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我們沒有周末,全市幾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種補習班,沒有童年和童趣?!?月7日,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列席的全國政協(xié)會議教育界別聯(lián)組會議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郭傳杰宣讀了一封簡短來信,它是北京市中關村小學一名學生所寫。信中批評了時下小升初電腦排位政策的變味,認為這種做法給小學生及其家長造成了沉重的負擔。(2011年3月8日《中國青年報》)
一個小學生的童年如果塞滿了奧數(shù)、英語考級,塞滿了從小學三年級就提前開始的升學準備,塞滿了小學生本不應該關心的拉關系、送禮,這樣的童年當然沒有什么童趣可言。然而,這又是時下許多小學生都無法繞過的門檻,除非你不想上一所理想的中學。這是一場將整個家庭都裹挾進去、欲罷不能的人生競逐,難過的又豈止那些總是穿著不合體校服的小小童子。
當初小升初取消考試時,輿論頗多溢美之詞,認為小學生直接、就近進入中學,既減輕了學生備考的負擔,也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共性。不過,很快,那些中學就找到了比升學考試更厲害的“選拔”。于是,奧數(shù)、英語等各種培訓班迅速出現(xiàn),小學生們又被綁上了校外培訓的戰(zhàn)車。而且,“上班”的時間也大大提前,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不少孩子就進入了為“小升初”做準備的考級考證階段。
是家長心急嗎?如果大家都不去搶著拉關系、送禮,都不去參加什么形形色色的培訓班,不就天下太平了嗎?小學生不就真的找回了自己的童年和童趣了嗎?
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設想顯然是荒誕的。其一,在義務教育還不可能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的前提下,小學生們只能以犧牲童年和童趣的代價,博取一張進入名校的入場券。這樣的情形不獨北京為然。媒體報道,十多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始終未能達到4%。這就使得教育經費始終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所以,減輕小學生負擔,根本之策似乎并不在于取消入學考試,而在于應該從根本上加大對教育特別是對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加速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
其二,減輕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的愿景,需要切實可行的實現(xiàn)路徑。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只是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學校。比如說,經費投入之外,能不能通過人員的合理配置、管理的有效提升逐步縮小各學校之間的差距?差學校的差,很多時候并不僅僅是缺錢,更多的是缺管理、缺責任、缺校園民主。校長是不是稱職?教師是不是合格?管理是不是到位?在辦班掙錢與履行教育責任之間,學校如何取舍?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其三,家長逼迫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更多的是社會風氣的暗示和驅使所致。那里邊,不僅有為孩子的未來預作安排的考量,更有對于社會上種種不公平競爭的習慣性反彈。大家都去參加培訓班,都去拉關系,置身于這樣真實的社會情境之下,很少有家長能夠保持淡定。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美好的、人性的,而不應該成為孩子們的噩夢。陷身于小升初慘烈戰(zhàn)爭之中的小學生,理應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和童趣,生命初始階段的本真不應該為外界強力扭曲。把周末還給小學生,讓童趣重歸童年,孩子們已經說了很久了,剩下的,是大人們應該努力去做些什么了。
【選自《中青在線》】
插圖 / 難以承受之重 / 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