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亞萍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先行組織者”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David 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一個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奧蘇貝爾提出能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這種引導性材料即先行組織者。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若能借鑒先行組織者策略,巧妙運用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導語,對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大有裨益。
奧蘇貝爾指出,學生“應該知道的知識”與“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間隙,為了使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新內容,在它們之間要架設起橋梁。也就是說,為了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本身之前,要以適當方式給學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較廣的、概括水平較高的、最清晰的和最穩(wěn)定的引導性的學習材料,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表述,以便給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提供一個較好的固定點,將它和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即充當學生“已經知道的”與“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的那座“橋梁”。這種預先提供的具有引導性的起到組織作用的學習材料就叫做“先行組織者”(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組織者可以來源于圖書、電視、廣播、報告會、網絡等課外的學習資料,也可以來源于教材本身,如在現行一些語文教材中,在單元之前或者課文之前往往會有一些導語設計,如在我參與編寫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語文(拓展模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中,第三單元“命運與人生”的導語設計為:
人生苦短。塞·約翰遜在催促我們:“抓住它!抓住那易逝的歲月,利用好每一寸疾飛的光陰!”命運無常,但我們沒有理由低頭,貝多芬在向我們大聲吶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向命運屈服!”
本單元選編了六篇小說,這些小說以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命運與人生”的深刻感悟。《祝?!芬浴拔摇睘榇┚€人,通過祥林嫂一生的兩次婚姻遭遇,展示了她對命運的無望的抗爭,從而深刻地揭示了受封建思想和禮教摧殘的勞動婦女的必然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洞褐暋吠ㄟ^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兑粋€人的遭遇(節(jié)選)》通過索科洛夫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被俘逃歸的遭遇和經歷,反映了戰(zhàn)爭可以毀滅人的家園,但不能毀滅人對幸福人生的期待?!独先伺c海(節(jié)選)》以象征手法,通過老人與鯊魚的五次搏斗描寫,刻畫出一位勇敢與命運抗爭的硬漢形象。兩篇微型小說情節(jié)巧妙,寄寓深刻,耐人尋味。
本單元閱讀與欣賞的重點內容是聯想。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現象。聯想有種種方式,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在時間或空間上相接近、相聯系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質上或形態(tài)上相似的事物;可以由一事物想到相反、相對立的事物,也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它產生的原因或發(fā)展的結果。
這一導語,主要涵蓋了對單元主題的解讀、選文的介紹、學習的目標及指導等要點,重在導學,語言概括凝練,比具體的學習任務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以小說欣賞重點為例,學生已在基礎模塊中掌握了小說欣賞三要素等基礎知識,此導語先逐篇介紹選文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巧妙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折射出的社會現實,然后在此基礎上點出單元閱讀與欣賞的重點為聯想,能清晰地把新的學習任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相關聯,為學習設計一個較好的固定點,架設起一座“橋梁”。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導語確定為先行組織者,在教和學中可以運用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導語,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先行組織者策略的實施分成兩大步:確定先行組織者、呈現學習內容和材料。巧用導語,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主動地接受知識,初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闭Z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會學生自能讀書,而自能讀書的關鍵是善于找到入門之匙。教學心理學表明,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激發(fā),預先告訴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導語在學生學習較陌生的新知識,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準備時對學生的自能學習可以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內容,可作為學習者課前預習的重要憑借之一。根據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我們可以緊扣導語和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導語去感知課文,通過思考去尋求答案。這不但有利于學生對文意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春之聲》一文的“課文導讀”為例。
《春之聲》是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文章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節(jié)敘述,不按正常時空順序,而是采用“放射性”結構,以坐在悶罐子車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中主人公的心靈世界為端點,寫出了時空切換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內心所引起的聯想和心理狀態(tài),采擷特定時段的人文景觀,語言結構獨特,意象鮮明,反映主人公為祖國命運憂喜悲歡,渴望祖國人民走進溫暖春天的美好愿望。此外,意味深遠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閱讀課文后請思考,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是什么關系?以“春之聲”為題,有什么深刻含意?
《春之聲》是王蒙在新時期對小說藝術進行大膽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篇小說的題目叫《春之聲》,是取自小說中火車上錄音機里傳出的德語歌曲和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同時也蘊涵著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對“時代”的特定指認方式。這一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說熱忱地表現和歌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新的希望和轉機,揭示出一個富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主題。課文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讓學生初步掌握意識流小說欣賞的基本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了解本文運用的“意識流”表現手法,體會本文放射性的結構特點,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饒有趣味”的語言特色。還要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中表現出的新舊沖突、社會轉變的鮮明的時代特點。
結合本單元閱讀與欣賞的重點內容是聯想,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們可以告知學生“意識流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據此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找出這一正在進行的事件(提示:時間、地點、環(huán)境、人物)。整體把握課文,梳理小說結構,做好指導學生進行意識流小說欣賞的第一步。
教師的“教”不在于全盤授予,面面俱到,而在于相機點撥,重點難點突出??墒窃跁r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即使是“點撥”,有些內容一時也不易啟動起來,往往是教師費了許多口舌,可實際收效不大。但若能引導學生重讀導語,學生可能會茅塞頓開,很快解決心中的疑惑。
例如小說《老人與?!返那楣?jié)并不復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xù)84天沒捕著一條魚。后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重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xù)圍了上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選入教材的是節(jié)選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jié)的高潮,約占全書的六分之一。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能夠很快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老人與鯊魚的搏斗共分五個回合,五個回合的搏斗結果是一敗涂地,“他知道他終于給打敗了,而且一點補救的辦法也沒有”。
對于文中這句話的理解是難點,老人到底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我們重讀課文導讀:
孤單的老人,廣袤的大海,一場人與自然搏斗、人與命運抗爭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他們之間發(fā)生。
老人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可是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仍然遭到無可挽回的失敗。老人失敗了嗎?
在這里,“失敗”一詞的深度解讀被設計為理解的固定點,在學生已經知道的情節(jié)基礎上,我運用交流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再次品讀那些驚心動魄的畫面,從五個回合的老人搏斗工具的使用上去體味欣賞:老人用魚叉殺死一條灰鯖鯊,魚叉被帶走,大馬林魚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殺死兩條星鯊,大馬林魚又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殺死一條犁頭鯊,刀子折斷;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大馬林魚半個身子都被咬爛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結隊的鯊魚,短棍丟掉又用舵把,大馬林魚再也沒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殘骸……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wèi)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梢哉f,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導語中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根據導語的導讀導學特點,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單元或課文的導語整理成“認知結構圖”。復習時,學生既可以準確把握各篇課文及各個單元的學習要求和重點,又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比較它們的特點。這些“認知路線圖”,不但可以使單元教學發(fā)揮出單篇課文教學所不能發(fā)揮的作用,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而且可以在比較中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仍以上文“命運與人生”單元導語和課文導讀為例,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完成下列認知結構圖:
通過這一認知結構圖的完成,學生會初步了解一般圍繞著故事情節(jié)的構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等方面來進行小說欣賞。在情節(jié)結構方面,要注意辨析五個W,即誰(who)、什么事(what)、什么時候(when)、什么地方(where)、為什么(why),懂得情節(jié)結構中的對比、懸念、倒敘、插敘、出人意料的結尾等;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注意辨析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態(tài)、服飾)描寫、動作細節(jié)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認識和評價人物的性格、品質、典型性、社會意義、作者的感情傾向;在環(huán)境描寫方面,要注意結合人物形象塑造來分析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
同時還要學會攝取小說中富含哲理性的東西,而不僅僅停留在被其虛構的情節(jié)所吸引的層面上?!蹲8!芬浴拔摇睘榇┚€人,通過回憶,展示祥林嫂一生的兩次婚姻遭遇,刻畫出受封建思想和禮教摧殘的勞動婦女悲慘命運,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一個人的遭遇(節(jié)選)》通過索科洛夫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被俘逃歸的遭遇和經歷,反映了戰(zhàn)爭可以毀滅人的家園,但不能毀滅人對幸福人生的期待?!独先伺c海(節(jié)選)》以象征手法,通過老人與鯊魚的五次搏斗描寫,刻畫出一位與命運勇敢抗爭的硬漢形象?!段⑿托≌f兩篇》以小見大,凸顯人性的美好。
“先行組織者”策略是奧蘇貝爾對知識教學的獨特貢獻,為學習者提供“認知路線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知識的接受。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它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增強教學效果依然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種策略也存在一些缺陷。先行組織者策略最大的缺陷在于先行組織者一般用于線性呈現的學習過程,往往會讓學生沿著既定的路線前行,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習者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先行組織者”策略,促進學習者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將是我們繼續(xù)要研究的方向。
[1]葉蒼岑.中學語文教學通論[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0.
[3]洪波.教育心理學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4]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