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久宏 (唐山市青少年宮 河北唐山 063004)
手風琴是一種西洋樂器,是歐洲人在借鑒了中國的笙簧樂器發(fā)音原理的基礎上發(fā)明而成的。手風琴屬于活簧類樂器。從結構、形態(tài)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或稱巴揚)和鍵盤式手風琴。由于手風琴的音域寬廣、音響渾厚、音色純美、和聲色彩豐富等等,使它迅速成為廣受歡迎的樂器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走向巔峰后發(fā)展開始趨于緩慢,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約了它的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末,手風琴開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fā)展的階段,傳統(tǒng)鍵盤式手風琴已經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隨著一位日裔德籍手風琴演奏家御西美江的到來,讓我們認識了自由低音手風琴,當時她是用185貝斯手風琴來進行演奏的。它是在音樂的實踐與音樂表演的不斷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手風琴藝術家們認識到傳統(tǒng)和聲手風琴左手低音的設計有較大的局限性,限制了手風琴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與多種風格的表現(xiàn)范圍,促使他們對左手低音寬闊的音域、開放自由的和弦組合、方便科學的排列進行研究與探索。在保留其原有的傳統(tǒng)固定低音裝置的條件下,發(fā)明了可通過機械裝置將左手轉換為自由低音單音音列的一套系統(tǒng)。
鍵鈕式(巴揚)自由低音手風琴也是在20世紀80年末悄悄進人我國的。它是俄羅斯的民族樂器。巴揚手風琴具有指法簡便,音域寬廣、體積小、易掌握等特點,在國外,尤其是歐洲非常盛行。相比185貝斯手風琴,巴揚手風琴的右手也是由一粒粒紐扣組成的,排列是蛇行排列,每相鄰的三個鍵鈕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這樣的排列使得巴揚產生了傳統(tǒng)鍵盤手風琴無法比擬的寬音域。
自由低音的音位設計和排列主要流行為三種排列法,一種以俄羅斯及斯拉夫民族為主體使用的半音階自由低音琴,被稱之為B系統(tǒng)。另一種是以德國及西歐、北歐國家為主體使用的半音階自由低音琴,稱之為C系統(tǒng)。還有一種是以美國、芬蘭、澳洲等少數(shù)地區(qū)使用一種叫A系統(tǒng)的自由低音琴。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演奏家和學習者均使用左手為B或C系統(tǒng)的半音階排列的自由低音手風琴,而我國這兩種系統(tǒng)的琴也都比較流行。
由于鍵鈕的緊密排列,所以右手五個手指可以在兩個八度范圍內輕松演奏。這個優(yōu)點是鋼琴和鍵盤式手風琴望塵莫及的。另外,巴揚右手有五排鍵鈕,其中四五排分別是一二排的重復音。最早的巴揚出現(xiàn)時只有三排鍵。后期發(fā)展到五排鍵,除中間第三排鍵外,其余的音都有一里一外兩個鍵鈕供自由選用。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一些很難演奏的、跨度很大的樂曲可以用第四五排鍵,減輕了演奏者的負擔;拓寬了演奏作品的范圍。
在我國,手風琴從上世紀50年開始普及,20世紀末開始走向巔峰。最近幾年學習手風琴的人數(shù)開始逐年減少。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手風琴教育。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音樂,學習樂器。當初可選擇的樂器不多,只有大概鋼琴、口琴、笛子、二胡、手風琴、電子琴這么幾種。鋼琴由于價格偏高,很少有人問津。電子琴又是新興產物,過問的人也不是很多。手風琴相對來說價格還能接受。便于攜帶,表現(xiàn)力比較強,具有較高的實用性,所以被大多數(shù)音樂學習者所接受。
現(xiàn)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眾多樂器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還有各種新興電子類樂器的產生,選擇的種類多了。電子樂器,還有像合成器這樣能模仿多種樂器音色的樂器,逐漸替代了手風琴的伴奏功能,
教育模式問題也嚴重制約著手風琴的發(fā)展。當今只有少數(shù)院校開設手風琴專業(yè),并且曲目多為西方古典樂的改編曲。本土原創(chuàng)音樂教材太少。
另外,國產手風琴制業(yè)造舉步唯艱,像當年很流行的鸚鵡牌手風琴,現(xiàn)在已基本停產。水平高一點的學生都會買幾萬塊錢的進口琴。國產也只有采取改裝簧片來改進,但價格也高了。所以手風琴銷售渠道也嚴重制約著我國手風琴的普及和發(fā)展。
藝術不能脫離群眾,手風琴進入我國以來,一直處于較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一次巨大飛躍后,趨于緩慢。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帶動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人們學習音樂的選擇面拓寬,表面上分流了學生,手風琴的教育模式沒有及時作出調整,逐漸淡出了主流音樂舞臺,漸漸偏離了群眾文化。在俄羅斯,手風琴藝術發(fā)展道路都是值得關注的,手風琴在蘇聯(lián)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間樂器。他們能將手風琴巧妙的融入本民族的藝術當中,并發(fā)揚光大,在流行音樂中,仍有手風琴的身影。手風琴在我國之所以逐漸淡化在大眾視野中,不是不合時尚,是沒有建立起群眾欣賞的渠道,大眾文化藝術中,很少在歌曲中融入手風琴,所以人們很難在舞臺演出、影視媒體、街頭巷尾見到它的身影。我們要從中找到一個吸引大眾的亮點,如在歌曲、舞蹈中加入手風琴獨奏。其獨奏的韻味、歌曲伴奏以及演奏現(xiàn)代音樂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是其他樂器所不能比擬的。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文化的藝術載體。
手風琴以它獨特的音色、良好的便捷性、靈活性走過了輝煌的過去,也經歷了黯淡的發(fā)展過程。我們深刻認識到:手風琴的普及和教育需要大眾文化的土壤。讓手風琴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才能讓手風琴藝術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1]陳一鳴.手風琴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