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巴黎)
歐洲輿論對意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終于辭職走人的普遍評論,都集中在“是金融市場使這位政治強人下臺”,這是歐元危機直接沖擊政治的又一佐證。在此之前,轟動全球的性丑聞也好,百萬民眾上街示威也好,都未能使貝魯斯科尼退出江湖。這個意大利巨富個性倔強,曾三起三落,多次當選;盡管丑聞不斷、官司纏身,但就是硬頂著不辭職。然而就在幾天前,一則稱“貝氏政府將倒臺”的謠言在羅馬盛傳,當時就造成意大利股市立即上升兩個百分點。貝魯斯科尼由此明白,金融資本控制的市場對其已失去信心。當金融資本權力不再看好政權時,政府總理便不得不乖乖下臺。其中的含義是意味深長的。
貝魯斯科尼是經濟危機逼走的第四位歐洲總理。在他之前的是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而今年3月份葡萄牙總理、2月份愛爾蘭總理都已因歐元危機和緊縮政策而下臺。名單下面還有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早在7月份他就已經明確表示將提前4個月于11月20日舉行大選,而他本人將不再爭取連任。其他一堆歐洲國家元首和總理看來都將步其后塵。這充分證明,在歐洲目前權力結構中,金融資本權力對歐洲民主國家政治權力明顯地日益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顯示出強大的主導作用。
法國是一個新的例子。自從兩周前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將法國列入三個月觀察對象國家、即法國支付能力開始引起懷疑、法國AAA評級直接受到降級的危險以來,法國政府就致力于推出旨在削減預算赤字的緊縮政策。一系列涉及民生、并導致國民生活水準下降的措施,在挽救國家AAA評級的借口下開始實施。可以預見,明年將臨近總統(tǒng)大選的法國社會,在緊縮政策影響下,不僅法國民眾生活將大受影響,而且已經被一再下調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進一步受沖擊,從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的軌跡??梢哉f,法國在金融資本控制的市場逼迫下,已經幾乎沒什么出路。經濟專家們已經在告誡民眾:要做好過戰(zhàn)后最困難生活的準備。
事實上,“民主+市場經濟”模式原來代表著背后的兩大權力:政治權力與金融資本權力,這兩大權力或聯(lián)手或爭斗,共同控制著西方國家。過去人們將目光集中在政治權力上,而金融資本權力則非常隱蔽地躲在市場經濟的背后,扮演著“看不見的手”的角色。歐元危機將這只“看不見的手”推到了臺前。最近人們才逐漸發(fā)現(xiàn),歐元危機爆發(fā)后歐洲新出現(xiàn)的一些新面孔,竟多多少少是金融資本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意大利新科總理馬里奧·蒙蒂自2005年以來一直是銀行特別是美國投行高盛的國際事務顧問。希臘新總理盧卡斯·帕帕季莫斯則于1994至2002年任希臘央行行長。我早在2010年2月就曾發(fā)表文章,詳盡描述了希臘是如何“混進”歐元區(qū)的。當年正是帕帕季莫斯與高盛密切合作,為希臘做假賬,從而導致今天多米諾骨牌式的歐元危機。而今年上臺不久的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基則根本就是高盛的“嫡系”:他于2002至2005年時任高盛歐洲分部副總裁。再細究下去,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大堆“高盛科班”出身的人馬眼下正在歐洲政壇成為叱咤風云的人物……帕帕季莫斯任命的主管希臘債務事務的官員佩德羅·克利斯多杜洛斯是前高盛的交易員、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奧特馬·伊辛、最早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等都是高盛的高級顧問。也就是說,目前管理著世界兩大流通貨幣美元和歐元的高官,幾乎都是高盛的人馬。事實上連英鎊也有高盛的影子:負責制定英鎊利率的英國央行貨幣政策高級研究人員戴維·華頓也是高盛旗下的經濟學家……
這不能不令人打個寒顫:造成金融危機的金融資本權力居然正成為解決危機的主導力量?難怪最近幾個月來歐美普遍出現(xiàn)了強烈反對金融資本權力的代表和象征:“華爾街”的“憤怒者運動”!顯然,部分西方民眾已經明白他們面臨的問題癥結所在。問題是,民選出來的政治權力,在世襲、封閉且隱蔽的金融資本權力面前,還有多少抵抗力?G20誕生之日起,就將“監(jiān)管金融投機”作為首要目標。然而不久前落下帷幕的戛納G20峰會干脆提都不再提及這一話題。難怪“占領華爾街”運動要打出“打倒金融獨裁”的口號……?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