詩集的成功,盡管這部詩集在語言風格上還是沿襲浪漫主義的辭藻華麗、形式整齊等弊病。⑤人們關(guān)于其詩歌語言風格的指責,使葉芝開始了對詩歌語言風格的變革。逐漸地,隨著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的高漲,他的熱情也被激發(fā)了起來。葉芝開始舍棄浪漫主義對詩歌的精雕細琢,主張追求一種日常的、通俗的語言。葉芝寫了大量的似乎是從第三者的角度抒情的抒情詩,葉芝進入了這些第三者的內(nèi)心,通過他們之口表達自己的所說所做所思,葉芝就像戴起了面具,不同的人物對事物總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這樣他的詩歌在表達形式上就形成了多聲部的、充滿了矛盾性和豐富性的淋漓盡致的真實性格的表達。這就是葉芝所實踐的“面具理論”。經(jīng)過這樣的“面具”處理,詩人抒情的部分與那仿佛是在一旁客觀地冷靜地觀察、思考的部分,在作品中達到了主客觀的平衡,達到了一種新的強度。⑥因此,葉芝的詩歌保留了浪漫主義的激情,選材具有愛爾蘭時代背景特點,使用英語創(chuàng)作,不再嚴格地遵守自莎士比亞以降的主導詩歌韻律——五步抑揚格,而是更加靈活的韻律格式和抑揚格等的融合運用,還包含了多重人格的、多聲部的表達形式,使用的是日常的、通俗的詞匯,不乏象征手法的運用,這種詩歌風格具有強烈的私人化特點,這些特點正是詹姆遜所說的對讀者產(chǎn)生“獨特效果”的文體,葉芝的詩是適時代而產(chǎn)生的,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要求和價值觀。
詹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堅持文學是一種道德力量和總是將文學的主題或內(nèi)容作道德選擇。但現(xiàn)代世界和現(xiàn)代文學里,太多的情形往往要復雜得多,個體的人或人物面對的不是簡單的道德選擇的人際關(guān)系,而是如何對付遠比自我或任何個體大得多的那種決定性的力量,詹姆遜認為這種力量是來自社會、來自政治,也來自歷史運動的。⑦
葉芝的詩歌的主題主要有愛情、愛爾蘭的革命運動和神秘主義等方面。葉芝曾經(jīng)受茅德·岡(1866-1953)的影響參加過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以戰(zhàn)爭為背景他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詩篇,如《1916年復活節(jié)》《十六個死者》《玫瑰樹》《歐拉希利族長》《內(nèi)戰(zhàn)期間的沉思》等。葉芝的詩抒情性很強,但即使在表達最純真的愛情詩里,也能看到歷史的力量。以他的最膾炙人口的愛情詩《當你年老時》為例:詩中作者想象愛人年老的時候,青春和美貌已逝,只剩下衰老的面容和彎曲的背影時,作者仍陪伴著自己的愛人,一起回憶著青春時的記憶。熟悉葉芝生平的讀者都知道葉芝這首詩是寫給自己的愛人茅德·岡的,葉芝在23歲時第一次遇到時年22歲的愛爾蘭女演員茅德·岡,便被她的美貌和氣質(zhì)所征服,對她一見鐘情,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屢遭拒絕的苦苦追求,也因此我們看到了許多優(yōu)美的、也有些憂傷的愛情詩篇。在此詩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愛人的愛不同于其他人只是愛她“風韻嫵媚的時光”,這種愛不止于外表,更愛她“靈魂的至誠”。茅德·岡不僅外表美麗,而且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女性,是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領(lǐng)導人之一,“靈魂的至誠”指的就是茅德·岡對民族自由的不懈追求。
神秘主義引導葉芝對于生活、社會和歷史做出了種種想象和思考??傮w來說,它對于葉芝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⑧因此,葉芝的抒情詩、神秘主義詩都和革命主題詩一樣具有時代背景的道德力量,對處于民族解放運動進程中的愛爾蘭人民是有激勵作用的,激勵愛爾蘭人民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詹姆遜認為倫理道德是社會狀況的表征,它喚起人們修補和校正道德偏差,我們應(yīng)該把倫理話題置于具體的歷史境遇中,把它看成是深層社會困境的回應(yīng)。⑨
神話是關(guān)于原始社會生活和新石器時代社會的想象意識,它以一種前個人式的講故事方式來加固部落聯(lián)盟,并通過對部落的文化中英雄的豐功偉績的慶典來傳承他們共同的過去,它還通過共享的象征符號和儀式來凝聚每個成員的精神。詹姆遜援引愛米爾·杜爾凱姆(1858-1971)的這段描述,意在告訴我們在現(xiàn)代文學中我們所看到的神話模式是作者對這些資源和人類自身的起源的一種懷舊感。詹姆遜還引用了諾思洛普·弗萊(1912-1991)關(guān)于將神話轉(zhuǎn)換或降為文學展示的觀點:“建立在類似和統(tǒng)一性上的神話學的結(jié)構(gòu)原則已成為文學的結(jié)構(gòu)原則。對自然寒暑交替的循環(huán)現(xiàn)象的感悟為神話提供了兩種基本模式:從春天、黎明、出生、結(jié)婚和復活出來的生長模式;從死亡、變形、犧牲而來的消亡模式。這兩種模式在文學中又以喜劇和悲劇的原則出現(xiàn)?!雹馍裨捙u意欲以自身的方式說明歷史和社會的內(nèi)容,捍衛(wèi)其來自古老的集體主義的形式。
神話是葉芝選材的重要組成方面,尤其是古希臘神話和愛爾蘭民間傳說,在葉芝的許多著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弗萊所說的兩種文學展示模式,如上文提到的《麗達與天鵝》和《幻景》,還有《基督重臨》《躊躇》《航向拜占庭》等名詩中葉芝反復使用了諸如水、火、數(shù)、鳥、金枝等原型意象。前文提到葉芝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開始嘗試著使用象征手法,尤其是在結(jié)識了埃茲拉·龐德(1885-1972)之后,受其影響象征手法更是精進了許多,葉芝筆下的神話意象的原型內(nèi)含豐富:有揭示死亡與再生的樹、象征復活的前奏的金枝的死亡、暗示著人類及歷史發(fā)展出路的鳥、代表歷史螺旋發(fā)展的螺旋的意象等。詹姆遜認為神話批評應(yīng)該告訴我們的不是現(xiàn)代作家創(chuàng)作了神話,而是他們的希望,并且能夠解釋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結(jié)構(gòu)中產(chǎn)生這種補償性愿望的根源。葉芝的《航向拜占庭》和《拜占庭》就表達了這種“補償性”愿望。在這兩首詩里,拜占庭都是靈魂圣地的象征,是理想天國,是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愛爾蘭,詩人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夠成為純凈的圣地?!逗较虬菡纪ァ穼懹?927年,當時步入老年的葉芝已經(jīng)開始思考靈魂輪回的事情。詩中作者感慨青春已逝,看到年輕人沉浸于物欲享樂,不去追求永恒的藝術(shù)而傷感;作者為使自己已經(jīng)無用的衰老之軀享有精神上的永恒,決定起航駛向拜占庭,作者在拜占庭融入了永恒的藝術(shù)里,拋棄自己的自然之軀,化作金枝上的鳥兒,歌唱“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的事情”,即永恒。
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形象是愛爾蘭社會的集體想象物”,愛爾蘭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又飽經(jīng)風霜的國家,歷史上曾被北歐人入侵,后又淪為英國的附屬和殖民地,在清教革命運動中,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徒的大量涌入,致使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紛紛逃離家園。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掀起了一次民族獨立運動,失敗后,一些繼續(xù)倡導通過政治運動推翻殖民者的統(tǒng)治,還有一些思想先進的文化人士包括葉芝認為民族要獨立,首先要確定其文化身份。他們通過收集整理愛爾蘭的古老的民間傳說、民歌民謠等方式,發(fā)掘民族精神,再現(xiàn)愛爾蘭歷史上的英雄時代,試圖呈現(xiàn)一個精神性的愛爾蘭形象,喚起民眾對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記憶,使民眾團結(jié)起來對抗物質(zhì)性的英格蘭,史稱愛爾蘭文藝復興。在長期整理和發(fā)掘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葉芝越來越意識到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中凝聚了深層的民族經(jīng)驗和民族精神。而葉芝與拜占庭這個形象的相遇有其必然性。拜占庭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與愛爾蘭一樣地理上都偏居于一隅,政治上都是出于邊緣化的地位,歷史上拜占庭曾經(jīng)成功地承受住了來自羅馬帝國的壓力,葉芝也希望愛爾蘭能同樣地抵御英國的壓迫。葉芝選擇了拜占庭有吸引力的藝術(shù)、秩序方面的高度發(fā)展的成就將其理性化,賦予了拜占庭濃厚的烏托邦色彩,實際上拜占庭是愛爾蘭整個國家的集體意識的一種象征。
詹姆遜認為:“我們常常處于階級、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歷史的‘境遇’中,我們從來就不可能僅僅是白板,真理也從不可能存在于一個靜止的系統(tǒng)中,它總是一個更普遍的‘去魅’過程的一部分,這就是最簡單形式下的辯護和辯證法本質(zhì)?!比魏我皇兹~芝的詩歌都是他漫長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一部分,從歷史的角度來整體看待葉芝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欣賞到葉芝作品的深層思想價值所在。
① [愛爾蘭]葉芝:《幻象》,西蒙譯,見《幻象》附錄1,裘小龍譯,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頁。
②③④⑦⑨⑩ [美]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王逢振、陳永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70頁、第173頁、第174頁、第175頁、第165頁。
⑤ 傅浩:《葉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頁。
⑥ 裘小龍:《現(xiàn)代主義的繆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頁。
⑧ 吳蘭香:《葉芝詩歌中的神秘主義和夢想》,《岱宗學刊》,2005年第6期,第14頁。
作 者:張雅娜,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
編 輯: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