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芳 董躍彥 胡引 邵衛(wèi)紅 劉霞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6)
母嬰同室新生兒低血糖的臨床分析
邵建芳 董躍彥 胡引 邵衛(wèi)紅 劉霞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6)
新生兒 低血糖 預防
新生兒低血糖是新生兒常見病之一,有文獻報道[1],無論是有并發(fā)癥的新生兒還是正常新生兒,出生后1 h血糖水平較低。長期持續(xù)低血糖最嚴重的后果是損害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2],反復的低血糖可以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我們對母嬰同室因低血糖轉NICU治療的8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以提高在臨床工作中對無特異性、無癥狀的低血糖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以免造成新生兒更重的傷害。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8月,我院母嬰同室病區(qū)因低血糖轉NICU治療的新生兒80例,其中急診剖宮產35例,擇期剖宮產28例,平產分娩16例;雙胎新生兒 1例;男 47例,女 33例;出生體重<2 500 g 2例,2 500~4 000 g 72例,>4 000 g 6例;Apger評分均10分,胎齡35~41周。孕期67例母親無任何并發(fā)癥,妊娠合并子癇前期6例,母親糖耐量異常6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表 1,2)
表1 新生兒低血糖發(fā)生的時間
表2 新生兒低血糖臨床表現(xiàn)
1.3 診斷標準[3]新生兒體溫不升或吸吮欠佳時,采取護理措施后無明顯效果的,即刻采足跟血監(jiān)測血糖。血糖低于2.2 mmol/L為低血糖。
本組80例新生兒均轉NICU治療,主要給予加奶喂養(yǎng)、保暖,21例患兒在1.5~5 h血糖穩(wěn)定于3.2~4.0 mmol/L;有50例患兒給予10%葡糖糖水和奶液喂養(yǎng),2~10 h血糖維持于2.7~4.8 mmol/L;有2例重癥患兒,其中1例合并敗血癥,給予補液、抗感染等對癥治療7 h血糖恢復正常,另1例患兒出現(xiàn)抽動,血糖值最低達0.8 mmol/L,給予補液等對癥治療,15 h后血糖恢復正常范圍。
3.1 重視高危新生兒 對易誘發(fā)新生兒低血糖的新生兒,如巨大兒,體重>4 250 g、母親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小于胎齡兒、早產兒、低體重兒、胎兒宮內發(fā)育遲緩兒等高危兒,出生后應先在NICU觀察1~2 d,然后根據新生兒具體情況再轉回母嬰室。出生后隨母回母嬰室的新生兒均應經過評估,Apger評分達10分,體重>2 300 g的非高危因素低血糖的新生兒。本組80例低血糖新生兒中有正常新生兒(即非高危因素低血糖的新生兒)67例,13例有高危因素易誘發(fā)新生兒低血糖的新生兒未放在NICU觀察。
3.2 母嬰同室新生兒低血糖處理 健康新生兒出生后3 h內血糖低于2.2 mmol/L,確診為低血糖者即轉NICU治療,一旦確診低血糖,不論是否有癥狀,均應立即給予治療,如補充葡萄糖、加奶等,盡快使血糖恢復正常,以減少對新生兒的損害。因為低血糖可造成新生兒體內能量供應缺乏,致腦細胞能量代謝失調,影響腦細胞代謝和發(fā)育而造成腦損害,甚至是不可逆損傷[4]。而產后幾小時內產婦的初乳極少有的甚至無初乳,在母嬰同室病房中,不能單靠母乳喂養(yǎng)和監(jiān)測血糖來護理低血糖的新生兒。
3.3 母嬰同室新生兒低血糖的預防 對無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應做到三早即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以預防及早期發(fā)現(xiàn)低血糖,及時治療,以減少腦損害及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改善預后。本組新生兒入室后有出汗的57例。低血糖時發(fā)生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增加,出汗為主要表現(xiàn)之一,在臨床中需引起重視;剖宮產的新生兒易發(fā)生低血糖[1]。臨床中我們觀察到:體溫不升或吸吮欠佳時,應引起重視,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及時監(jiān)測血糖和加強喂養(yǎng),做好母嬰健康知識宣教,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
[1]謝紅寧,譚麗麗,陳筠虹,等.純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低血糖影響因素研究[J].中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21(5):366-368.
[2]徐琦新.新生兒低血糖危險因素與防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2):109.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85.
[4]李春濤,盛輝.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出生三天血糖、體重的監(jiān)測[J].新生兒雜志,1998,13(2):7.
Neonate Hypoglycemia Prevention
邵建芳(1973-),女,浙江,本科,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3.71
B
1002-6975(2011)13-1241-02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