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新,胡偉,閆寶松,馬鳳
(黑龍江省林副特產研究所,黑龍江省非木質林產品研發(f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楊黃(PhellinusvaniniiLjup),隸屬擔子菌綱、非褶菌目、銹革孔菌科、木層孔菌屬。楊黃是兼性腐生菌,自然界中只生長在山楊(Populusdavidiana)和香楊(Populuskoreana)活立木、樹樁或倒木上。由于市場需求緊俏,產地進行掠奪性開采,目前野生資源破壞嚴重,自然恢復面臨困難,而且因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特定要求,現人工培育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楊黃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楊黃純培養(yǎng)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為楊黃生物學特性的研究打下前期基礎。
供試培養(yǎng)基:葡萄糖20g,馬鈴薯20g,瓊脂粉20g,磷酸二氫鉀3.0g,硫酸鎂1.5g,水1000mL;
供試菌株:楊黃8號菌株(野生)。
用乳糖、木糖、可溶性淀粉、甘露糖、果糖、甘露醇、山梨醇、麥芽糖、蔗糖替代培養(yǎng)基中的葡萄糖,制作培養(yǎng)皿,每組重復5次,在28℃下暗光培養(yǎng),測量菌絲生長速度及生長10天后的菌絲干重。
用麥麩、谷氨酸、硫酸銨、酵母、玉米、天門氨酸、甘氨酸、酒、豆餅粉、硝酸銨替代培養(yǎng)基中的馬鈴薯,制作培養(yǎng)皿,每組重復5次,在28℃下暗光培養(yǎng),測量菌絲生長速度及生長10天后的菌絲干重。
用氯化鈣、硫酸銅、硫酸鋅、氯化錳替代培養(yǎng)基中的硫酸鎂,制作培養(yǎng)皿,每組重復5次,在28℃下暗光培養(yǎng),測量菌絲生長速度及生長10天后的菌絲干重。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設計,以最佳碳源、最佳氮源、最佳無機鹽為因素,以菌絲干重(Y)為目標函數,三元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試驗設計因素編碼見表1,試驗設計如表2,數據分析采用dPs軟件中的回歸分析法。
表1 編碼水平
圖1 不同碳源對楊黃菌絲生長速度的影響
圖2 不同碳源對菌絲體干重的影響
由圖1可知,楊黃8號在10種培養(yǎng)基上均可生長,但在添加甘露糖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在添加山梨醇、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其次,在添加麥芽糖、蔗糖、木糖、乳糖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慢;由圖2可知,楊黃8號在添加葡萄糖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大,在添加甘露糖、麥芽糖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其次,在添加其余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小。綜合圖1與圖2可知,楊黃在添加甘露糖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速度最快,但菌絲干重不是最大;楊黃在添加葡萄糖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速度較快,菌絲干重最大。以菌絲干重為選擇條件,則葡萄糖為楊黃菌絲生長的最佳碳源。
圖3 不同氮源對楊黃菌絲生長速度的影響
圖4 不同氮源對菌絲體干重的影響
由圖3可知,楊黃8號在10種培養(yǎng)基上均可生長,但在添加天門氨酸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在添加玉米、豆餅粉、谷氨酸、酵母、麥麩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其次,在添加酒、硝酸銨、硫酸銨、甘氨酸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慢;由圖4可知,楊黃8號在添加麥麩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大,在添加豆餅粉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其次,在添加天門氨酸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較添加豆餅粉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小,在添加其余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小。綜合圖3與圖4可知,楊黃的最佳氮源為麥麩,楊黃在添加麥麩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速度較快,菌絲干重最大。
圖5 不同無機鹽對楊黃菌絲生長速度的影響
圖6 不同無機鹽對菌絲體干重的影響
由圖5可知,楊黃8號在10種培養(yǎng)基上均可生長,但在添加氯化錳、硫酸鎂、氯化鈣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在添加硫酸鋅、硫酸銅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慢;由圖6可知,楊黃8號在添加硫酸鎂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大,在添加氯化鈣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其次,在添加氯化錳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較添加氯化鈣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小,在添加其余無機鹽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干重最小。綜合圖5與圖6可知,楊黃的最佳無機鹽為硫酸鎂,楊黃在添加硫酸鎂的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菌絲干重最大。
由試驗可知,楊黃的最佳碳源為葡萄糖,最佳氮源為麥麩,最佳無機鹽為硫酸鎂。
表2 三元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菌絲干重
以最佳碳源、最佳氮源、最佳無機鹽為因素,X1、X2、X3分別表示葡萄糖、麥麩、硫酸鎂,以菌絲干重(Y)為目標函數,數據分析采用dPs軟件中的回歸分析法,經數據分析建立它們的關系模型:
表3 大于0.54的64個方案中各變量取值的頻率分布
表4 最高值的各個因素組合
由表3、表4可知,最佳培養(yǎng)基配方應為:馬鈴薯2g/100mL,瓊脂粉2g/100mL,葡萄糖3.0g/100mL,麥麩1.5g/100mL,硫酸鎂0.2g/100mL,磷酸二氫鉀0.3 g/100mL,可得楊黃菌絲體干重1.29g/100mL。
通過不同碳源、氮源、無機鹽對楊黃菌絲體的影響實驗得到最佳碳源、氮源、無機鹽,通過三元二次通用旋轉組合實驗進行了純培養(yǎng)模式條件的優(yōu)化實驗,得到了楊黃純培養(yǎng)模式條件下的最佳培養(yǎng)基配方,在此配方下可得楊黃菌絲體干重1.29g/100mL。
[1]胡偉,王春生,張晶.楊黃代用料栽培初探[J].中國林副特產,2007(01).
[2]戴玉成.一種新的藥用真菌——瓦尼木層孔菌(楊黃)[J].中國食用菌,2003(05).1)黑龍江省森林工業(yè)總局青年基金項目(sgzJQ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