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唐太宗與魏征一直被當做主正臣直的榜樣傳頌了這么多年,應該說是有其道理的。專制年代,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哪個臣子敢對皇帝老子說上半個不字?而魏征不僅敢,而且一說就說到死,這還不夠洋洋古今數(shù)百個君主們汗顏的?然而,這只是劇情中的一個片段,倘若沒有長孫皇后,恐怕魏征的腦袋早就搬了家。雖然魏征幸運地得以生前貴顯、死后哀榮,但時間不長,情況就發(fā)生了可怕的逆轉。還是這位太宗皇帝,不僅下令將魏征從墓中掘出,還親手砸了他的墓碑,至此,這對君臣絕配的戲就徹底穿幫了。其實,犯顏直諫的戲直到北宋時期才真正的精彩起來,《宋史》真真切切地記錄了這令人感動和嘆服的一幕幕。
太宗時期,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副宰相寇準因事上奏,由于言辭過于激烈,宋太宗大怒,拂袖而去。大臣們都替寇準捏了一把汗,想不到寇準不僅不服軟認錯,反而一步上去,硬是把皇上拽回到龍椅上坐下,繼續(xù)聽自己奏事。這可是明目張膽地欺君犯上,掉腦袋都不會有人吃驚??闪钊梭@詫的是太宗皇帝這時已然冷靜下來,他聽完寇準的話,不但沒有發(fā)脾氣,反而連連夸贊,對寇準更加信任和重用。
真宗時,宰相李沆更為“出格”。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捧著手諭去見李沆,要冊立劉氏為貴妃。李沆什么也沒說,竟然當著使者的面就著蠟燭燒掉了詔書,并告訴使者說:“就說我李沆認為這樣做不可。”最后,真宗皇帝的這個決定就真這么取消了。還有駙馬都尉石保吉一心想做節(jié)度使這個官,宋真宗為此事也多次征求李沆的意見,由于李沆不同意,石保吉始終沒有如愿。
仁宗趙禎,是宋代帝王中的名君圣主,他在位的42年中,“頂撞”他的官員不少,但最為典型的還是包拯。一次,仁宗在大殿上要為寵妃的伯父張佐堯破格升官,包拯堅決不同意,認為張佐堯德不能服人,才不堪大任,這種以裙帶關系而破壞國家法度的做法非常有害,斷不能開這個例。這個張皇親不但不能升官,現(xiàn)在的官職都高了,應該拿下來。包拯理直氣壯,慷慨陳詞,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弄得仁宗非常尷尬,不住地用衣袖擦臉。仁宗回到后宮對張貴妃說:“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張堯佐最終沒能如愿,后來,就連其他的官職也丟了。
史載:趙匡胤立國之初,就秘密刻了一塊碑,放在了太廟之中。碑上深深地刻了三條字,其中之一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后世子孫倘若違背,將天誅地滅。這是什么?這就等同于憲法呀!在太廟這個被封建朝廷視為最為神圣和誠敬的地方,莊嚴地作出承諾,凡是后世子孫都要牢記恪守。這個約法三章實際上就是立朝的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是保證大宋朝得以萬世的治國大綱。趙匡胤親眼目睹了五代時期流血政治帶來的巨大的社會破壞和長期的政治動蕩,他親身體會到,他之所以能夠得到政權,還不是這種紛亂給他的機會嗎?他要保證趙宋天下長治久安,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他要建立清明政治,不帶血腥味的政治,相對寬容、理性、民主的文人政治。在這樣的社會氛圍和大背景下,皇帝才不會動不動就舉起上方寶劍,官員才不會擔心因為一些“出格”的言行而受到殺戮,因此,才會有臣子們諸多的“膽大妄為”出現(xiàn),也才會有《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