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崇
(南陽醫(yī)學高等??频谝桓綄籴t(yī)院,河南南陽473000)
2006~2009年,我院采用加壓滑動鵝頭釘(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2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本文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齡45~71歲、平均64.8歲;骨折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27例,Ⅲ型21例,Ⅳ型1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6例,兩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入院后均先行踝牽引或皮膚牽引2~3 d,至患肢呈外展中立位。觀察組術前1 d靜滴抗生素。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施術,患者仰臥于下肢牽引手術臺上,麻醉滿意后外展患肢,行中立位牽引,在C型臂X線機下行骨折復位,使骨折基本達到解剖復位。墊高患側臀部,取股骨上端外側切口長約8 cm,切開股外側肌群,暴露股骨上段及粗隆平面,在粗隆下約2 cm股骨外側中點打入導針,使導針位置在股骨頸中下1/3交界處、側位在股骨頸中線處,頭釘與股骨頭距離約1 cm。X線透視確定導針位置滿意后擴孔,先擰緊尾釘,再將拉力螺釘及空心髖螺釘擰入股骨頸;套人套筒鋼板,拔出導針,將導筒鋼板貼于股骨干表面,以皮質(zhì)骨螺釘固定;最后縫合肌肉層,放置引流管,縫合皮膚切口。術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不行牽引;術后2 d拔引流管,2周拆線。術后7 d開始進行患肢肌肉收縮活動,14 d后行伸屈患側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活動,21 d后扶拐離床活動;3個月后復查X線片,如示骨折愈合良好,可脫拐負重行走。
療效評價標準:①優(yōu)級愈合:髖關節(jié)活動正常,無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復。②良好愈合:髖關節(jié)活動度達正常80%以上,疼痛輕微,基本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③中等愈合: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疼痛中度,對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④較差愈合:髖關節(jié)活動嚴重受限,疼痛重度,內(nèi)固定治療失敗。
結果:①臨床療效:治療后隨訪10~12個月,觀察組優(yōu)級、良好、中等、較差愈合者分別為19、3、3、1例,對照組分別為12、4、7、3例。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優(yōu)級愈合例數(shù)多、中等愈合和較差愈合例數(shù)少(P<0.05)。②兩組術后離床時間、骨痂形成時間、臨床愈合時間比較見表1。③兩組術后肢體愈合不良情況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離床時間、骨痂形成時間、臨床愈合時間比較(周,±s)
表1 兩組術后離床時間、骨痂形成時間、臨床愈合時間比較(周,±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n 術后離床時間 骨痂形成時間 臨床愈合時間對照組26 14.9 ±2.2 12.6 ±3.7 24.5 ±3.9手術組 26 9.3 ±1.2* 7.8 ±3.1* 15.3 ±2.7*
表2 兩組術后愈合不良情況比較[例(%)]
討論: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分手術和非手術兩類,因股骨粗隆間血供豐富,故骨折后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發(fā)生率較低;但如治療不當,可致髖內(nèi)翻。由于非手術治療患者需較長時間臥床牽引,易引起髖關節(jié)活動功能差或喪失、褥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并發(fā)癥,導致骨密度下降和肌肉萎縮;其不但不利于骨折愈合,甚至誘發(fā)或加重原有內(nèi)科疾病,嚴重威脅其生命。因此,多數(shù)學者認為高齡并非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的絕對禁忌證,除有心、肺、腦、腎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患者外,均應行內(nèi)固定治療,以使其盡早離床活動,減少髖內(nèi)翻等并發(fā)癥,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DHS是由近端內(nèi)螺紋、遠端內(nèi)滑桿的粗螺紋釘、尾部加壓螺絲釘、套筒側鋼板和鋼板螺釘組成的內(nèi)固定裝置,其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作用主要是保護股骨頸干角、避免髖內(nèi)翻,并有防旋作用。Jacobs等研究顯示,DHS具有靜力性和動力性雙重加壓作用,還有抗旋轉(zhuǎn)性能。本研究表明,與行非手術患者比較,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可縮短患者的術后離床時間、骨痂形成時間及臨床愈合時間,其術后肢體愈合不良情況發(fā)生率低、臨床療效優(yōu)級愈合例數(shù)多,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