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媚月 張志國 肖輝 李求 廖瓊 楊磊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長沙 410007)
靜脈輸液是治療疾病(特別是搶救危重病人)快速而有效的給藥途徑之一。而在輸液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常導致輸液外滲,造成患者產(chǎn)生緊張與恐懼情緒、局部皮膚腫痛或甚至壞死[1]、甚則給下次靜脈穿刺帶來困難,同時會增加醫(yī)患糾紛,影響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與信任感。因此,應盡量避免輸液外滲的發(fā)生,萬一外滲應及時有效地對局部進行治療至關重要[2]。我院在臨床實踐中由輸液外滲特殊個案的護理得到啟發(fā),自制蜈蚣油對輸液外滲進行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7月我院住院患者輸液過程中發(fā)生外滲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1~74歲;外滲部位有頭皮6例、上肢淺靜脈34例、下肢淺靜脈18例、鎖骨下靜脈2例;外滲的藥物有5%碳酸氫鈉注射液2例、抗生素14例、含10%氯化鉀的混合液體40例、20%白蛋白2例、含奧沙利鉑液體2例。外滲時間不超過48h(均處于輸液滲出后局部組織炎癥反應期[3])。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對照組各30例。
1.2.1 治療藥物與方法 試驗組藥物為蜈蚣、麻油等組成,熬制后裝入無菌棕色瓶,密封備用。對照組藥物為50%硫酸鎂注射液。2組均按中醫(yī)護理技術濕敷方法[4],用2%碘伏消毒針眼,生理鹽水清潔腫脹局部,待干;試驗組用蜈蚣油、對照組用50%硫酸鎂分別浸透無菌紗布數(shù)層,覆蓋在外滲腫脹局部,范圍超過外滲邊緣的1~2cm,外被保鮮膜(防污染衣被),膠布固定,置舒適體位,每4小時更換1次,試驗組一般更換0~2次,對照組一般更換3~4次。觀察療效并記錄。
表1 2組療效比較[例(%),(±s)]
表1 2組療效比較[例(%),(±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5
組別 例數(shù) 顯效 有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平均顯效時間(h)試驗組 30 26(86.67)* 4(13.33)0(0)0(0)100△ (1.57±0.57)*對照組 30 17(56.67)6(20)5(16.67)2(6.67)91.84 4.32±0.91
表2 國內(nèi)外歷代使用蜈蚣油治療各種疾病的相關資料
1.2.2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參照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中的療效指數(shù)SI制定。顯效:4h腫脹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膚溫度與顏色正常,無疼痛。有效:8h腫脹癥狀有好轉或部分消失,皮膚溫度與顏色正常,和或伴有輕微壓痛。好轉:持續(xù)外敷8h腫脹癥狀略有減輕,皮膚溫度與顏色正常,有壓痛。無效:持續(xù)外敷12h癥狀毫無減輕或惡化。顯效、有效和好轉視為總有效。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試驗組與對照組平均顯效時間和顯效率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2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病例均未發(fā)生外敷藥物的不良反應。2組在性別、年齡、病種、病情、外滲藥液種類與部位及面積等方面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代組織學認為,表皮除以外胚層來源的上皮細胞構成其主體外,還有中胚層起源的具有免疫功能的朗格漢斯細胞,上皮組織遭受損傷后,一般都有較強的再生和修復能力[5]。當較多的輸液外滲可導致2種可能:(1)影響了上皮細胞的排列層次和細胞形態(tài),及上皮細胞內(nèi)細胞器和上皮細胞膜上的酶、抗原、受體及膜蛋白的分布;(2)進入周圍組織,人為的增加了細胞外液,形成一種炎性刺激而導致局部組織腫脹和疼痛,逐漸發(fā)展至紅斑水皰,甚則硬結、潰瘍、壞死。這種致炎介質(zhì)如果未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或)消除,炎癥介質(zhì)作用超過了機體的自我再生和修復能力,導致組織的進一步損傷,甚至器官功能障礙。蜈蚣油透過皮膚,加速細胞的吸收,達到快速消除腫脹和疼痛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當皮膚作為一個給藥入口局部給藥后,通過皮膚黏膜轉運,可被皮膚毛細血管網(wǎng)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大部分直接進入給藥部位發(fā)生藥效[6]。
蜈蚣辛,溫;有毒。歸肝經(jīng)。具有息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F(xiàn)代藥效學認為蜈蚣含有2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份,即組胺樣物質(zhì)和溶血性蛋白質(zhì),此外尚含脂肪油、膽甾醇、蟻酸及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懷濱等人[7~10]通過臨床實踐也介紹了蜈蚣熄風止痛、解毒散結、通絡止痛、提高局部抵抗力、兼有收斂和消腫等作用。麻油味甘、性涼,是一種潤滑劑及賦形劑,內(nèi)服可潤腸、潤肺;外用作為軟膏及硬膏基質(zhì)[11]。臨床用麻油煎熬膏藥,有生肌、止痛、消腫、補皮裂的作用。外敷用于無名腫毒、燙傷、燒傷、瘡瘍等,用麻油和拌藥粉敷在患處,皮膚不干裂。陳建國等人通過臨床實踐介紹了麻油涼血解毒、止痛生肌的功效[12]。
蜈蚣油古今中外都有應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但適用的病證、油料基質(zhì)各有所不同,見表2。
從表2可知,歷代所用油料有麻油(香油)、菜油、植物油等不同;所治疾病也各有不同,如痔瘡、瘡癬、蛀發(fā)癬、淋巴腺結核等,現(xiàn)代未見用于輸液外滲所致腫脹者。
周書萍等[14]介紹了輸液外滲應用藥物濕敷、熱冷敷、局部封閉療法、拮抗劑的應用、中藥療法、聯(lián)合療法等減少外滲對機體的進一步損傷。我院在輸液外滲特殊個案應用以上治療方法均無效的情況下,經(jīng)咨詢我院張志國藥學教授,采用蜈蚣油外敷輸液外滲腫脹部位,收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為求進一步的療效判斷,繼特殊個案之后,我們在臨床選擇合適病例分別予以蜈蚣油外敷與硫酸鎂濕敷,經(jīng)臨床療效的對比,效果滿意。盡管在工作中我們采取了各種預防措施,但輸液外滲仍時有發(fā)生。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除了分析外滲原因、總結經(jīng)驗外,如何將輸液外滲發(fā)生后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非常重要。根據(jù)我們對這60例病人的護理,選擇蜈蚣油外敷治療輸液外滲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簡單,臨床見效快速等特點,其不足之處是敷藥后皮膚局部油膩,易染衣被等。
[1]中藥治療靜脈輸液外滲所致局部皮膚腫脹34例的治療與觀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456~457.
[2]范麗梅,喬雨晨,楊娜,等.中藥外敷治療輸液外滲的療效觀察[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2):173.
[3]李志國,劉世華.靜脈輸液質(zhì)量與風險處理預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35.
[4]湖南省中醫(yī)藥學會護理專業(yè)委員會.常用中醫(yī)護理操作技術及考核評分標準[M].長沙:湖南省中醫(yī)藥學會護理專業(yè)委員會,2011:96~98.
[5]成令忠,鐘翠平,蔡文琴.現(xiàn)代組織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145.
[6]闞衛(wèi)兵,姜玉祥,謝殿洪,等.“9號”膏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30:357.
[7]懷濱.蜈蚣油治療口腔粘膜潰瘍116例報告[J].醫(yī)學與理論實踐,2005,18(12):1441~1442.
[8]朱寅圣.蜈蚣全蝎止痛散的藥效學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9):1705~1706.
[9]李佩林.蟾酥蜈蚣滴耳油治療化膿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9,8(1):129.
[10]陳建國,湯遠林.連參蜈蚣油治療慢性單純型化膿性中耳炎53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7,16(5):39.
[1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93.
[12]陳建國,湯遠林.連參蜈蚣油治療慢性單純型化膿性中耳炎53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7,16(5):39.
[13]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1996:2349~2350.
[14]周書萍.靜脈輸液外滲對機體損傷的防治進展[J].全科護理,2010,B(2):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