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
(河北省霸州市廊坊市四院心內一科 河北霸州 065700)
冠心病介入治療(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其操作簡便安全、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但傳統經股動脈穿刺介入易出現腰痛、穿刺部位出血及尿潴留等并發(fā)癥,至造成患者死亡[1]。本研究對18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經橈動脈與股動脈入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84例,均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且擬行介入治療者。其中男性132例,女性52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6.2±5.4)歲。選擇橈動脈搏動良好且Allen’s試驗為陽性者(手掌及五指在10~15s內恢復血供)納入橈動脈組(87例),其余患者納入股動脈組(97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一般護理:術后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股動脈組患者術后6h拔除股動脈內鞘管,術側嚴格平臥24h,指導患者咳嗽、大小便時壓迫穿刺點,并注意觀察術側有無出血,血腫及肢體血運情況。密切觀察穿刺側手的溫度、顏色、手指活動度及指端血液循環(huán)情況,若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2)迷走神經反射護理:一旦出現低血壓、面色蒼白等迷走神經反射癥狀立即去枕平臥,給予吸氧并遵醫(yī)囑給予阿托品0.5m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維持有效血容量。(3)穿刺部位皮下血腫及局部出血護理:局部皮下血腫無須特殊治療,通常可自行吸收,較大者可予以熱敷或頻譜儀局部照射。術后應指導患者正確坐位,手術部位制動24h,密切觀察病情,發(fā)現穿刺點出血,立即停用抗凝藥物,重新壓迫止血并加壓包扎。(4)尿潴留的護理:對出現尿潴留患者應及時誘導排尿,適當用溫水沖洗會陰部并以熱毛巾熱敷,必要時采用尿管導尿。而由于術后無體位限制,橈動脈穿刺患者不易發(fā)生尿潴留。
應用SAS 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采用檢驗,P<0.05視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組不同入徑冠脈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比較,見表1。
PCI技術的廣泛開展,不但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時間,而且極大提高其生活質量[3]。過去臨床上主要采取股動脈作為常規(guī)入徑,但由于股動脈的解剖特點,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體位受限,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舒適程度,易發(fā)生腰背痛、尿潴留。同時術前后強化抗凝、抗栓藥物的應用,術后出血、假性動脈瘤等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明顯提高[4]。而股動脈途徑的穿刺點與心臟及冠狀動脈的距離較近,造影劑的使用量少,且附近無重要的靜脈和神經伴行,可避免血管與神經損傷,不易發(fā)生手部缺血。此外,還可縮短臥床時間,傷口不易感染,尤其適用股動脈狹窄者[5]。
表1 2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本研究通過對184例經橈動脈與股動脈入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護理相比較。橈動脈組迷走神經反射、皮下血腫及出血、尿潴留及腰背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股動脈組(P<0.05),表明橈動脈途徑較傳統的股動脈途徑有明顯的優(yōu)勢。本組研究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劉延濱[6]的研究結果,提示本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同時我們護理中還發(fā)現橈動脈穿刺者的心理壓力普遍較小,術后體位舒適,患者更容易接受,便于手術和護理。因此,對行PCI治療的患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選擇橈動脈途徑,同時護理人員應掌握其臨床特點,提高認識,積極預防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提高治療成功率與患者生存質量。
[1]焦芳霞,祈玉風.2種路徑穿刺行冠脈介入治療的觀察及護理[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3):229.
[2]陳灝珠.心臟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050.
[3]朱聿萍,董順娣.心臟疾病介入診療的護理與觀察[J].護理研究,2006,20(7):1930.
[4]馮麗欽,陳曉萍,江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搶救配合與護理[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6(14):2235.
[5]崔麗君,魏雪梅,楊苓,等.介入診斷治療冠心病的2種途徑臨床觀察對比[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12):1106~1107.
[6]劉延濱.2種不同途徑行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