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鎮(zhèn)江,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的地方,又是個水陸交通樞紐。遍布大街小巷的酒樓飯館對聯比比皆是,這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積淀。
宴開桃李園中,亦觴亦詠;
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
這副對聯是鎮(zhèn)江名儒吳季衡為著名老字號酒店宴春酒樓特意創(chuàng)作的,上下聯第一個字將酒樓名號“宴春”二字嵌入。短短二十字,勾畫出一派宜人景象。
提起此聯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趣事。清末,鎮(zhèn)江城有個叫蔣銘山的人,是大達內河輪船公司鎮(zhèn)江站代理人。一天,他去順興樓菜館吃早點,見盤中肴肉不夠新鮮,便責問老板。老板向他笑道:“你想吃得好,不如自己開爿店!”一氣之下,蔣銘山便在萬華樓菜館遭焚后的舊址上,興建了個酒樓。酒樓落成之日,蔣銘山邀請了鎮(zhèn)江城內文人雅士及社會名流聚會。酒過三巡,蔣銘山拱手道:“本人已給酒樓命名為‘宴春’,誰人能用‘宴春’二字作副嵌字聯?!毕希鍏羌竞猱敿丛伋鲆宦?,上聯用李白《春夜宴請諸從弟桃李園序》中詩句意,下聯用蘇東坡名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意,由點到面,有情有景,對仗工穩(wěn),還將鎮(zhèn)江名勝金、焦二山寫入,十分雅致,受到席間眾人推舉。
事后,蔣銘山請著名書家揮毫,并將此聯雕刻在兩條木板上,懸于店堂兩側。從此,宴春酒樓伴隨著這副對聯名滿全城,加上酒樓廚藝不凡,店里的水晶肴蹄、蟹黃湯包、白湯大面在鎮(zhèn)江城更是首屈一指。名店名肴名聯,遐邇聞名,遠播海外。1989年,宴春酒樓的水晶肴蹄獲得全國飲食業(yè)金鼎獎。嘗宴春美味,品老店名聯,實在是一種別有情趣的雅事。
酒后高歌,聽一曲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
茶邊清話,問幾許星軺露冕,從淮海南來。
這是京江第一樓門聯。京江第一樓位于城西天主街中段,高臨大江,眾舶鱗集樓下,為當時著名茶肆兼酒樓,后更名大雅樓。原京江第一樓門聯僅為八個字:
大江東去;
淮海南來。
清末小說家吳沃堯《糊涂世界》一書中,曾述及鎮(zhèn)江京江第一樓門聯聯句文字簡潔有力,后設書場,極切合地點。后原聯被加成此長聯,上聯沉著,下聯雄豪,不僅切地,又巧妙地將此樓的服務范圍、經營特色涵蓋其中,一洗過往客商風塵,用語典雅含蓄,較之原作乃錦上添花。
清末,鎮(zhèn)江長江邊上有家酒樓,名叫縵蓉樓,酒樓內懸有一副對聯:
誰為翔渚靈妃,倒三尺金樽,杯底吸來焦嶺月;
就是倚樓舊主,仗一枝玉笛,袖邊吹起大江濤。
此聯構思奇特,為楹聯大家、鎮(zhèn)江籍人趙曾望所撰,氣象豪放,聲調鏗鏘,切地切景,堪稱佳作。
沽酒客來風亦醉;
買花人去路還香。
這是清代鎮(zhèn)江某菜館的一副對聯,上聯講的是店里的酒好,聞聞酒風都能醉人,開下酒壇便有十里香氣;下聯講的是店老板不僅開菜館,還經營應時花木,生意不錯。那時候,在城里五條街網巾橋、夢溪園一帶,酒樓菜館代售花木盆景的很多,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和客商游人,難怪鮮花被買走了,路上還留有香氣。
舊時,鎮(zhèn)江城內有一酒樓聯:
釀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東西南北人。
城東的桃源酒樓也有一副對聯:
諸君能知味者;
此地可避秦元。
大西路附近一枝春素菜館店堂內有二副對聯:
一席瓊枝能益壽;
滿堂嘉賓似逢春。
古跡尚存三昭洞;
名廚最數一枝春。
分別是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法師和金山寺住持慈舟法師所書。
有趣的是金山寺僧人用膳的齋堂內懸有二副對聯: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內煮乾坤。
一屋一椽,一粥一飯,擅越膏脂,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嘆;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影非堅,凡心未盡,圣果未圓,可驚可怕可悲可憐。
告誡眾生,珍惜糧米和時光,慎終如始,苦修正果。
小小一副對聯,內含無窮的人生哲理和詩情畫意。
(212003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下河頭30號2幢5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