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菁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南寧市 530031)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運用“調脾胃”針法結合穴位注射膈俞穴治療中風后呃逆44例,并設胃復安肌注治療的42例作為對照,效果顯著?,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6例中風患者均為我院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確診為腦梗死、腦出血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中的腦出血和腦梗死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呃逆持續(xù)48 h以上不緩解,并排除有胃腸疾病以及非中風引起的呃逆者。根據(jù)計算機SAS軟件的隨機表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
1.2 治療方法 ①中風的常規(guī)治療:均按神經科的常規(guī)方法治療。腦梗死患者予以降腦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經保護劑、改善微循環(huán)等治療,腦出血患者予以降腦壓、神經保護劑等治療;②治療組:在中風的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調脾胃”針刺療法及穴位注射;③對照組在中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胃復安10 mg肌注,每8 h一次。兩組均為7 d一療程,7 d后對比療效。
1.2.1 “調脾胃”針刺療法 主穴: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外關(雙),合谷(雙)。配穴:根據(jù)各證型辨證取穴。風陽上擾型加太沖、陽陵泉;痰熱腑實加豐隆、中脘;氣虛血瘀加氣海、血海;陰虛風動加太沖、太溪。操作: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0.3 mm×25 mm的毫針,主穴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其他穴位按常規(guī)操作。均取雙側,平補平瀉,留針30min后起針。
1.2.2 穴位注射 取規(guī)格為100 mg/2mL的維生素B1和規(guī)格為0.5 mg/2mL的維生素B12各1mL,在雙側膈俞穴常規(guī)消毒后,右手持針,左手將穴位處的皮膚捏起,刺入該穴,深度為0.6寸左右,稍作提插,等到針感強烈、局部產生酸麻脹的感覺時,回抽無血,然后注入藥液,每穴注射1mL,1次/d。
1.3 療效標準 治愈:呃逆消失無復發(fā);好轉:呃逆次數(shù)明顯減少;無效:治療后癥狀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進行四格表資料的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一個療程后,治療組痊愈25例,有效16例,無效3例;對照組痊愈16例,有效11例,無效15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6,P<0.01)。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經或膈神經受到刺激而導致的一側或兩側膈肌反射性、陣發(fā)性不由自主的痙攣運動,輕者不治自愈,重者晝夜頻繁發(fā)作,呃聲不止,持續(xù)數(shù)日至數(shù)月不等。若持續(xù)發(fā)生48 h以上不緩解則稱為頑固性呃逆,易引起進食困難,嚴重影響患者及周圍病患的睡眠和休息,出現(xiàn)疲勞、煩躁和精神萎靡,甚至導致患者不能配合原發(fā)病的治療,使病程延長。
頑固性呃逆是中風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原因為[2]:①與腦干網狀結構受到病變影響有關,并涉及腦干呼吸中樞、嘔吐中樞內側縱束的功能活動;②腦血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胃擴張、胃痙攣等,刺激了迷走神經和膈神經而引起;③大量的脫水劑應用,使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導致膈神經和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也可發(fā)生呃逆。中風后并發(fā)呃逆的治療方法較多,非藥物治療如膈神經阻斷及屏氣、刺激咽喉部、飲水等,對于重癥患者、意識障礙或有吞咽障礙的患者來說難以實施。藥物治療有肌松藥、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中樞興奮藥、鈣離子拮抗劑、麻醉劑、抗膽堿藥、抗癲癇藥等,但因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出現(xiàn)如直立性低血壓、呼吸麻痹、意識障礙等,可能會加重病情[3]。
呃逆古稱“噦”,又稱“噦逆”。在歷代典籍中早有記載?!端貑枴ば魑鍤馄氛f,“胃為氣逆為噦……”,《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中說“病深者,其聲噦”。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呃逆》指出:“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惟虛脫之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中醫(yī)認為呃逆分寒熱虛實,病因雖繁,但病機關鍵在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故治當和胃降逆,調暢氣機,寬胸利膈[4,5]。在本法取穴中,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合治內腑,可以健脾和胃,通暢腑氣;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從其經脈的循行來看,三陰經均由足至胸腹,上挾咽喉。取其“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三陰交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呃。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三焦為陽氣之父,用之可以疏通三焦氣機。合谷為大腸經的原穴,能夠清泄邪熱,行氣活血,通調腑氣。足三里配合三陰交,可以協(xié)調脾胃的升降,同時外關助陽化氣,合谷通腑氣,共用可以調脾胃,起到脾胃升降相因,燥濕相得的功效。
呃逆的反射中樞位于第3~5頸髓節(jié)段,傳入神經是迷走神經,傳出神經是膈神經?,F(xiàn)代醫(yī)學證實,針刺信息可直接到達脊髓、腦干直至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并由此中轉與內臟各器官聯(lián)系[6]。膈俞穴歸屬于膀胱經,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能夠調理脾胃,降逆和中。同時膈俞穴下淺層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后支外側支,還有相應脊髓側角細胞的纖維經前根自交通支進入椎旁交感神經節(jié),刺激膈俞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緩解膈肌痙攣[7,8]。穴位注射療法是將經絡學說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選擇相應穴位進行藥物注射,通過針刺和藥液對穴位的雙重作用,起到調整機體功能的作用。維生素B1有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tǒng)正常功能和促進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的代謝作用,維生素B12是穴位注射常用藥,可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9]。此療法的作用機制一方面可通過中樞-內臟神經的調節(jié)作用,使過度興奮的膈神經達到抑制狀態(tài),同時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抑制迷走神經,引起膈肌松弛[10]。
本研究表明,取“調脾胃”針法配合穴位注射膈俞穴具有易操作、副作用少、起效快、療效好的優(yōu)點,同時有助于中風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楊國榮,趙援非.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2007,34(3):327.
[3]高培陽,張 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卒中并發(fā)呃逆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8):544-545.
[4]石學敏主編.針灸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0-606.
[5]李 昕.中醫(y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2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學,2009,16(21):64,68.
[6]孫 燕,曹鐵民.針刺治療腦卒中并發(fā)頑固性呃逆的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7):59.
[7]巫祖強.水針治療腦血管意外引起呃逆6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4):32.
[8]楊臘芝,劉建國,張紅星.電針配合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9,31(8):67.
[9]林牧祥.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5,12(3):765-767.
[10]張業(yè)金,藺安鴻.膈俞封閉治療頑固性呃逆64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9,18(11):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