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娥,徐利云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占老年人高血壓49.5%,由于其舒張壓(DBP)正?;虻陀谡#}壓較大,治療時常出現(xiàn)收縮壓尚未控制到標準,而DBP已不足65mmHg(1mmHg=0.133 kPa)。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2010年在本院治療的168例ISH患者,診斷依據(jù)WHO/ISH199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次非同日測量收縮壓(SBP)≥140mmHg而DBP<90mmHg,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168例中男86例,女82例,年齡60歲~89歲,平均年齡74.3歲,病程3年~35年。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84例。兩組高血壓的分級、年齡、性別、體重、病程和并發(fā)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前患者均停服其他降壓藥,戒煙限酒,治療組予氨氯地平2.5mg~5mg,每日1次,吲噠帕安2.5mg,晨服。對照組予氨氯地平2.5mg~5mg,每日1次,依那普利5 mg~10mg,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在每日06:00~08:00,18:00~20:00以臺式水銀血壓計測坐位右臂肱動脈血壓,4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當患者舒張壓≤65mmHg時,適當減少藥物劑量,不強調收縮壓達標。兩組均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戒煙、限酒、減重、低鹽、低脂、適當運動等基礎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壓、脈壓以及藥物不良反應。血壓由專人使用標準水銀柱血壓計測量,安靜時連續(xù)測量坐位血壓3次,每次間隔1min~2min,取血壓的平均值記錄,同時嚴密觀察各種藥物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 達標:血壓小于150mmHg;顯效:收縮壓降至正?;蜉^前下降20mmHg以上;有效:收縮壓下降10mmHg以上;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s) mmHg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s) mmHg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84 170.43±2.26 140.28±2.121)2)對照組 84 169.55±3.74 148.62±3.38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2 兩組降壓效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收縮壓效果比較 例(%)
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ISH占老年人高血壓的50%,隨年齡增長有上升的趨勢[1]。最近《中國人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已達8 000萬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有自身的臨床特點;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病率高、脈壓大、血壓波動大、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且晨峰高血壓現(xiàn)象。
大的彈力血管硬化是ISH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當左室射血時,大動脈緩沖能力下降,SBP升高,同時因大動脈彈性儲備能力下降,使DBP下降[2]。大動脈彈性減退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脈搏波傳導速度增快,反射波抵達中心大動脈的時相從舒張期到收縮期,出現(xiàn)收縮期延遲壓力波峰,導致SBP升高,DBP降低,脈壓加大[3]。
氨氯地平為二氫吡啶類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可通過選擇性擴張小動脈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動脈血壓,給藥6h~12 h血藥濃度達高峰,半衰期約為35h~50h,每日給藥一次足以維持24h血壓,連續(xù)給藥7d~8d后血藥濃度達到穩(wěn)態(tài),而且氨氯地平治療劑量無心臟抑制作用,而且不激活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還能排鈉、利尿,逆轉心肌肥厚,其作用持久,對高血壓的降壓效果覆蓋24h,每天1次給藥就可以達到有效平穩(wěn)降壓,克服短效降壓藥的不足,尤其對依從性差的高血壓患者更為適合。
吲噠帕安為非噻嗪類吲朵林衍生物,其他生物學結構與磺胺類相似,是一種磺胺類利尿劑,其機制是通過抑制遠端腎小管皮質稀釋段再吸收水與電解質,調節(jié)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鈣內流,刺激前列素的合成,降低血管對血管加壓胺的超敏感性,從而抑制血管收縮,該藥降壓時心排血量,心率及心律影響小或無。另外能降低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是具有一種心臟保護作用的利尿劑,而且用藥方便,尤其適合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服用。氨氯地平與吲噠帕安聯(lián)合應用4周后,總有效率達96.32%,而副反應的發(fā)生率僅為3.68%。二者聯(lián)用,通過不同途徑降低血壓,既增加療效,同時又能減少不良反應,從而提高耐受性,降低心血管病危險。在治療ISH患者,二者聯(lián)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孫寧玲.對中國2004年、歐洲2003年高血壓防治指南和JNC7血壓分類的比較及評價[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7):96-97.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50.
[3] 吳壽玲,寧海田.高血壓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