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青
孫悟空:一個完全意象化的形象
朱占青
面對《西游記》這樣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長篇神魔小說,對孫悟空這一形象的看法可謂見仁見智。孫悟空在《西游記》中被稱為“心猿”,“心猿”一詞在回目中出現(xiàn)達17次之多。文學史在論及賈寶玉的形象時說:“賈寶玉是個半現(xiàn)實半意象化的人物”袁世碩先生認為“賈寶玉是意象化的人物,是作家的心靈的映象?!蔽覀冋J為,和賈寶玉具有“童心”一樣,孫悟空也是一個具有“童心”的“真人”。孫悟空是作者在明代心學運動影響下,文人追求主體意識和自由人格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完全意象化的人物,是人的思想或心靈的的符號。西天取經(jīng)不過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心靈歷程,作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護“法”主角,孫悟空經(jīng)過和天上地下、身內(nèi)身外的“魔”的斗爭,最終完成了思想或心靈生存境界的構(gòu)建。
第一,從原型到《西游記》:一個全新的“猴”形象。《西游記》故事有一個長期演化和豐富的過程,孫悟空的形象在取經(jīng)故事及我國古代神怪小說中也有其原型,不論是胡適先生的提出的“哈奴曼”,還是魯迅先生提出的“無支祁”,是《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的“白猿精”,還是《取經(jīng)詩化》中的猴行者,他們只是具備了《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某些特征,話本、戲劇中的猴精原型發(fā)展以及取經(jīng)故事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猴行者,都不是百回本《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孫悟空是作者在原型影響下塑造的一個從能力到性格、品德都完全嶄新的形象。我們簡單縷析一下,便可看出孫悟空的“全新”之處。
《古岳瀆經(jīng)》中的淮渦水神無支祁“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這個無支祁實際上是一個“涎沫腥穢”,縮首長頸,非常喜歡發(fā)怒的怪物。和孫悟空幾無相似之處?!堆a江總白猿傳》和《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故事有上下承繼的關(guān)系,前者中的美髯丈夫是一個身如鐵石,喜啖果栗。喜飲犬血,能夠“半晝往返數(shù)千里”的大白猿。后者中的申陽公:“弟兄三人:一個通天大圣,一個彌天大圣,一個齊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這齊天大圣神通廣大,變化多端,能降各路山魈,管領(lǐng)諸山猛獸,興妖作法,攝偷意可佳人,嘯月飲風,醉飲非凡美酒,與天地齊休,日月同長。”申陽公從外號到能力都更像孫悟空,但這兩個猴精,都是攝取良家婦女供自己淫樂,荒淫成性的“淫猴”,而且都相當?shù)臍埲獭?/p>
在和《西游記》故事相關(guān)的話本或戲曲中,孫悟空的能力變化不大,性情和德行則截然不同。在《取經(jīng)詩化》中,猴行者對法師說:“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這個猴行者,不要說刀砍火燒,只是挨了些鐵棒,便再不敢萌生偷吃蟠桃的想法。孫悟空則是天不怕地不怕,即使皈依佛門以后,還不斷威脅玉帝,只要不滿足要求就要打上天宮。對太上老君動哉還要去盜他的仙丹。吳昌齡《西游記》雜劇中孫行者弟兄姊妹五人,大哥是齊天大圣,孫行者是通天大圣,“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攪海翻江。金鼎國女子為我妻,玉皇殿瓊漿咱得飲”,“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zhuǎn)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與夫人穿著”。雜劇中的孫行者不但搶掠金鼎國的女子為妻,還喜歡吃人,看到從山下救他出來的唐僧:“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边@里的孫悟空完全就是個妖怪,無法無天,強搶民女,和原型中的“淫猴”具有相似之處。
百回本《西游記》中,作者對孫悟空這一形象進行了全新的創(chuàng)造,他所謂鬧龍宮并不是有意去鬧,借到的如意金箍棒也是龍王龍婆同意奉送的,只因兵器非常如意,“你看他弄神通,丟開解數(shù),打轉(zhuǎn)水晶宮里”,才“唬得老龍王膽戰(zhàn)心驚”。求生避死是人之本能,孫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被“兩個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進去”。于是他大鬧冥府。孫悟空兩次鬧天宮皆因不受重用和尊重,被玉帝用一個弼馬溫的小官和齊天大圣的虛號蒙騙,不能像其他神仙一樣體面地做神仙。這同原型中的猿精和話本、戲曲中的孫悟空主動惹是生非是不同的。另一個重要的不同是,孫悟空不愛女色。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面對三個如花似玉的美女,唐僧叫道:“悟空,你在這里罷?!睂O悟空則說:“我從小兒不曉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這里罷?!卑私湟娏似邆€洗澡的蜘蛛精,就“不容說,丟了釘鈀,脫了皂錦直裰,撲的跳下水來”同妖精一起洗澡。二者相比,孫悟空更像一個正人君子,從小到大就不曉得且不去干那種追求女色之事。在取經(jīng)途中,孫悟空是一個真正的沒有色欲的佛教徒。第三點不同是,孫悟空大鬧天宮前已經(jīng)不是妖魔。小說的第二回,孫悟空經(jīng)過向菩提祖師學藝,“悟徹菩提”,“斷魔歸本”,和原型或話本、戲曲中的殘忍、吃人完全不同。有論者認為二十七回尸魔戲唐僧一段,孫悟空對唐僧說:“師父,你那里認得!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臺,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干了防天陰哩!”說明孫悟空是和八戒入贅高家莊之前、沙僧占住流沙河吃人一樣,都是吃人的妖怪。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孫悟空曾經(jīng)打死獵殺眾猴的人群和想殺死唐僧劫財?shù)膼喝?,但并沒有吃人之舉,因為在向菩提祖師學藝之前,孫悟空不過是一個不會什么變化的猴子,學會七十二般變化和筋頭云以后,便“斷魔歸本”,斬斷了魔根。這里孫悟空說自己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是吃人肉,不過是為了提醒唐僧不要被妖怪變化的假象所迷惑,并不能說明孫悟空真的吃過人。
一個象征人類思想和心靈進程的意象化人物形象,其發(fā)展根基要正。所謂正本清源,方能光明正大。錢中書先生說:“《西游記》小說石猴始革胡孫習性,情田鞠草,欲海揚塵,以視馬化、申陽,不啻異類變種矣?!苯?jīng)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百回本《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和以前的原型及其他取經(jīng)故事中的形象相比,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形象,他沒有了以前形象中的妖性,他驕傲自尊,追求自由,忠誠赤膽,嫉惡如仇而又不乏善良同情之心。
第二,天地任馳騁:符號化的心中之猿。孫悟空形象的塑造雖有原型,也經(jīng)過了漫長的故事演化,但在百回本《西游記》中,從他出生那一刻起便是作為一個符號,一個意象出現(xiàn)的。花果山“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nèi)育仙胞。一日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作者在前面更是談到天地開辟,陰陽交合,在這里故弄玄虛,故作神秘,不過就是為了造出一個無父無母,承“日精月華”,無中生有的石猴。具象化的孫悟空是作者心中的一個符號,《維摩經(jīng)》:“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睂O悟空在沒有“法”“制御”他之前,能夠占山為王,大鬧冥府、天宮,挑戰(zhàn)最高權(quán)威,當佛法的“緊箍咒”帶到頭上,尋求“正果”的理想成為信仰,那信仰便是控制心靈的“法”,“心猿”雖然還能夠上天入地,自由馳騁,但要達到彼岸,也只能在地上一步一步地跋涉,通過歷盡千辛萬苦的修煉,最終實現(xiàn)追求的尊嚴和自由。
小說的特征就是故事和人物多為虛構(gòu),虛構(gòu)是小說文體的標志性特征。神魔小說更是如此。但虛構(gòu)并不能離開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原型,從神仙到妖魔,從外形到思想,無不如此。我國是一個講“中庸”之道的國度,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無事找事,給自己找麻煩的事人們避之唯恐不及。像孫悟空一樣充滿積極戰(zhàn)斗精神,以降妖伏怪為樂事,興趣盎然,自娛自樂的人,現(xiàn)實社會中恐怕難以找到。第六十七回,聽說一位老者要讓他捉拿妖怪,他感謝人家對他的“照顧”,八戒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預先就唱個喏!”孫悟空就說:“賢弟,你不知,我唱個喏就是下了個定錢,他再不去請別人了?!蹦醚植⒉皇抢尕S厚的生意,但孫悟空就是把它作為賺錢的買賣來做的。四十六回車遲國斗勝,砍頭、剜心、油鍋洗澡,每一項較量無不驚心動魄,唐僧關(guān)切孫悟空的辛苦,他樂哈哈地回答說:“不辛苦,倒好耍子!”每一次聽說有妖怪,先不說能否降伏對方,孫悟空總是精神振奮,信心百倍,樂此不疲。沒有形象的現(xiàn)實性基礎(chǔ),卻不能阻止人的思想不能作這樣的想象。
第五十八回是“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真假猴王之爭實際上代表了人思想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孫悟空保護唐僧,一路風餐露宿,降妖伏魔,卻受到唐僧的不斷訓斥,打殺妖怪被唐僧看做是行兇,悟空說:“‘受師父教誨,千萬還得我保你西天去也。’唐僧見了,更不答應,兜住馬,即念“緊箍兒咒”,顛來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來深淺”,“大圣疼痛難忍,見師父更不回心,沒奈何,只得又駕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這和尚負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訴觀音菩薩去來。’”孫悟空忽然“醒悟”的結(jié)果,便是出現(xiàn)一個和孫悟空一模一樣的假美猴王,假猴王對唐僧再沒有奉承尊敬之情:“那行者變了臉,發(fā)怒生嗔,喝罵長老道:‘你這個狠心的潑禿,十分賤我!’輪鐵棒,丟了磁杯,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長老昏暈在地,”。沙和尚去花果山尋找孫悟空,假行者“呵呵冷笑道:‘賢弟,此論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搶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jīng),送上東土,我獨成功?!奔傩姓邠寠Z行李并不是要占為己有,而是要自己前往西天取回真經(jīng),送往東土,這完全是于己無利、辛苦出力的差事。由于假行者和孫悟空是一個思想中的兩面,他們是一種象征性的形象符號,所以不要說唐僧師徒,就是玉皇大帝、觀音菩薩也分辨不出誰真誰假,只有具備最高修行,擁有無上法力的如來佛祖才能看出事情的根源。真假猴王爭斗到如來座前,如來“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毙≌f中寫道:“中道分離亂五行,降妖聚會合元明。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薄傲R”也就是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六賊”,主要指人的感覺器官,只有“祛褪六賊”,“心猿歸正”,二心合一,最終才能達到追求的目的。
在《西游記》中,“心猿”和“意馬”相對出現(xiàn),小說回目中多次使用“心猿”二字,“心猿”就是一種形象符號,代表著人的意識、思想,孫悟空就成了這種符號的形象載體。
第三,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jīng):人生的境界追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在談到《西游記》的“大旨”時,引用了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上的一段話:“《西游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認為這段話就可以把《西游記》的思想全部概括了。文學史認為《西游記》是“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戲之作’。”我們認為,在作者的游戲筆墨背后,蘊含著作者透過形象所要表達的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淮安府志》卷十六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shù)奇,竟以明經(jīng)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吳承恩雖然才華橫溢,命運實在不濟,在縣里做一個縣丞小官,看人臉色,仰人鼻息,所以時間不長就辭官回家了,他不愿意沒有尊嚴的活著。但他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人,他希望建功立業(yè),卻沒有可以施展的舞臺,只能空有嘆息而已。他在《二郎搜山圖歌并序》中寫到:“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日有矢救月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抒發(fā)了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心靈難以自由,才華無處施展,作者通過《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用形象的符號和形象的行動,表達出作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孫悟空學藝有成,四海千山盡皆歸附,又在冥間勾去生死簿,在花果山上做起了快樂的草頭王。生死本是人間的規(guī)律,是“自然之數(shù)”,不能更改的,除了神仙可以超越生死界限外,其他人類或妖魔鬼怪是不能改變自然輪回的。而追求長生則是人間或魔界普遍的愿望,這也是為什么唐僧師徒西行路上,眾多妖怪惦記著吃唐僧肉的原因。強改生死簿,無意中造成孫悟空和天庭的第一次矛盾。因他“修成仙道,有降龍伏虎之能”,太白金星就建議“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來上界,授他一個大小官職,與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間”。用招安的辦法把他拘束在天宮里,這樣就不會在下界為患。孫悟空在天宮官授“弼馬溫”,他心滿意足,勤奮敬業(yè),把天馬養(yǎng)得“肉滿膘肥”。只是在他得知“弼馬溫”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以后,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他并沒有主動大鬧天宮。在鬼王的慫恿下,孫悟空打起“齊天大圣”的大旗,也沒有主動找天宮的麻煩。玉帝聞聽孫悟空離去,派托塔天王領(lǐng)兵討伐,這是孫悟空和天宮的第一次正面沖突。第二次招安,玉帝同意孫悟空做“齊天大圣”,職責是看守蟠桃園。孫悟空的名頭不可謂不響亮,但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他卻不在被邀請之列,于是他大鬧蟠桃會,和以玉帝為代表的天宮徹底翻臉。在他被二郎真君捉到,從八卦爐里逃出以后,終于大鬧天宮。道教的玉皇大帝無可奈何,只好請來佛教的西天如來佛祖降伏孫悟空。幾番折辱,燃燒起孫悟空的雄心壯志,說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名言,并發(fā)誓,“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孫悟空雖然已經(jīng)“斷魔歸本”,但在天上神仙眼中他就是“妖猴”,未經(jīng)修煉,就想和天上眾神平起平座,以玉帝為代表的眾神心中自然難以平衡。眾神既擔心孫悟空擾亂三界,又不想給予孫悟空太多的尊重,更不想重用他,因為他不過是下界有特異出身、特異能力的猴精。一個不入流的“弼馬溫”小官,一個有名無實的“齊天大圣”招牌,兩次招安,三次討伐都是這種不平衡心理的表現(xiàn)。一個山野之人怎樣進入上流社會?一個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怎樣進入主流社會?只能經(jīng)過修身養(yǎng)性,顯露其智慧,展示其才華,達到和符合上層社會或主流社會的標準,才能夠最終被接納。西天取經(jīng)就是孫悟空實現(xiàn)和眾神平等,得到眾神尊重的修煉途徑。孫悟空是取經(jīng)過程中的主角,這是毋庸置疑的。西天取經(jīng)也不是僅僅為了取回幾卷破經(jīng)書。東土大唐距離西方靈山授經(jīng)處十萬八千里,孫悟空的一個“筋斗云”也是十萬八千里,幾卷經(jīng)書對孫悟空來講更是舉重若輕。孫悟空在取經(jīng)途中多次到如來佛祖處求救,但作者偏要設(shè)置長路漫漫和八十一難,孫悟空還要頭帶“緊箍兒”,保護師傅用雙腳一步一步量完艱難的取經(jīng)之路。這種修煉是漫長而痛苦的。八十一難表面上是唐僧遇到的磨難,實際上卻是為以孫悟空為代表的徒弟們所設(shè)置。唐僧遇到的只是暫時的恐慌和驚嚇,而孫悟空則要經(jīng)歷除魔的曲折、失敗和心靈的煎熬。要修成“正果”,就要不斷施展自己的才干,付出艱辛的努力,這便是西天取經(jīng)的“真諦”。西行路途漫漫,靈山自在我心。
西天取經(jīng)是一個心靈完善和修煉的過程。取經(jīng)途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魔怪,均因心而生,為心而設(shè)。明代陳元之《刊西游記序》曰:“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攝。是故攝心以攝魔,攝魔以還理;還理以歸太初,即心無可稱。”虞集在《西游證道書序》中也說:“吾人作魔成佛,皆由此心,此心放,則為妄心;妄心一起,則能作魔,其縱橫變化,無所不至,如心猿之稱王稱圣,而鬧天宮是也。此心收,則為真心,真心一見,則能滅魔,其縱橫變化亦無所不至,如心猿之降妖縛怪,而證佛果是也?!备鞣N奇形怪狀,或兇狠或媚嫵,或狡猾或愚蠢的魔,都是”心魔”,出于“六識”,現(xiàn)為“六賊”。所以李贄《西游記》第十三回總評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徊俊段饔斡洝?,只是如此,別無些子剩卻矣?!?/p>
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代表著善行準則,之所以給孫悟空帶上“緊箍”,是因為擔心孫悟空難以管制,“緊箍兒”是制止孫悟空作惡的一種勸善止惡的戒條,卻常常成為惡人和妖魔的幫兇。唐僧師徒取得真經(jīng),終成正果后,孫悟空要求師傅念個松箍兒咒,結(jié)果因悟空已經(jīng)成佛,“緊箍兒”自然就沒有了,也即是說,思想完成了修煉和完善,心靈達到了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再不會受到“緊箍兒”的束縛。這里,“緊箍兒”就成了約束“心猿意馬”的“清規(guī)戒律”的象征。孫悟空經(jīng)過漫長的修煉和奮斗,才華得以施展,能力得以釋放,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順理成章步入主流社會,得到神佛仙界的承認和尊重,成為真正的神仙,實現(xiàn)了人生的追求目標。孫悟空的意象性形象特征,代表了人類思維和心靈不斷走向自由、尊嚴和完善的歷程。
[1]李安剛.孫悟空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征[J].運城高等??茖W校學報,2001,(8).
[2]金克木.燕口拾泥[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
[3]董國炎,劉明坤.孫悟空新解讀[J].明清小說研究,2008,(1).
[4]袁世碩.賈寶玉心解[J].文史哲,1986,(4).
朱占青,黃淮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