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生 李霞 孔劉莎
目前,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介入治療的廣泛應用,對比劑的使用也日益廣泛。盡管對比劑不斷改良,但對比劑腎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卻頻頻發(fā)生。CIN已經成為繼缺血再灌注損傷和腎毒性藥物應用之后第3位導致住院患者發(fā)生急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1]。目前報道的有效預防措施有:充分水化、限制對比劑劑量、使用對比劑前停用腎毒性藥物、預防性藥物應用、腎臟替代治療等,而預防性藥物中有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乙酰半胱氨酸可能對預防CIN有效,但兩者療效的比較及相應的病理改變目前尚無相關研究,現就此報道如下。
1.1 試劑和儀器 阿托伐他汀(默沙東藥業(yè));吲哚美辛(美國sigma公司);N-硝基-L-精氨酸甲酯(美國sigma公司);泛影葡胺(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N-乙酰半胱氨酸(美國sigma公司);自動生化分析儀(AbbottVP,美國)。
1.2 方法
1.2.1 對比劑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組 清潔級SD大鼠32只,體重200~220 g,由徐州醫(y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適應性喂養(yǎng)7 d,隨機分為4組:實驗對照組(A組)、模型組(B組)、阿托伐他汀組(C組)、N-乙酰半胱氨酸組(D組),每組8只。實驗第1~7天A組和B組給予生理鹽水1.5 ml/d灌胃,C組給予阿托伐他汀30 mg/(kg·d)灌胃,D組給予N-乙酰半胱氨酸100 mg/(kg·d)灌胃;第3天各組限水12 h;第4天各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剝離股靜脈,置入留置針,予吲哚美辛10 mg/kg靜脈注射,15 min后再給予N-硝基-L-精氨酸甲酯10 mg/kg靜脈注射[6],30 min后A組給予生理鹽水1.5 ml靜脈注射,其余3組再給予泛影葡胺10 ml/kg靜脈注射。B組造影后2~3 d血肌酐較造影前上升25%,提示造模成功。
1.2.2 標本收集 第4天、第6天各組大鼠內眥取血,第7天處死大鼠上腔靜脈取血,血標本保存于-70℃冰箱備用。第7天處死大鼠后取腎,分離皮、髓質,左腎皮質液氮凍透后保存于-70℃冰箱備用,右腎皮質以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制成4 μm切片備用。
1.2.3 血測肌酐、尿素氮測定 血標本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Scr及BUN。
1.2.4 腎臟病理 切片常規(guī)脫蠟,HE染色,光鏡觀察腎組織形態(tài)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主要統計指標均進行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檢驗,同組間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配對樣本t檢驗,多組間資料比較采用單向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大鼠Scr、BUN變化 與造影前比較,B組和D組Scr、BUN有明顯升高(P<0.05),C組 Scr、BUN升高不明顯(P>0.05);與 A組比較,B組 Scr、BUN有明顯升高(P<0.05);與B組比較,C組和D組Scr、BUN均降低(P<0.05),但C組降低更明顯(見表1)。
2.2 各組大鼠腎臟病理形態(tài)變化 A組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輕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無壓迫,腎小管上皮腫脹。B組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重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廣泛受壓甚至閉鎖,腎小管上皮腫脹、壞死,腎小管、腎間質廣泛炎癥細胞浸潤。C組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中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無壓迫,腎小管上皮腫脹。D組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中~重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受壓,腎小管上皮腫脹,腎小管、腎間質炎癥細胞浸潤較B組減輕(見圖1)。
表1 各組大鼠造影前后腎功能變化的比較(n=8,±s)
表1 各組大鼠造影前后腎功能變化的比較(n=8,±s)
注:與造影前比較,*P<0.05,△P>0.05,▲P<0.05;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P<0.05;與D組比較,△P<0.05
組別48 h 造影后造影前 造影后72 h Scr(μmol/L) BUN(mol/L) Scr(μmol/L) BUN(mol/L) Scr(μmol/L) BUN(mol/L)A組 42.00±3.55 6.44±0.60 43.88±2.70 6.98±0.64 43.38±5.34 6.61±0.79 B組 41.13±2.47 5.93±0.73 71.00±4.38* 8.94±2.85* 67.00±6.48* 8.63±3.04*C組 42.75±4.74 6.14±0.28 42.25±4.95△ 6.14±0.98△ 39.75±6.20△ 6.24±0.84△D組 41.13±3.83 5.93±0.53 62.13±5.59▲ 7.20±0.50▲ 60.25±2.38▲ 6.65±0.62▲
圖1 4組大鼠腎臟PAS染色結果(400)
目前CIN診斷標準尚不統一,被多數文獻采納的定義是對比劑使用后48 h血肌酐值較使用前升高25%或升高5 mg/L,也有學者提出以對比劑使用后72 h出現的血清肌酐升高25%或升高5 mg/L為標準。本研究中,同時觀察對比劑使用后48 h、72 h大鼠的Scr和BUN的變化,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的Scr和BUN在48 h和72 h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上兩種診斷標準并不矛盾,但早期診斷有利于早期預防及治療。雖然BUN容易受蛋白質分解或攝入過多的影響[3],但在本研究中兩者呈顯著正相關。
至今CIN確切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CIN是由多種機制協同作用而引發(fā)的疾病。國外學者認為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基礎和脫水可能是導致CIN的最主要原因。他汀類藥物為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具有免疫調節(jié)、抗感染、抗腫瘤、預防癡呆和腦卒中及腎臟保護等作用[4]。對照CIN的發(fā)病機制,他汀類藥物可能對預防對比劑腎病有保護作用。在本研究中,SD大鼠于造影前3 d至造影后3 d給予阿托伐他汀30 mg/kg-1/d-1灌胃后Scr和BUN與造影前無明顯升高(P>0.05),腎臟病理提示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中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無壓迫,腎小管上皮腫脹,較模型組的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重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廣泛受壓甚至閉鎖,腎小管壞死等病理改變有所減輕,提示他汀類藥物對預防CIN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另有學者認為CIN發(fā)生機制中氧自由基損傷作用居主導地位。對照CIN的發(fā)病機制,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對預防CIN有保護作用。在本研究中,SD大鼠于造影前3 d至造影后3 d應用N-乙酰半胱氨酸100 mg/kg-1/d-1灌胃后Scr和BUN較模型組有降低(P<0.05),但較造影前仍有升高(P>0.05),腎臟病理提示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中~重度增生,毛細血管袢管腔受壓,腎小管上皮腫脹,較模型組有所減輕,但較阿托伐他汀組嚴重,提示N-乙酰半胱氨酸對預防CIN有保護作用,但保護作用較阿托伐他汀弱。
鑒于他汀類和N-乙酰半胱氨酸成本較低,容易服用,副作用較小的特點,用于預防CIN的前景良好,但是也有學者利用辛伐他汀或N-乙酰半胱氨酸預防CIN的臨床研究得出了陰性結果,尚需更多的臨床研究加以評價。
[1]Nash K,Hafeez A,Hou S.Hospital-acquired renal insuficiency.Am J Kidney Dis,2002,39(5): 930-936.
[2]Thomsen HS.Guidelines for contrast media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1(6):1463-1471.
[3]陳文彬,潘樣林.診斷學.第6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4]龐國強.他汀類藥物的藥理與臨床應用.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