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平
安哥拉工程本格拉鐵路全長1 344 km,為鐵路大修工程。線路所經(jīng)地段的地貌為比耶高原,地形呈波浪形起伏,地面高程一般在1 200.0 m~1 900.0 m之間。線路經(jīng)過安哥拉最大的水系寬扎河,并在多處穿越縱多一般性河流。沿線屬熱帶高原氣候,全年共分兩季,5月~9月為旱季。降水量分配不均衡,集中在雨季,旱季幾乎無雨。沿線表層分布第四系沖積的粉質(zhì)黏土、粉土、粉砂、粉細砂、中粗砂和礫砂等。
粉砂土是介于細砂和粉土之間的素土[1],具有較大的內(nèi)摩阻力,因而其強度較高。水穩(wěn)定性好、透水性強、沉陷快、飽水易壓實、毛細水上升高度小,是一種良好的填筑路基材料。但砂土作為填筑材料,干時松散,對于水流沖刷及風蝕影響較大。試驗段所用粉砂土填料來自1號土場,相關工程性質(zhì)如表1所示,顆粒分析試驗如表2所示。根據(jù)相關資料,1號土場的砂土屬于粘土質(zhì)砂。
表1 土的物理性能指標
表2 顆粒分析試驗結果
根據(jù)我單位在安哥拉工程的施工經(jīng)驗,確定采用基床頂層包邊30 cm,路基加寬25 cm,粉砂土+廢棄道碴護坡+部分A組填料(頂層包邊施工時多余的填料),其橫斷面形式如圖1所示,基床表層30 cm設計要求壓實度為95%以上,以下部分為91%以上。試驗段為DK1333+500~DK1334+500,每50 m為一個試驗段落。
圖1 路基結構施工斷面圖
粉砂土的顆粒非常細,具有水分散失比較快且水不易下滲的特點。如果每一層填土太厚,經(jīng)灑水后水分會分布不均,特別是高溫季節(jié),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經(jīng)灑水路段的土層底部水分仍然是自然含水量,而上部填土基本上已經(jīng)干了。由于本格拉鐵路為大修工程,一般路基填高為50 cm~80 cm,根據(jù)圖2的試驗結果,在相同含水率、相同碾壓條件下得出的不同攤鋪厚度與壓實度的關系,確定粉砂路基最佳松鋪厚度在35 cm~45 cm之間。故砂芯部分和頂部包邊土的填筑均按照一層來松鋪。由于前期清除舊道碴時,基床道碴板結部分沒有收集,沿線路分布在路基兩側,填砂施工與路基加寬包邊部分同時施工,一并壓實。在粉砂土和A組填料結合部分±5 cm充分攪拌壓實。
圖2 不同松鋪厚度壓實試驗結果
安哥拉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兩種氣候交替出現(xiàn),雨季每天都有2場~3場雷陣雨,瞬時雨量極大,對路基施工影響極大。旱季氣溫高、日照強烈、路基水分散失嚴重。針對這種極端氣候,有針對性的采取以下措施,來保證路基在最佳含水量的情況下達到最大壓實。
3.3.1 旱季相關措施
針對旱季的特點,主要是深挖,由于本標段地下水位較高,粉砂土含水量隨開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及試驗段相關經(jīng)驗,在相同攤鋪厚度情況下,攤鋪整平時比最佳含水量高出3%~4%,得到的最大壓實度見圖3。
圖3 不同含水率壓實試驗結果
由于旱季日照強烈,水分散失較快,粉砂土壓實后表層會出現(xiàn)3 cm~5 cm的浮土,我部利用安哥拉旱季空氣濕度大的特點,等第二天路基表層含水量增大時直接壓實,在中午日照增強之前盡快施工上部包邊土。
3.3.2 雨季相關措施
雨季期間土場粉砂土含水量均高出最佳含水量6%~10%。雨季路基施工進展非常緩慢,為加快施工進度,在下雨間隙正常上土、攤鋪,但不碾壓,對于攤平后的路基水分充分蒸發(fā),下雨前采用8 m×50 m彩條布覆蓋,保證含水量不受降雨影響,等2 d后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時再進行施工。同時碾壓成型的砂芯部分路基用彩條布再覆蓋1 d后,盡快施工包邊土部分,施工一段彩條布去除一段。
施工機械為YZ20D,性能指標見表3,在粉砂土含水量符合要求后,由圖4可以看出在振動壓路機碾壓初期,各壓實厚度土體的壓實度隨著碾壓遍數(shù)的增加而不斷增大。主要原因是土體在碾壓之前呈松散狀態(tài),空隙比較大,且土顆粒間的空隙多數(shù)由空氣來填充。
在振動壓路機的作用下,土顆粒開始錯動,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空隙中的空氣被擠出,土顆粒出現(xiàn)填充現(xiàn)象。即較小顆粒填充大顆粒組成的空隙,水分填充較小顆粒的空隙,從而達到土體被壓密的效果,壓實度增大,抗剪強度增大。
在碾壓超過6遍之后,壓實度呈下降趨勢,同時粉砂表面變得松散。同時,根據(jù)四個路基斷面測得試驗結果(見圖5),路肩處的壓實度低于路基中線的壓實度,主要原因分析為路基加寬部分的混合料在強震作用下強度降低,導致路肩處砂芯填料向外側滑移,導致壓實度降低。所以路肩部分碾壓時多開弱震或靜壓,避免強震擾動。
根據(jù)試驗確定碾壓施工工藝:采用平地機進行精平,采用20 t的振動壓路機進行粉砂土的碾壓(靜壓)。靜壓2遍,開弱震振動2遍,強震1遍、靜壓1遍。
表3 振動壓路機工作參數(shù)
圖4 30 cm,40 cm攤鋪厚度碾壓遍數(shù)與壓實度關系
圖5 相同碾壓遍數(shù)下路基中線與路肩的壓實度對比
路基基床頂層30 cm采用包砂土施工,選用合格的A組填料,先填砂芯后填包邊粘土的施工方法允許粘土層的施工滯后于砂土層,砂土層的施工不受粘土層的制約,所以其工作面可比粘土層超前30 m~50 m,成型砂芯部分路基采用彩條布覆蓋,防止表層水分散失。
粘土層的攤鋪應適當比設計加寬10 cm~15 cm,然后進行粘土層的壓實,壓實合格后,依照粘土層內(nèi)側設計邊線對粘土層的內(nèi)側削坡(坡比1∶1.5),將削去的粘土堆在邊上作為路基加寬部分的填料與舊道碴混合使用。頂層包邊土的攤鋪、碾壓與國內(nèi)基本類似。
由于砂土與粘土在土質(zhì)、力學性質(zhì)各項技術指標上的差異,在施工中砂土與粘土的具體操作及各項控制指標也存在著很大差別。因此,砂土與粘土結合部位的壓實度控制便成了施工中一個最棘手的問題,也是工程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結合以往施工經(jīng)驗,決定對砂土結合部位±5 cm范圍采取攪拌摻水泥改良處理,粉砂土、A組填料、2%水泥充分攪拌后灑水壓實。從試驗段完成情況來看,砂芯和頂層包邊土結合良好,無分層現(xiàn)象。壓實度也滿足要求。
加寬部分的填料為混合料,主要組成為廢棄道碴+少量粉砂土+一部分A組填料。粉砂土與舊道碴為原來路基板結部分,原有路基基床為粉砂土填筑,幾十年來基床表層與部分道碴嚴重板結,清表清碴時沒有收集,沿線堆放在路基兩側。砂芯填筑時,加寬部分同步施工,同步灑水碾壓,使路基形成一個整體。頂層包邊土施工時,用裝載機把混合填料填筑在加寬部分,寬度控制在30 cm以內(nèi),然后頂層包邊土上土,攤鋪、碾壓,與路基形成一體。經(jīng)過雨季的檢驗,加寬部分路基沒有發(fā)生明顯的水毀,邊坡完整。施工中要注意土與砂分層的同步性,并保證土、砂分界線明確,必要時人工整理交界處,嚴防混雜[4]。
1)包砂土路基工藝復雜、工序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性很強,應提前計劃安排,合理調(diào)度使用機械??刂坪煤始皦簩嵍龋绕涫巧?、土結合部位是關鍵。在土壤含水量大的地區(qū)和多雨季節(jié)采用包砂土工藝,不受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能節(jié)約時間,縮短工期,節(jié)省施工費用[5]。
2)含水量控制難度極大,特別是在雨季,含水量過大導致晾曬時間比較長,同時,雨季每天的雷陣雨對攤鋪好的路基保護也是一個重點。旱季主要是水分散失大,含水量損失較快,經(jīng)常是一攤鋪好,馬上表層就有3 cm~5 cm的浮土。灑水碾壓效果不佳,只能等第二天早上碾壓。一般來說,在旱季施工含水量高出最佳含水率3%~4%,壓實效果最好。雨季時與最佳含水率相同或者接近就可達到最大壓實。
3)雨季路基沖刷問題,試驗段中有100 m路基加寬部分用粉砂土填筑起來,與砂芯同步施工,經(jīng)過雨季發(fā)現(xiàn),沖刷嚴重,粉砂土流失嚴重,局部路基塌陷。粉砂土本身壓實后經(jīng)過雨季旱季交替作用,壓實度下降,表層松散,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1] 王 峰,程培峰,王立軍,等.粉砂土的工程性質(zhì)及路基施工工藝研究[J].中外公路,2010,30(3):42-44.
[2] 王春龍,杜 彤.淺析砂土填筑路基技術[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7(24):97-99.
[3] 賈桓相.高速公路填砂路堤的施工與壓實檢測[J].路基工程,2000(4):50-52.
[4] 李保華.高速公路工程土包砂路基的施工[J].建筑施工,2006,28(4):316-318.
[5] 高思民.高速公路包砂土路基的施工技術[J].路基工程, 2006(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