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躍武 吳方義 朱順姬 王小飛
(衢州市婦幼保健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乳腺鉬靶攝影,乳腺鉬靶攝影對乳腺鈣化的顯示非常敏感,而乳腺鈣化尤其簇狀鈣化常常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X線征象,但并非特異性表現(xiàn),因而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中有其特殊的價值[1]。本文通過對116例簇狀鈣化的N/S、形態(tài)大小、密度及整體分布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乳腺鉬靶攝影顯示簇狀鈣化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早期乳腺癌病例76例,入選標準為:(1)鈣化成簇狀(參考多數(shù)學者觀點,鈣化的每平方厘米數(shù)目(N/S)≥5枚[2]);(2)符合國際抗癌協(xié)會建議的TNM分期法[3]的Ⅰ期及Ⅱ期。另抽取鈣化成簇狀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乳腺良性病變40例作為對照。所有116例病例均為女性,年齡18~72歲,平均51.5歲;76例乳腺癌中浸潤性導管癌38例,導管內(nèi)癌21例,浸潤性小葉癌11例,小葉原位癌6例;40例乳腺良性病變中纖維腺瘤16例,乳腺小葉增生9例,乳腺腺病7例,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6例,慢性炎癥2例。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意大利FLAT SE乳腺鉬靶攝影機進行雙側乳腺頭尾位(軸位)和內(nèi)外側斜位兩個常規(guī)體位投照。
1.3 觀察指標 由兩名放射科醫(yī)師進行盲法閱片,分別對以下幾項指標進行分析:(1)簇狀鈣化的密集程度:選擇鈣化最密集區(qū)域,計算每平方厘米出現(xiàn)的鈣化數(shù)目(N/S),分為N/S<10、N/S≥10兩組;(2)簇狀鈣化的形態(tài)大小:分為細沙狀鈣化、顆粒狀鈣化、新月形鈣化、短桿狀鈣化、分枝狀鈣化;(3)簇狀鈣化的密度:以乳腺腺體組織為參照,分為等密度和高密度,鈣化密度高于腺體組織的為高密度,與腺體組織密度相近的為等密度:(4)鈣化灶的整體分布:本組研究所選病例的鈣化均成簇狀分布,在分析此項指標時,著重觀察乳腺組織內(nèi)出現(xiàn)的所有鈣化灶的整體分布特點及其范圍;分為:①節(jié)段性分布:指鈣化呈楔形或“V”形節(jié)段性分布于某一象限內(nèi);②線性分布:指鈣化沿著導管或血管呈線狀分布;③區(qū)域性分布:指鈣化呈不規(guī)則隨機分布,范圍大于2cm3但不超過兩個象限;④彌漫性分布:指鈣化呈不規(guī)則隨機分布,范圍在兩個象限以上。
76例早期乳腺癌和40例乳腺良性病變簇狀鈣化的N/S、形態(tài)大小、密度及整體分布特點見表1。
表1 簇狀鈣化的N/S、形態(tài)大小、密度及整體分布特點
3.1 簇狀鈣化的N/S 對于乳腺簇狀鈣化的N/S,有學者認為N/S>5可作為惡性鈣化的診斷依據(jù)[4],也有學者認為N/S≥10對惡性鈣化最具診斷價值[5],還有人認為N/S>20診斷乳腺癌的可靠性較大[6]。本組76例乳腺癌病例中,N/S≥10的69例(占90.8%),40例良性病變病例中,N/S<10的35例(占87.5%)。本組資料表明,當乳腺簇狀鈣化的N/S≥10時,應高度懷疑乳腺癌的可能,N/S<10,良性病變的可能性更大;但本組病例中仍有7例乳腺癌的N/S<10,有5例良性病變的N/S≥10,因此也不能把簇狀鈣化的N/S是否大于10作為乳腺癌診斷的絕對指標,只有結合其他征象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準確率。
3.2 簇狀鈣化的形態(tài)大小 Lenane等[7]將簇狀鈣化分為5型,Ⅰ型呈環(huán)狀、Ⅱ型呈規(guī)則細點狀、Ⅲ型呈粉末狀、Ⅳ型呈不規(guī)則細點狀、Ⅴ型呈蠕蟲狀,國內(nèi)學者普遍將鈣化分為細沙狀、顆粒狀、新月形、短桿狀及分枝狀五類,并認為細沙狀和顆粒狀鈣化多發(fā)生在乳腺小葉腺泡內(nèi),良惡性病變均可出現(xiàn),新月形鈣化多發(fā)生于管壁或囊壁,是典型的良性鈣化,短桿狀和分枝狀鈣化沿乳腺導管方向密集分布,是乳腺癌比較特征性的鈣化形態(tài)[8]。本組76例乳腺癌病例中,細沙狀和顆粒狀鈣化的21例(占27.6%),短桿狀和分枝狀鈣化的55例(占72.4%),沒有發(fā)現(xiàn)新月形鈣化病例。40例良性病變病例中,細沙狀和顆粒狀鈣化的20例(占50%),新月形鈣化的18例(占45%),沒有發(fā)現(xiàn)分枝狀鈣化病例。上述統(tǒng)計與文獻報道[8]基本相符。因此作者認為,當簇狀鈣化呈短桿狀或分枝狀時,乳腺癌可能性較大;當簇狀鈣化呈新月形時,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當簇狀鈣化呈細沙狀或顆粒狀時,良惡性鑒別比較困難,應結合其它X線表現(xiàn)及輔助檢查進行分析,必要時可做活檢病理確診。
3.3 簇狀鈣化的密度 有文獻報道,乳腺鈣化的密度因病灶內(nèi)鈣含量的不同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密度差異,良性鈣化灶由于病灶周圍炎性滲血、小出血點及角蛋白沉積等,常表現(xiàn)為高密度;而乳腺癌的鈣化可能是癌組織壞死和癌細胞分泌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表現(xiàn)為等低密度[9]。本組40例良性病變病例中鈣化呈高密度的37例(占92.5%),呈等密度的3例(占7.5%),與上述觀點相符,但76例乳腺癌病例中鈣化呈高密度的也有35例(占46.1%),其余41例呈等密度(占53.9%),表明乳腺癌鈣化的密度差異較大,既可表現(xiàn)為等密度,也可表現(xiàn)為與良性鈣化類似的高密度。在鉬靶X線片上發(fā)現(xiàn)等密度鈣化灶時,應首先考慮乳腺癌,當鈣化呈高密度時,也不能輕易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3.4 鈣化灶的整體分布 美國放射學會的BIRADS報告分類要求[10],把鈣化的分布作為對鈣化進行良惡性評級的一個重要X線征象,分為節(jié)段性分布、線性分布、區(qū)域性分布、彌漫性分布四類,并將節(jié)段性分布及線性分枝狀的鈣化列為高度可疑惡性鈣化,將區(qū)域性分布的鈣化列為中間性鈣化,將彌漫性分布的鈣化及線形血管鈣化列為典型良性鈣化。在本組76例乳腺癌病例中,呈節(jié)段性或線性分布的70例(占92.1%),呈區(qū)域性分布的6例(占7.9%),沒有發(fā)現(xiàn)彌漫性分布的病例;在40例良性病變病例中,呈區(qū)域性分布的34例(占85%),呈彌漫性分布的6例(占15%),沒有發(fā)現(xiàn)節(jié)段性及線性分布的病例。本組結果顯示,當鈣化整體呈節(jié)段性或線性分布時,應首先考慮乳腺癌;當鈣化整體呈彌漫性分布時,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當鈣化整體呈區(qū)域性分布時,良性病變的可能性較大,但應結合其他征象綜合分析,以免漏診乳腺癌。
[1] Bassett L W.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Radiol ClinNor Am,1992,30:95
[2] Sigfusson B F,Andersson I,Aspergren K,et al.Clustered breast calcifications.Acta Radiol,1983,24:273
[3] 吳祥德,董守義.乳腺疾病診治.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87
[4] 翁海鶯,林月蘭,許學勤,等.乳腺良、惡性疾病鈣化的 X線表現(xiàn)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5(9):970
[5] 劉輝煌,王維,羅賢明,等.乳腺鉬靶中簇狀鈣化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探討.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4,6(9):1164
[6] 鮑潤賢.中華醫(yī)學影像學(乳腺卷).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2
[7] Le Gal M,Chavanne G,Pellier D.Diagnostic value of clustered microcalcifications discovered by mammography(apropos of 227 cases with histological verificationand without a palpable breast tumor).Bull Cancer,1984,71:57
[8] 李梅紅.乳腺簇狀鈣化的X線分析(附53例報告).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9):1213
[9] 劉治邦,尉繼偉,張建萍,等.X線鉬靶攝影對乳腺疾病鈣化灶的診斷價值.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24(9):1486
[10]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th ed.Reston 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