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勤 徐衛(wèi)國 (.十堰市群眾藝術(shù)館 湖北十堰 44000;.湖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民歌村,全村千余人,村里連續(xù)唱兩小時以上民歌的歌手占總?cè)藬?shù)的10%,唱千余首歌的歌手有4人以上。
呂家河民歌村不僅歌手多,而且民歌數(shù)量大,曲調(diào)各異,內(nèi)容豐富,種類齊全。呂家河民歌共收集有1031首民歌,其中曲調(diào)76首,另955首民歌,按內(nèi)容主題來分有13大類。(1)勞動歌13首、(2)生活歌105首、(3)儀式歌34首、(4)喪俗歌311首、(5)情歌224首、(6)歷史傳說歌24首、(7)盤歌37首、(8)兒歌67首、(9)民間敘事詩4首、(10)蓮花落100首、(11)謎語歌32首、(12)急口令3首、(13)猴戲1部。呂家河的民歌蘊藏量極其豐富,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獨特的地理位置。呂家河民歌村地處湖北省武當山南麓的古神道上,武當后山有一片蒼茫的原始森林,覆蓋著一道深深的大峽谷,谷底的水潭深不見底,水色墨綠,這就是武當山九道河的源頭。九道河在重重山巒中一路奔跑,與西河水相匯,前面便是一片碧綠的平原,村落依山旁水,群山連綿起伏,荊楚民間文化的璀燦明珠,呂家河民歌村便坐落在這里。
而武當后山,由于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信息閉塞,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回水灣效應(yīng),這里沉淀了各個時代所遺棄的精神產(chǎn)品,不管是大江南北的,還是東海西域的,民歌一到這里,立刻被吸收、同化,變成了自己民歌大家庭的一員。
武當山地區(qū)還處在古代秦楚的邊源地帶,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匯合點。秦楚文化積淀豐厚,秦腔楚曲豐富多彩,秦、楚兩種邊緣文化相互撞擊、影響、吸收、同化,必定有一種新的文化生態(tài)出現(xiàn),呂家河民歌便是這兩種文化碰撞產(chǎn)生的一朵浪花。
2.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由于呂家河民歌村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春秋以前,這里的民歌便十分流行。
周宣王時太師尹吉甫,既是《詩經(jīng)》的采風者,也是《詩經(jīng)》的被歌頌者。他是湖北房縣人,《房縣志》載:“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時食采于房,詩人為之賦,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p>
《儒子歌》是受孔子、孟子、屈原高度重視的一首民歌,它的采錄地點便是武當山下的漢江之濱,后人在那里修建了滄浪亭,懸崖峭壁上刻著“儒子歌處”四個大字。
《詩經(jīng)注》云:“武當縣”西北40里,漢水中有洲日滄浪洲?!薄断尻柨h志》載:“漢水重濁,與大河相似,自均洲以下,水為之一清,故日滄浪之水?!边@些都證明了《儒子歌》的流傳與采錄之處。
南朝樂府民歌中的“西曲歌”就產(chǎn)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荊(今湖北江陵縣)、鄖(今湖北宜昌縣)、樊(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等地。詩歌中生動地描寫了少男少女彼此間真誠的愛慕,表現(xiàn)了人民大眾在愛情生活方面的積極行動和美好愿望。
嗣圣元年,武則天僭位,廢帝為盧陵王,四月遷均洲,二年九月遷房洲。盧陵王在房縣開荒種地,生產(chǎn)自救。盧陵王的流放,帶來了宮廷文化,它對當?shù)孛耖g文化質(zhì)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3.武當山道教文化的建設(shè),使呂家河民歌豐富多彩。《中國詩史》載:“小曲”在明代雖不似散曲那樣稱霸詩壇,但它是當時不容忽視的一體,而明代的民歌被稱為明代文學的“一絕”,為后世留下寶貴的遺產(chǎn)。
呂家河民歌的曲調(diào)有18類,54種,典型腔調(diào)76首。其中有剪剪花、踏腔(陰歌)、小調(diào)、蠻腔(四六句)、兒歌、山鑼鼓(陽歌)、坤腔(硬四錘)、四平腔、排腔(八岔)、秧歌調(diào)、孟姜女調(diào)、武腔、鑼鼓調(diào)、倒尖、漁鼓調(diào)、陜北道情、曲劇唱腔、猴戲調(diào)等。
武當山道廟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建設(shè),宋代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到了明代,從漢江之畔的凈樂宮到天柱峰金頂?shù)?40華里的神道上,“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使武當山道廟建筑達到了“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huán)宇所無?!钡亩κr期。
公元1412年,永樂皇帝下旨大修武當山,長達13年之久,派遣隆平候張信,附馬都尉沐昕等率來自全國各地,大江南北的能工巧匠30萬人來武當山修建道觀,同時他們把家鄉(xiāng)的民歌也帶到了這里。從永樂10年到永樂22年(公元1422年),是全國民歌在武當山大薈萃的年代。因此呂家河村民歌的曲調(diào),有大江南北不同的風格,內(nèi)容豐富,品種繁多。
同時,封建王朝為武當山道廟建筑投入了大量銀子,為了使貨幣回收,便在武當山周圍開辦了頗具規(guī)模的妓院,讓工匠們的錢花到妓院里去。于是,呂家河村民歌中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私情歌,其中含有濃厚的色情成份和脂粉氣。因此,呂家河村的私情歌和葷歌在外地是很少見的。
4.宗教信仰、文化旅游給呂家河民歌輸送了新鮮血液。武當?shù)缊鼋ㄓ袑m、觀、庵、祠、廟達四百余處,房舍二萬余間,其氣勢雄偉,建筑之精奇,史稱“五岳之冠”。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方圓八百余里。宮殿規(guī)模宏大,建筑奇特,仙氣繚繞,是我國著名道教圣地。
講孝道是武當?shù)澜痰囊粋€重要特色,武當山各大宮殿皆有“圣父母殿”,因此,呂家河村孝歌的數(shù)量占民歌的70%。每年清明,全國各地的香客都涌向武當山去朝拜真武大帝,他們在路途跋涉和敬香之余,會毫不在意地唱出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這些民歌慢慢在武當山蔓延開來。年年如此,武當山每年游客達百萬人次以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使武當山民歌不斷地壯大起來。
5.武當山的民風民俗是意蘊呂家河民歌豐富的土壤。呂家河民歌村地處武當山后山,它的民歌并沒有大量接收道教文化而是武當山世俗文化的積淀。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而創(chuàng)作的。是勞動人民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出的歌曲,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如《童養(yǎng)媳》《窮人鬧五更》傾吐了遭受欺詐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繡荷包》抒發(fā)了少女對情人的思戀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號子》、《石夯代代傳下來》表現(xiàn)了勞動者在與自然作斗爭時的豪邁氣概;《貓咪咪》、《雞蛋殼》唱出了兒童們游戲時天真無邪的性格。
武當后山有著濃郁的民風民俗,婚俗,辦喜事需要四天,四個晚上連續(xù)唱歌,使歌手們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機會。喪俗,打兩夜“待尸”,且賽歌是通宵達旦,如《靈前鬧五更》、《魂在靈在人不在》等。生產(chǎn)民俗,挖地,鋤草,唱歌助陣,抬石,打夯,唱歌,鼓舞士氣,如《鋤頭口里出黃金》、《夯夯要打緊》等。節(jié)日、玩燈唱燈歌,拜年唱喜慶歌等等。但“有假詩人,無假山歌”(明,馮夢龍),民歌所表現(xiàn)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實、最深切的。
呂家河的婚俗、喪俗、生產(chǎn)民俗等是養(yǎng)育民歌的豐富土壤。本地民歌不斷吸收外來民歌的新鮮血液,使呂家河民歌不斷地壯大起來。
呂家河民歌村,是我國漢民族罕見的民歌村,被譽為“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是武當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隨著呂家河民歌的不斷挖掘,整理、它的價值將會更加引人注目。
[1]李征康.屈崇麗.《武當山呂家河村民歌》[M].學苑出版社.2003-10.
[2]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蒲泉,群明《明清民歌選》.甲集[M].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