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陳寧生,鄧明楓,楊成林,盧 陽
(1.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41;2.中國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國科學院 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610041)
泥石流是一種常發(fā)生于山區(qū)小流域的自然災害,是一種飽含大量泥沙石塊和巨礫的固液兩相流體,呈黏性層流或稀性紊流等運動狀態(tài)[1-4]。泥石流廣泛分布于除南極洲外的6大洲山區(qū)[3-5],嚴重地影響著當?shù)厝嗣竦纳a(chǎn)生活,同時也給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阻礙了山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建設。
在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加劇的情形下,極端天氣情況誘發(fā)的特大規(guī)模泥石流災害呈上升趨勢。這些災害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還嚴重影響了當?shù)厣鐣?jīng)濟的發(fā)展。汶川地震使得四川省(面積4.86×105k m2)2/3的面積受災,其中極重災區(qū)和重災區(qū)面積約1.3×105k m2,涵蓋汶川、北川等10個極重災縣和理縣、崇州等29個重災縣(市)。由于地震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松散固體物質,2008年5月12—19日和9月24日汶川地震災區(qū)發(fā)生9次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災害。2010年1—5月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大面積干旱導致嚴重的生態(tài)退化,土壤疏松,透水性增強,強度降低。2010年8月13日,強降雨誘發(fā)了特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災害。都江堰龍池鎮(zhèn)、汶川映秀鎮(zhèn)和綿竹清平鄉(xiāng)等地發(fā)生大規(guī)模山洪泥石流,共造成82人死亡和失蹤。其中,龍池鎮(zhèn)境內泥石流災害點高達80余處,泥石流沖出量達8×106m3,致使受災人數(shù)達5 149人,農(nóng)林作物受災面積達95 h m2,交通、電力、通訊、供排水、天然氣等基礎設施以及農(nóng)家樂、鄉(xiāng)村酒店、景觀景點等旅游配套設施均遭受嚴重破壞。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龍池鎮(zhèn)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6.66億元[6]。
八一溝位于地震極重災區(qū)四川省都江堰市龍池鎮(zhèn)云華村,5·12汶川地震后曾于2008年5月14日、19日和7月17日發(fā)生過3次大規(guī)模泥石流[7]。2010年8月13日、8月18日的強降水誘發(fā)了2次大規(guī)模泥石流,其中以8月13日的泥石流災害規(guī)模最
八一溝具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條件和豐富的松散固體物源條件,在持續(xù)降雨或短時高強度暴雨作用下,極易產(chǎn)生泥石流。在一定時間內,八一溝泥石流的暴發(fā)規(guī)模和頻率將持續(xù)增強。而泥石流一旦暴發(fā),嚴重影響當?shù)鼐用竦纳敭a(chǎn)安全及溝口附近公路的正常運營,同時將威脅紫坪鋪水庫的安全。在2010年8月泥石流暴發(fā)之前,八一溝的10座攔沙壩正在施工之中,由于設計頻率偏低,使得攔沙壩無法發(fā)揮攔擋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泥石流形成條件和基本特征,評估其危險性,為八一溝的工程治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以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保護當?shù)亟?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還可為其它地區(qū)泥石流的防治積累經(jīng)驗。
八一溝主要由大干溝、小干溝和小灣溝等支溝組成,溝口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3°31′,北緯31°3.67′。八一溝流域面積8.30 k m2,主溝長2.93 k m,平均比降為123‰。流域形態(tài)呈樹葉狀自北向南伸展,主溝兩岸沖溝呈樹枝狀發(fā)育,形如葉脈。流域西高東低,海拔高程為1 400~2 400 m,高差達1 000 m。溝谷切割淺,縱坡降大,跌水坎多,橫斷面呈“V”形,斜坡坡度一般為45°~60°,局部超過70°,高程介于1 070~1 530 m,谷底一般寬20~40 m。
圖1 泥石流過后的八一溝堆積扇
圖2 5.12汶川地震后的八一溝堆積扇
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必備條件。八一溝地貌屬構造侵蝕中切割陡峻低山—中山地貌、斜坡沖溝地形,流域北、東、西三面高,中部及南部低,海拔高程860~2 200 m,相對高差1 340 m。八一溝陡峭的地大,損失最嚴重。這2次特大泥石流淤平出山口以下溝道,淤埋下方公路,沖毀八一溝大橋,致使八一溝溝口下方的公路中斷(如圖1所示,將圖1與圖2進行對比,就可了解泥石流暴發(fā)前后的堆積扇變化情況),損毀農(nóng)田6.67 h m2余,摧毀在建的全部10座攔沙壩。形不僅易發(fā)育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體及坡面松散固體物質,為泥石流形成提供松散固體物源,還可為坡面地表徑流提供勢能。溝床縱坡降是影響泥石流形成和運動的主要因素。呂儒仁等[8]統(tǒng)計了西藏的150條泥石流溝,發(fā)現(xiàn)溝床平均比降在100‰~200‰的占54.7%,溝床平均比降在200‰~300‰的占18.7%,溝床平均比降在50‰~100‰的占17.3%,其余的占9.3%。由此可知,泥石流暴發(fā)頻率較高的溝道的溝床縱比降為100‰~200‰,其次為50‰~100‰和200‰~300‰,其余比降的暴發(fā)頻率較低。八一溝的平均溝床縱坡降為123‰,屬泥石流發(fā)生頻率較高范圍。流域內山坡坡度是影響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方式、數(shù)量和泥石流規(guī)模的重要因素。自然坡度在20°~40°之間的坡面易形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松散物源。八一溝坡度在20°~40°的山體面積約占流域總面積的70%(表1),由此可見,八一溝具備了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
表1 八一溝坡度統(tǒng)計結果
八一溝在區(qū)域構造上位于映秀斷層西北側和虹口-南獄廟斷層的西南端[9],為龍門山后山北川—中灘鋪斷裂的一部分,北東向壓扭性深大斷裂。都江堰境內的映秀斷層分布于虹口鄉(xiāng)和龍池鎮(zhèn)北部,斷層面向北西傾斜,傾向300°~330°,傾角50°~60°。虹口-南獄廟斷層位于八一溝小灣支溝溝口,傾向約330°,傾角約55°,破碎帶寬達3~5 m。斷裂帶周圍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揉搓現(xiàn)象較為明顯,為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fā)生提供了有利的物源條件。
八一溝內的松散固體物質按其成因可分為殘坡積物、崩坡積物、溝床淤積物以及支溝口泥石流堆積物。根據(jù)野外實地踏勘,八一溝共有崩塌堆積體39個,散碎屑巖土體堵塞溝道5處。該溝物源總量為8.59×106m3,可參與泥石流活動的松散物質儲量約為5.20×106m3,約占松散物源總量的60%。
降水是八一溝泥石流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八一溝泥石流是前期降雨、10 min降雨、1 h降雨和24 h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降水不僅可使坡面的表層土體失穩(wěn),產(chǎn)生滑坡、崩塌,還可補給地表水源,在形成匯流后,使溝道兩岸的松散堆積物因受到強烈沖刷而不斷進入溝道,為泥石流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八一溝多年平均降雨1 134.8 mm,最大年降雨量1 605.4 mm(1978年),最大日降雨量233.8 mm,最大10 min降雨量28.3 mm。當10 min雨強超過4 mm,1 h雨強大于或等于9 mm時,泥石流暴發(fā)的概率較大[10]。由此可知,八一溝的降雨條件可以滿足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條件。
八一溝泥石流屬土力類泥石流?,F(xiàn)以2010年“8·13”八一溝泥石流為例,說明其形成過程與機理。八一溝泥石流形成可分為4個階段。(1)前期降雨時間長,雨量大,在降水作用下,堆積于溝道和坡面的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的松散土體的含水量和自重增加,同時土體濕陷收縮,孔隙水壓力增加,抗剪強度降低[11],使得松散固體物質的穩(wěn)定性降低。(2)在降雨滲透作用下,松散固體物質的含水量繼續(xù)增加。松散固體物質中的粘土膨脹導致孔壓上升,并由此引發(fā)土體的黏聚力和摩擦力降低[12],導致松散固體物質的穩(wěn)定性降低并失穩(wěn)液化。該階段短歷時的強降雨起主導誘發(fā)作用。(3)短歷時強降水在短時內無法形成滲流,迅速形成地表徑流進而演變?yōu)樯胶椤系兰皟砂兜乃缮⒐腆w物質在山洪強烈沖刷侵蝕作用下,啟動并形成規(guī)模較小的泥石流。(4)小規(guī)模的泥石流在短時快速的山洪沖刷下,挾帶流域內的松散堆積物沿溝道運動。在流域內大量的松散物質與地表徑流匯入后,小規(guī)模的泥石流就轉變?yōu)橐?guī)模較大的泥石流。
泥石流容重是泥石流流體單位體積的平均重量,是確定泥石流性質與運動特征的基本參數(shù),也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必須獲得的參數(shù)。目前,常用的確定泥石流容重的方法是現(xiàn)場調查法和經(jīng)驗模型法[13]。對于年代久遠和無目擊者的泥石流而言,可以借助經(jīng)驗模型來確定泥石流容重。對于可觀測到或有目擊者的泥石流而言,一般采用現(xiàn)場調查法測定泥石流容重,即在現(xiàn)場請當?shù)啬繐裟嗍鞯木用駭?shù)人,選取有代表性的泥石流堆積物,將其攪拌至目擊者認可的泥石流暴發(fā)時的形態(tài),測出樣品的質量和體積,即可求得泥石流流體容重。在無法取得代表性樣品時,可根據(jù)泥石流溝易發(fā)程度數(shù)量化評分表給泥石流溝打分,然后參考數(shù)量化評分與泥石流重度關系對照表,確定泥石流的容重[13]。通過現(xiàn)場試驗和綜合判斷,確定八一溝泥石流的平均容重為1.82 g/c m3。
泥石流流速是泥石流動力特性和泥石流工程防治設計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八一溝泥石流是黏性泥石流,其流速可按黏性泥石流流速公式進行計算。鑒于西南地區(qū)黏性泥石流在地域上的相似性,采用目前流行的西南地區(qū)泥石流流速公式進行計算[14]:
式中:Hc——計算斷面的平均泥深(m);nc——泥石流溝床糙率系數(shù),參照相應的參考文獻查表獲得;Ic——泥石流水力坡度(‰)。下同。
根據(jù)式(1),八一溝泥石流的平均流速為7.96 m/s。
目前主要有兩種泥石流流量計算方法,一是雨洪法;二是形態(tài)調查法。
2.3.1 雨洪法 假設泥石流與暴雨同頻率發(fā)生,采用目前公認的用于小流域設計洪水的推理公式,計算出斷面不同頻率的洪峰流量(計算方法參照《四川省水文手冊》),然后根據(jù)溝道實際情況選用堵塞系數(shù),計算泥石流流量[15]:
式中:Qc——頻率為P的泥石流洪峰值流量(m3/s);Qb——頻率為P的暴雨洪水設計流量(m3/s);Kq=1+(γc-γw)/(γs-γc)(泥石流流量修正系數(shù)),γc——泥石流容重(g/c m3);γw——清水的容重(g/c m3);γs——泥 石 流 中 固 體 物 質 容 重 (g/c m3);Du——堵塞系數(shù)。下同。
按照雨洪法,利用泥石流流量公式計算所得的泥石流峰值流量如表2所示。
表2 八一溝泥石流動力學參數(shù)計算成果
2.3.2 形態(tài)調查法 根據(jù)泥石流暴發(fā)時留下的痕跡(泥痕)可以確定該次泥石流的最高泥位,并調訪最高泥位的泥石流通過后的斷面變化情況,盡可能以調查時的斷面為基礎,恢復過流時的斷面,獲得斷面面積Ac,以計算其流量,并與配方法相互印證。其公式為:
式中:Ac——調查斷面的過流面積(m2);Vc——通過調查斷面的泥石流平均流速(m/s)。
根據(jù)實際勘察得到計算斷面的斷面面積為148~158 m2,泥石流流速為7.96 m/s,按公式(3)計算得到泥石流流量為1 178~1 258 m3/s,計算值與雨洪法所得的測量值很接近。
一次泥石流總量涉及到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規(guī)模大小,是十分重要的泥石流運動參數(shù)。采用概化的方法估算不同頻率下的泥石流總量和固體物質總量。根據(jù)泥石流的歷時和最大流量,按泥石流暴漲暴落的特點,將其過程線概化為一個理想的五邊形[15]。
根據(jù)泥石流歷時T和最大流量Qc,通過斷面的一次泥石流總量Wc由下式計算:
一次泥石流沖出固體物質總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Ws——通過計算斷面的固體物質實體總量(m3)。
泥石流的沖擊力可分為兩部分,即流體動壓力和流體中最大石塊的沖擊力。最大石塊沖擊力是工程建筑物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下面將分別對這兩部分進行計算。
(1)泥石流流體動壓力的計算公式[16]為:
式中:σ——壓強(kg/m2);ρd——泥石流流體容重(kg/m3);V——泥石流平均流速(m/s);K——泥石流流體不均勻系數(shù)(根據(jù)云南東川實測資料取K=3)。
(2)采用彈性碰撞法[17]計算八一溝泥石流的最大石塊沖擊力。最大石塊沖擊力計算公式[17]為:
式中:Kc——修正系數(shù),應該根據(jù)實驗和實測資料確定,一般取0.1(由日本燒岳溝泥石流沖擊力實驗資料可知,修正系數(shù)Kc與石塊的尺寸和速度有關,隨尺寸增加而變小。);RS2——大石塊半徑(m);v1,v2——材料和球體(石塊)的泊松比;E1,E2——材料和石塊的楊氏模數(shù)(kg/m2);m2——石塊的質量 (kg);V——石塊的相對速度(m/s)。
假定抗沖材料為混凝土,楊氏模數(shù)E1=2.00×109kg/m2。由西藏古鄉(xiāng)溝泥石流的觀測資料知,在比降較小時,大石塊的運動速度為泥石流流體速度的0.25~0.55倍。取該石塊速度為流體速度的0.5倍,即為3.98 m/s。現(xiàn)場調查的八一溝最大石塊直徑約為3.68 m。石塊為花崗巖,其密度ρ=2.65×103kg/m3,楊氏模數(shù)E2=5×109kg/m2。將上述參數(shù)帶入式(7),計算出最大石塊沖擊力,結果見表2。
危險性評價是對泥石流的發(fā)展趨勢所進行的預測評價,危險度則是它的定量表達。單溝泥石流危險性評價有多種方法,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泥石流危險度評價標準[19-20]。常用泥石流危險度評價的定量方法是劉希林等[19]推薦的單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方法。根據(jù)劉希林等的研究,選用泥石流規(guī)模M(103m3)、頻率F(次/100 a)、流域面積S1(k m2)、主溝長度S2(k m)、流域相對高差S3(k m)、流域切割密度S6(k m/k m2)及不穩(wěn)定溝床比例S9(%)7個因素作為單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因子。
單溝泥石流危險度的計算公式[19]為:
式中 M,F(xiàn),S1,S2,S3,S6,S9分別按照單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因子的轉換函數(shù)表(表3)計算可得m,f,s1,s2,s3,s6,s9的轉換值。按計算值 H 的不同將單溝泥石流危險度劃分為5級,即極低危險(0<H<0.2)、低度危險(0.2<H<0.4)、中度危險(0.4<H<0.6)、高度危險(0.6<H<0.8)和極高危險(0.8<H<1.0)。
表3 單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因子的轉換函數(shù)[20]
將八一溝的流域參數(shù)帶入式(8),計算得到“8·13”泥石流暴發(fā)前后的危險度。由表4可知,“8·13”泥石流對八一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有一定的影響,“8·13”泥石流暴發(fā)后,其危險度略微降低?!?·13”泥石流暴發(fā)前的危險度為0.602,根據(jù)危險度的判斷標準,該溝泥石流危險度屬于高度危險,即發(fā)生大規(guī)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較大?!?·13”泥石流暴發(fā)后的危險度為0.598,屬于中度危險。
表4 八一溝泥石流危險度計算結果
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查分析,八一溝泥石流處于發(fā)展期,在一段時間內比較活躍。雖然“8·13”八一溝泥石流沖出量達8.27×105m3,但這部分量僅占其物源動儲量的15.9%。
目前,大量松散固體物質堆積在八一溝中上游,仍然具備了良好的物源條件。
另外,八一溝流域內降雨豐富,平均年降雨量達1 200 mm,10 min降雨也超過泥石流啟動的臨界雨量,故該流域豐富的降雨極有可能啟動固體物源,形成特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災害。
在對八一溝泥石流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初步分析了八一溝泥石流的形成過程,研究了八一溝泥石流的動力學參數(shù)特征,采用單溝泥石流危險度評價方法對其危險度進行了評價,得出了以下結論。
(1)八一溝具備泥石流形成的3大條件,即適宜的地形地貌條件,豐富的物源補給條件和充足的降雨條件。強降雨誘發(fā)了“8·13”八一溝泥石流。
(2)八一溝的泥石流危險度等級為高,泥石流處于活躍期,雖然短期內暴發(fā)的泥石流攜帶了部分松散固體物質,但流域內仍堆積大量松散固體物質。如遇強降水,還有可能暴發(fā)大規(guī)模泥石流。
(3)八一溝低頻率泥石流的流量、流速及一次泥石流沖出固體物質總量均較大,會給八一溝溝口附近的公路以及紫坪鋪庫區(qū)造成較大危害。由于一次泥石流沖出量較大,為了能確保公共基礎安全設施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必須在短期內對八一溝進行工程治理,以防再次出現(xiàn)泥石流災害。
[1] 吳積善,田連權,康志成,等.泥石流及其綜合治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7-18.
[2] Benda L.The influence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s and valley floors in the Oregon coast range,U.S.A.[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 or ms,1990,15:457-466.
[3] Innes J L.Debris flow[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983,7(4):469-501.
[4] Cenderelli D A,Kite J S.Geomorphic effects of large debris flows on channel morphology at north f or m mountain west Vir ginia,U.S.A.[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 ms,1998,23:1-99.
[5] 王明甫.高含沙水流及泥石流[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5:89-90.
[6] 四川省政府門戶網(wǎng).四川省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新聞發(fā)布會第七場[OL].(2010-08-30)[2010-12-8].http:∥www.scio.gov.cn/x wf bh/gssx wf bh/f bh/201008/t747000.ht m.
[7] 沈軍輝,朱容辰,劉維國,等.“5·12”汶川地震誘發(fā)都江堰龍池鎮(zhèn)干溝泥石流可能性地質分析[J].山地學報,2008,26(5):513-517.
[8] 重慶市高新巖土工程勘察設計院.四川省地震災區(qū)第二批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項目都江堰市八一溝泥石流應急勘查報告[R].2009.
[9] 呂儒仁,唐邦興,朱平一.西藏泥石流與環(huán)境[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20-21.
[10] Chen N S.,Yang C L,Zhou W,et al.The critic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for torrent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J].J.Mt.Sci.,2009,6:362-372.
[11] 陳寧生,鄧明楓,胡桂勝,等.地震影響下西南干旱山區(qū)泥石流危險性特征與防治對策[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0,42(1):1-6.
[12] Chen N S,Zhou W,Yang C L,et al.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 m of failure and debris flow initiation for gravel soil with different clay content[J].Geomorphology,2010,121(3/4):222-230.
[13] 陳寧生,崔鵬,劉中港,等.基于黏土顆粒含量的泥石流容重計算[J].中國科學:E輯,2003,33(S):164-174.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guī)范(DZ/T 0220-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15] 周必凡,李德基,羅德富,等.泥石流防治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80-95.
[16] 章書成,袁建模.泥石流沖擊力及其測試[C]∥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集刊4:中國泥石流研究專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269-274.
[17] 水山高久.砂防ダムレニ對わゐ土石流衝擊力算定こユの問題點[J].新砂防,1979,112:40-43.
[18] 張自光,張志明,張順斌.都江堰市八一溝泥石流形成條件與動力學特征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21(1):34-38.
[19] 劉希林,唐川.泥石流危險性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9-26.
[20] 王全才,劉希林,孔紀名,等.都汶公路泥石流對溝口橋梁危險性評價[J].地球科學進展,2004,19(S):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