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燕 (江南大學 江蘇無錫 214122)
愛的悖論
——論阿瑟?米勒的悲劇《推銷員之死》
王展燕 (江南大學 江蘇無錫 214122)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經(jīng)典劇作之一,大部分評論文章都從美國夢破滅這一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但筆者通過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愛是該劇的一個重要主題。這一主題包括兩個方面,即威利和他兒子之間的愛,以及威利對美國的愛。通過對這一主題的研究可深化對《推》劇的理解。
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悲??;愛
《推銷員之死》講述了63歲的旅行推銷員威利?洛曼從年輕起即為瓦格納公司工作,因年老體衰,要求在紐約辦公室里工作,卻被老板辭退。最后為獲得一筆二十萬元的保險金,讓大兒子比夫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他選擇了撞車自殺。《推》劇至始至終圍繞威利父子之間的愛和威利對美國深切的愛展開。
關于《推》劇父子之間的爭論,國內(nèi)學術界多有論述,但他們之間的愛卻鮮少有提及。它包含兩個方面,威利?洛曼對比夫的愛和比夫對威利的愛。
威利?洛曼是一個深信“美國夢”的推銷員,為華格納公司走南闖北工作了三十六年,年輕時還為公司在新英格蘭開辟市場,深得老板喜愛。但如今年老體衰的他仍舊是一個無固定薪水,靠銷售提成生活的銷售員。幕起時,威利拎著兩只大樣品箱在深夜從新英格蘭出差回來。和妻子短暫交談后,他就關切地問起“孩子在嗎?”“今天早上我走了以后,比夫說什么?”三十四歲的兒子比夫是農(nóng)場季節(jié)性的工人,每星期掙三十五塊錢。威利不懂為何自己精心栽培的兒子是個一事無成的窮漢??杉幢氵@樣,威利在最后也還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里,一個這么招人疼的年輕人居然會沒轍了。而且是這么一個賣力干活的人。比夫這個人不管怎么說吧,倒是不懶?!薄坝行┤司褪谴笃魍沓伞N铱?,象愛迪生,或者古德里奇。其中一個還是聾子呢。我要在比夫身上下本錢?!盵1]對兒子盲目的愛遮蔽了他對現(xiàn)實的認知。
威利對比夫盲目的愛源自他那套荒唐的價值觀。他認為人生在世無往不勝的利器不是“腳踏實地”“真才實干”等內(nèi)在品質,而是“討人喜歡”和“好人緣”等外在因素。他長期忽視對孩子的德性教育,灌輸給孩子一套短視的,靠外在相貌來僥幸取勝的扭曲價值觀。因對大兒子比夫寄予厚愛,他醉心于將自己這套價值觀灌輸給比夫。當鄰居查理的兒子讓比夫去補習數(shù)學的時候,他對兒子說“伯納德在學校里念書可能成績最好,你明白嗎,不過他進商界的話,你可以勝過他五倍,你明白嗎?你們哥兒們總算長得像美男子一般,這點我就要謝天謝地拉。因為在商界露臉的人,引人注目的人,總是拔尖的。沒有人緣,你就終身愁?!钡弥确蛟趯W校里偷了橄欖球后,威利非但沒有作出批評,讓他送回球,反而替他辯護“倒也是,你總得拿一只比賽規(guī)定用的球練練,是不是?你的教練說不定要為你的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向你祝賀呢”。[2]正是他這套黑白顛倒的價值觀讓比夫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終成為一個一無所成,偷竊成性的失敗者。從前搶著要給比夫拿護肩的伯納德現(xiàn)今已在最高法院辯論了,比夫卻輾轉在各個農(nóng)場打著零工。
威利近乎病態(tài)的自尊心也讓他對比夫的愛變得偏執(zhí)狹隘。被公司解雇后,比夫靠從鄰居查理處借錢來的錢冒充工資。乏味粗笨的查理并沒有威利似的好人緣,現(xiàn)在卻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威利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杉词乖谑I(yè)和靠查理救濟的雙重打擊間隙威利還是為幾十年前比夫在埃貝特斯球場上的成功感到無比喜悅。通過那個時刻的比夫,他感到勝利的神話近在咫尺,為此他能戰(zhàn)勝生命中所有的挫敗。比夫曾經(jīng)或未來可能的成功都是他對抗這冷酷世界的精神力量。當查理提出給他提供一份待遇好又無需奔波的穩(wěn)定工作時,他斷然拒絕。他要努力維持自己在兒子心中那個成功推銷員的形象,好讓兒子像從前一樣尊敬他,崇拜他。生活本充滿轉機,但扭曲的自尊和對兒子偏執(zhí)的愛讓威利無視現(xiàn)實,不斷自我欺騙,在虛妄的夢境里作著徒勞的抗爭。
威利的死“并不全是絕望,而是出于愛,一個父親的愛”[3]。威利被自己奇怪的想法纏繞,看到死之將至,于是拼勁全力想要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因為愛而放下自我,全心全意盤算著死亡。最后他撞車自殺,想通過自己的死換來兩萬元保險金幫助兒子比夫走出眼前的困境。實際上,“他自殺的另一個原因是害怕比夫瞧不起當下失敗的父親,因為他曾經(jīng)是比夫的偶像,他要通過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舉行葬禮的人比夫證明他往日的輝煌。證明他‘沒有撒謊’,他威利的確是‘大人物’?!盵4]他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自殺來成全兒子的夢想,來表達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比夫的痛苦是他不知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即令自己滿意的人生,同時又達到父親定義的成功。他自小受父親編造的神話影響,認為獲得成功的首要條件是有好人緣而非真才實干。父親的教育使他從小就養(yǎng)成一種心存僥幸,不愿實干的思想。而父親忽視他內(nèi)在需求和實際能力不斷灌輸?shù)呢敻挥^,成功觀也與他的本性相違背。他喊到“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1]其實他一直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但那不符合父親對成功的定義。每一次和父親爭吵后他憤怒地離開,可每一次縱使要面對父親鋪天蓋地的責罵他還是選擇回來。他回家來想解決父子間價值觀沖突和矛盾,渴望得到父親的祝福,擺脫父親的大手對自己的控制,獲得自由?!半x開家后,比夫不時感到對父親深刻的未表達出的愛。他們間未完成的感情,使他產(chǎn)生了一種負罪感。他希望父親對他說是呀,你應當?shù)轿鞑咳?,你應當有自己的生活。可每一次。威利都別過身,沒有說出比夫渴望聽到的話?!盵5]
因為對父親的愛和信任,比夫在高中數(shù)學考試不及格后跑去波士頓找父親想辦法,卻見到父親和情婦在一起。父親高大英雄的形象在心中轟然倒塌。父親是他的偶想和燈塔,可現(xiàn)實卻揭示父親是個假正經(jīng)。從此比夫一蹶不振,原本打算進暑期學校補習數(shù)學,也不去了,致使他沒能夠讀大學。沒有謀生的本領。至今沒有固定工作,居無定所,一生就這樣一步步墮落下來。
同樣是因為出于對父親的愛,比夫還希望把威利從他的思想體系中拉出來,讓威利能面對自己和比夫,面對特定生命階段中真實的自己和比夫。他說出了自己沒有和奧利弗談成,還偷了一支筆,要他回去找奧利弗是門也沒有。正是比夫的真實擊碎了威利最后的一絲希望,讓他決心走上死亡的道路。
威利的理想造就了今日好高騖遠的比夫,而今日的比夫卻是對威利當初的理想的最大打擊。父子間深情的愛在這里卻成為了彼此囚禁的牢籠,這就是愛的悖論。
美國的二十年代,到處都是機會,人們充滿了夢想。作為建立貿(mào)易和全國銷售網(wǎng)絡生力軍的推銷員不需要受多少教育,只需有魅力的性格。每個推銷員熟稔幾個白手起家,受人尊敬的同行。路易斯?雪佛蘭、別克、奧茲、福特、凡世通,每個名字都確有其人。當然也有失敗的同行,但推銷員們只相信那些成功的事例。“馬龍?白蘭度沒有受過表演訓練,但卻可以一舉成名?!盵5]
威利相信這些神話,他34年獨自開著汽車長途往返各州為公司的貨物打開銷路。他擅于陪笑臉,瞎敷衍,結交朋友,討人喜歡,以此招攬生意。一直有著一個“夢想”和“渴望”,那就是能像老推銷員大衛(wèi)?辛格曼一樣,84歲照樣給買家打電話,“連屋子都不出,84歲的人,他就能掙錢養(yǎng)活自己,看見他我明白了,當推銷員是這個人所能要求的最了不起的前途……”[1]但威利對美國和美國夢的這一腔熱愛卻被時代的巨輪狠狠甩在后頭。這一套生意經(jīng)早已過時。做生意不是靠個人魅力和好人緣了,講尊敬、義氣、有恩必報的時代早已過去。公司巨人癥正到處蔓延,商業(yè)文明和商業(yè)價值將一切改頭換面,技術進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當他年邁渴求一份輕松的工作時,新上任的老板無情地把他解雇了。作為一名推銷員,盡管威利非常努力,但卻從來也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回報——出人頭地:他的辛苦工作并沒有給他帶來榮譽和財富,相反地,他得到的只是這個商業(yè)社會留給他的殘酷。他對美國的熱愛帶給他的卻是無盡的痛苦和失敗。
可以說,威利的悲劇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對兒子和美國盲目的愛。威利滑稽荒唐,說的謊言很容易被揭穿,吹牛吹的沒邊。但他行為背后的動機并不愚蠢。他知道如果不做點什么自己就會被摧毀,于是他狠狠地愛,用死亡來成全全心愛著的兒子,讓他繼續(xù)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以此完成自己對美國的愛。但他真切的愛帶給他的只有毀滅,這就是愛的悖論。
[1]阿瑟?米勒劇作選[M].陳良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2]鄧建華.小人物的悲劇——淺析“美國夢”在《推銷員之死》中的體現(xiàn)與幻滅[J].東北大學學報,2005(3).
[3]張耕.現(xiàn)代西方戲劇名家名著選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17,210.
[4]劉俊杰.夢想與夢魘——再談《推銷員之死》中威利之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09(7).
[5]阿瑟?米勒手記.推銷員在北京[M].汪小英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