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月梅
(江蘇省豐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豐縣 221700)
多巴胺作為兒科血管活性藥物,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收縮血管,改善周圍循環(huán),使血壓升高等作用,在新生兒病房常用此藥就治重度窒息、缺血缺氧性腦病、休克、重癥肺炎、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癥療效較好。但由于多巴胺使用時維持時間長,藥物對局部血管刺激性強,血管局部反應大,新生兒皮膚脆弱等因素,易引起靜脈穿刺局部皮膚蒼白,甚至壞死,從而引發(fā)護患糾紛。我科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使用多巴胺治療的50例患兒采用合理的靜脈保護,無一例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收治的,靜脈使用多巴胺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月齡10min~28d,早產兒7例,足月兒43例,診斷為新生兒窒息20例,寒冷損傷綜合癥的8例,重癥肺炎7例休克7例,心力衰竭3例,肺透明膜病3例,其它2例。
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月齡10min~28d,早產兒8例,足月兒42例,診斷為新生兒重度窒息缺血缺氧性腦病18例,寒冷損傷綜合癥7例,重癥肺炎9例,休克6例,心衰3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5例,腸梗阻1例,巨結腸1例。
盡量選擇粗、直、彈性好、未被反復穿刺過、向心端、無淤斑、無破損的靜脈。多為顳淺靜脈、大隱靜脈、足背靜脈等。對照組為一條靜脈通路持續(xù)輸注。觀察組為2條靜脈通路交替更換、輸注,平均用藥3~5d,加強用藥前評估及用藥時嚴密監(jiān)護,用藥后仔細觀察護理等措施。
嚴重不良反應注射局部出現皮膚淤斑、水泡,經硫酸鎂濕敷,可恢復正常,輕度不良反應沿注射靜脈走向皮膚蒼白,輸注完畢后能自行復原,可不做任何處理。
2組多巴胺輸注后不良反應見表1。
新生兒患者應用多巴胺主要是利用多巴胺能直接興奮心臟的β受體,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輸出量增加,糾正心衰。適宜劑量靜脈滴注能興奮皮膚、肌肉等組織血管的α受體,使其收縮和血流供應減少并能擴張腎臟腸系膜等重要臟器血管的多巴胺受體,使其擴張和血流供應增加,使休克時的血液分配比較合理。
多巴胺能興奮皮膚肌肉等組織血管的α受體,使其收縮和血流供應減少,用藥后勢必加重血管痙攣缺氧缺血而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藥液可沿著血管走向漏到血管外[1],持續(xù)泵入時間越長,外滲的發(fā)生率越高。另有學者報道,收縮血管的藥物如多巴胺等,對靜脈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隨用藥時間延長而加重,并由恢復性病變轉化為不可恢復性的病理損傷。我科對使用多巴胺的患兒開通2條靜通路在不影響輸液速度的前提下,盡量選擇細短留置針,以減少機械性磨擦對血管內皮的損傷[2],有利于血管的自我恢復。2條靜脈通路建立后,藥物在一個部位持續(xù)泵入的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h,根據患兒局部血管情況做調節(jié)。一般雙管相互更換,交替使用,以減輕對局部血管的不良刺激[3],避免血管處于持續(xù)收縮狀態(tài),而使局部組織缺少血供而壞死[4]。輸液過程中,加強責任心,多巡視,患兒出現哭鬧,特別是危重病兒注重檢查輸液的部位,治療護士做到心中有數,觀察局部皮膚顏色、溫度、彈性、有無腫脹、對觸覺的反應。在新兒生輸液巡視卡上詳細記錄輸液起始時間、更換使用的時間,定時查看,并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指導、具體處理。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在新生兒護理記錄單上要有記錄。泵液結束后,仍需使用的血管,需應用3~5mL的生理鹽水,緩慢沖管,禁用肝素鹽水封管,以避免局部多巴胺的血藥濃度太高或藥液滯留于局部血管和周圍組織內,使局部血管和周圍組織持續(xù)受損,一旦發(fā)生液體外滲,應立即停止輸液,拔出輸液針頭,用紗布覆蓋,抬高患肢,并根據滲漏范圍,程度,藥物種類,選擇不同方式處理治療[5]。
表1 多巴胺輸注后不良反應比較
[1]徐雪芬.減少嬰幼兒葡萄糖酸鈣輸液外滲的方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6(6):38~39.
[2]蔡荔.留置針輸液非穿刺性損傷致液體外滲的原因分析[J].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58.
[3]李艷.新生兒科靜脈滴多巴的胺的管理[J].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05,21(7):38~39.
[4]夏浮和.多巴胺靜脈注射對幼兔外周圍組織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805.
[5]戴建華.外周靜脈輸液外滲的危險因素及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