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
何為“懶政”?通俗、明白、形象而言,就是官員“拿著鑰匙不開鎖”、“裝著鈔票不買單”、“占著茅坑不拉屎”,就是“苦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
而今 “懶政”行其有道,蓋因一些官員找到了如下“訣竅”:
裝樣子。干工作最費力的是落到實處,最容易的是做樣子。輕松為官,少不了把樣子裝大搞足,“只要面子,不要里子”,來它個一俊遮百丑。比如,貫徹領(lǐng)導(dǎo)指示,反應(yīng)奇快,緊緊跟上,動靜弄得很大,花拳繡腿地好好表演一番,當(dāng)然不必聯(lián)系本地區(qū)、部門、單位的實際,這叫“認(rèn)真落實不走樣”。如此避重就輕裝樣子既不費力氣,又給足領(lǐng)導(dǎo)面子,也為自身權(quán)位安了一道保險杠,“只有裝好樣子,才能保住位子”。
打太極。以推、繞、拖手法,把難辦的事、有風(fēng)險的事推給別人,把動嘴不動手、動手不動腦、出工不出力、有名有利有甜頭的事,爭給自己;對實在推不出去的苦差事,就先繞著走;繞不過就拖下去。推、繞、拖常見手法包括:口惠實不至。當(dāng)面好好好,是是是,痛痛快快答應(yīng)辦,背后卻按兵不動,“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無理攪三分。滔滔不絕詞不窮,似是而非巧回避,什么客觀條件不具備、現(xiàn)實狀況不允許、辦了別人有意見、尚有領(lǐng)導(dǎo)未表態(tài)等等,堵住對方的嘴;本來自己不愿干、沒有干,卻說別人不配合、不支持,一通胡攪蠻纏。還有等一等、看一看、使其喪失時機不了了之的 “暫時擱置”法;某部門先拿個意見、某同志先搞個方案、某領(lǐng)導(dǎo)先下個批示的“ 踢皮球”法等等。將這些手法綜合應(yīng)用、享有 “ 高級推事”職稱者亦不鮮見。
一刀切。只圖省事,不管成效。行政問責(zé),不分青紅皂白,不論什么情況,不做具體分析,統(tǒng)統(tǒng)“一票否決”。招商引資、征地拆遷、生產(chǎn)安全、社會治安、黨風(fēng)廉政、計劃生育諸多指標(biāo),一律列入“一票否決”責(zé)任狀,“全面完成保你位子,完不成就挪你位子”,拿刀切的人不費吹灰之力,下面的人卻不堪重負(fù),弄虛作假隨之而生。連皮帶肉一刀切,表面上看決心、力度大,快速麻利,實際上往往傷筋動骨,甚至連臟水和孩子一塊潑掉。輕者說這是工作簡單粗糙,重者說這是為“懶政”找件冠冕堂皇的外衣。“一票否決”固然好,但成為“懶政”之濫用,就大不妙了。
嚇加壓。對待我們的親人——群眾的要求和不滿,不盡心盡力給予合理滿足,不以真誠之心說服引導(dǎo),特別是對上訪群眾,不傾聽、不解決他們的訴求,甚至視之為 “亂民”,先板起面孔嚇唬,嚇不服就加壓,不惜動用警力。一些本可妥善解決的矛盾,因此而激化,演變成不該有的惡性群體事件。先嚇后壓的“懶政”,在一些地方,把干群魚水關(guān)系變成了水火關(guān)系,實在讓人痛心不已。
買政績。盡快出政績,不必用力氣,只需大花人民幣,什么政績都能立。有上級領(lǐng)導(dǎo)來檢查,趕緊 “ 燒 ”錢,晝夜突擊,一條平時臟亂差的街巷,立馬粉飾一新,這叫 “花錢買整潔”。有人串聯(lián)集體到政府反映問題,問題嘛,留著慢慢再說,“安定補貼”嘛,要先發(fā),好穩(wěn)住他們,這叫 “花錢買穩(wěn)定”。政績向錢看,讓政績走向了反面,變成不折不扣的劣績。嗚呼,哀哉!
“懶政”“訣竅”遠(yuǎn)不止這些,且在不斷花樣翻新。但不管有千種萬種、千變?nèi)f化,它不光彩的一面畢竟遮不住。
“懶政”懶的是施政,而非其他。大凡“懶政”者,通常不懶于出鏡作秀、趕會剪彩、游山玩水或飯局上吃、牌桌上玩、舞場上跳的。這就顯得更不光彩了。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11年第10期、第9期、第8期《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