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黃麗萍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 (西安 710003)
面神經炎又稱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藥熏蒸加針刺治療風寒型面癱,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65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男 35例,女 30例;年齡最小者 18歲 ,最大者 65歲,平均 43.16歲;病程最短者 1d,最長者 7d,平均 4.5d。
診斷標準[1]發(fā)病前面部有受涼史,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伴畏風惡寒,或有頭痛鼻塞,面肌發(fā)緊,肌肉關節(jié)酸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發(fā)病7d以內,出現一側 (偶為雙側)周圍性面癱,可伴有舌前 2/3味覺障礙,少數可有耳鳴、聽覺過敏或耳部皰疹等;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圍性面癱(如小腦橋腦角病變、腦干病變、手術損傷、腮腺病變、格林-巴利氏綜合征等)。
治療方法 中藥熏蒸 將羌活、防風、白芷、川芎各2g,細辛、皂莢、烏梢蛇各 1g共研為細粉,過60目篩,把藥粉包裹后置于 K-33中草藥熏蒸機中藥網中,加水至最高水位線以下,加熱 3min,待有蒸汽噴出后將噴霧口對準患者面部熏蒸20m in。1d 1次,每周治療6d,休息1d,連續(xù)治療28d(不到28天病愈者提前停止治療)。
針 刺 主穴[2]:翳風、地倉、頰車、迎香、承漿、陽白、攢竹、四白、巨、合谷、太沖。面部穴位取患側,輕淺刺激平補平瀉,遠端穴位取雙側,行瀉法。留針30min,每 15min行針 1次,1d1次,每周治療 6d,休息1d,連續(xù)治療 28d(不到 28天病愈者提前停止治療)。
治療 28d后,計算減分率,評價其療效。
療效標準[3]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面部表情肌運動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95%。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外觀大致正常,說話或笑時微有歪斜;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75%。好轉:癥狀和體征改善,表情肌活動較前進步;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30%。無效:癥狀和體征改善不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 <30%。
治療結果 本組65例中,治愈 47例,顯效 12例,好轉 6例,無效 0例,總有效率 100%。
典型病例 胡某,女,20歲,某高校學生。 2010年7月12日就診。因2天前晚上洗澡后吹空調受風,晨起時自覺左側面部發(fā)緊不適,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不能皺眉,刷牙時左口角漏水,遂前來就診。查體:口角向右歪斜,左眼瞼閉合不全,左額紋消失,左鼻唇溝變淺,不能鼓腮,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測血壓110/70mm Hg。診斷:左側周圍性面癱(風寒型)。即行前述方法予以治療,17d后痊愈,囑患者避風寒,并經常搓揉熱敷面部以鞏固療效。
討 論 面神經麻痹,即周圍性面癱,以口眼歪斜為臨床主要表現。其發(fā)病機理現代醫(yī)學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受風寒而發(fā)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周圍性面癱屬中醫(yī)廣義中風之范疇,《內經》云: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由此可見,本病發(fā)病多由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手足太陽、陽明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濡養(yǎng)、約束,肌肉縱緩不收而成。
根據筆者臨床體會,早期中醫(yī)治療面癱應以祛風通絡、疏調經筋為主,針灸取穴多以手足陽明經和手足太陽經為主。因臨床風寒型面癱較為多見,故治療該型面癱時還應配以溫通散寒之法。本治療中藥熏蒸方中根據藥物性味、歸經等特性,選用防風、細辛、白芷、羌活、川芎、皂莢和烏梢蛇。這些藥物不但具有很好的祛風散寒、舒筋通絡作用,且善解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之風寒表邪,加之以熏蒸的方法給藥,通過藥物的熱輻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擴張,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環(huán)。藥物經熏蒸作用于肌體后,其揮發(fā)性成分經皮膚吸收,局部可保持較高的濃度,使藥物直達病灶,能長時間發(fā)揮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的治療作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此法是我們根據我科名老中醫(yī)劉森亭主任醫(yī)師的經驗新創(chuàng)的治療早期風寒型面癱的方法,通過臨床觀察,療效顯著,操作簡便。
[1] 王維治.神經病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1.
[2] 邱茂良.針灸學 [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3] 楊兆存.實用治療手冊 [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