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立一個良性循環(huán),我覺得就三個詞:公平、民主、希望或者叫信仰。沒有公平,他就會憤怒,他就會焦慮。我希望全中國人都成為富二代,當所有人成為富二代的時候,財富就沒那么重要了。敢真正拋棄財富的人,才是真正富裕的人。當中國人都成為富二代的時候,生活也就靜下來。這需要公平,需要規(guī)則的公平,需要各方面的公平。第二個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讓全社會的信任建立起來。最后一個是信仰或希望,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活著就不那么焦慮。”
——央視名嘴白巖松近日在電視訪談中如是說。
這幾年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趨向是回歸故事,讓小說回到小說,崇尚故事性的影視業(yè)對文學的索取又在助長著這種傾向。這似乎是大勢所趨。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說的基本層面本來就是講故事。問題在于怎么講,會講不會講。古典名著的講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飽含細節(jié),三是富有文化底蘊,這是它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沒有被平添幾個不朽的文學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無論多么新鮮,轉(zhuǎn)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長期存活。現(xiàn)在的某些小說,故事之內(nèi)無人物,人物身上無細節(jié),故事之外無意蘊,剩下的就只能是一個事件過程的空殼子了,作者怎樣玩敘述圈套也掩不住貧乏的內(nèi)質(zhì)。這自然就談不上流傳與否的問題了?,F(xiàn)在講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讓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該立個什么人,人的骨頭上該長些什么肉,它們一起該撐起多大的審美空間。
——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指出當下小說創(chuàng)作應該會講故事,講好故事。
我們是個習慣于說大話的時代。什么都要大。大制作、大主題、大場景、大時代。而反映我們內(nèi)心的文學則相當毛糙。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的鮮活。不管是官員,還是和尚,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其內(nèi)心的鮮活都是無與倫比的??墒窃诩僭捠⑿?、面具流行的風氣下,我們見不到人的真實內(nèi)心。
——作家蘇北提倡人們應該敞開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有一個基調(diào),那就是他對美國的無限向往。目前的日本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不那么憧憬美國的階段,所以…… (日本)年輕人已經(jīng)基本不再讀村上春樹的書了。
——素有“日本文壇王子”美譽的作家島田雅彥直言村上春樹在日本已經(jīng)過時。
可能我的戰(zhàn)場有一點轉(zhuǎn)換。我發(fā)現(xiàn)老跟狗打架也不行,還得找主人。
——李敖解釋他為什么決定寫批評美國的《審判美國》一書。
很多民間疾苦令人發(fā)指,看了以后血壓都會升高。
——《朱镕基講話實錄》(一至四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為其中名句。
這是一部收藏了所有魯迅文字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的全集,至今為止我們能收集到的所有東西都收集進去了,這是幾十年來廣大社會的一個企盼。
——在《魯迅大全集》出版座談會上,魯迅長孫周令飛難掩激動之情。
今天我們存在的問題再多,都不能跟“文革”的十年相提并論。
——梁曉聲闡明他對當下中國的基本態(tài)度。
我卻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價值、觀察和感受總是和現(xiàn)實生活鉚得很死。我覺得這次“茅獎”評審的價值取向已經(jīng)做了很大的調(diào)整,否則我永遠都得不了這個獎。
——畢飛宇將得“茅獎”歸功于評獎取向的變化。
謝謝李嘉誠先生使這次獎金提高了,李嘉誠和文學的關系給所有有錢人樹立了榜樣。謝謝他為有錢人和文學的關系,樹立了榜樣。
——劉震云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感謝李嘉誠提高獎金。
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的新途徑。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授予八十歲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羅姆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