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偉沈理明
(1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江蘇蘇州215123;2吳江市桃源中學江蘇吳江215236)
課堂提問是師生信息交流的過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以為化學課堂教學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是適時、適度、適量、適應等。
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及其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提問內容的選擇直接關系教學效果,因此提問內容不能跨越學生已有知識。筆者曾經觀摩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兩節(jié)實驗探究課,授課老師在探究實驗完成后,都增加了一問“在本實驗中能否用蠟燭代替紅磷”。根據(jù)學生知識水平能回答“不能”,能知道蠟燭燃燒生成的氣體會影響測定結果就不容易了。實際上學生只有在學習常見堿的性質,知道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后,才能解決用蠟燭代替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選擇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問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及時的提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課開始時的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過程中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對話、互動,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開闊學生的思路;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地以適當?shù)姆绞教岢鲞m當?shù)膯栴},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把握課堂節(jié)奏;課的結尾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甚至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后,讓學生通過交流或查閱相關資料來解決問題。
氫氣實驗室制法教學時,在點燃氫氣前,教師一定要強調檢驗氫氣純度的重要性,演示如何用爆鳴法檢驗氫氣的純度。還可以補充演示這樣的實驗:試管中盛放半試管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滿氫氣,拇指堵住試管口移近酒精燈火焰,但是只聽到“噗”的一聲,出現(xiàn)跟收集純凈氫氣一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意外。教師馬上問學生,在收集前有半試管的空氣,怎么檢驗結果會氫氣“純凈”呢?然后組織學生思考,有部分同學猜測沒收集到氣體;或收集時間過長、或氣流太快等。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是收集時間過長或氣流太快,將原來的半試管空氣也排出了。這時再次演示,通過控制氣流速度和收集時間,有半試管的空氣的試管中再收集半試管氫氣,移近酒精燈火焰時可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原本平常的氣體驗純方法介紹,增加了這一插曲而變得精彩。
合適的難度是指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注意難易適當。如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過于簡單,學生幾乎不動腦筋就能隨口回答,呈現(xiàn)的“熱鬧”是表面化的,學生的思維只能停留在低級水平,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提問太難,學生不敢答或不能答,就會挫敗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因此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shù),讓大部分學生經過思考能回答出來。上《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中考復習課時,氣體發(fā)生裝置的設計和改進是重點和難點。通過回顧總結氧氣、二氧化碳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比較、分析氣體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提供給學生氯氣的實驗室制法和性質等有關信息,可以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室制取氯氣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學生通過討論及與老師的對話交流,完全可以憑借已有知識解決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又為高中教學做了鋪墊。
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活動也應遵循這一規(guī)律。教師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和化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系統(tǒng)編制不同難度梯度的問題,有利于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維并逐漸接近學習目標?!短骄繉嶒灒嚎諝庵醒鯕夂康臏y定》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1)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消耗了什么氣體?(2)紅磷在集氣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了什么?(3)打開止水夾后,為什么集氣瓶中能吸入約占集氣瓶容積1/5的水?其中前兩個是低層次問題,學生依據(jù)自己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容易回答,第三個是個高水平問題,學生必須積極思維,聯(lián)系物理學中的氣體體積、質量和壓強的關系以及實驗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而作出回答。在學生理解這三個問題后若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來驗證空氣中的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則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高層次問題。
在化學教學中,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如果學生難以一下子理解和領悟,可以采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辦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難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以降低問題難度。在設計問題組時要注意各問題之間的銜接和過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問題過于瑣碎;既要給學生指出思維的方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將學生的思維限制過死,應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可減少卡殼現(xiàn)象;可增強學生的信心;可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fā)散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的多樣性等。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提升提問的價值。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速度?筆者以為應做到幾點:第一,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重復問題或催促學生回答,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后作答;第二,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不要急于給出答案,經過其他同學補充后,進一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第三,討論了稍難的問題后,應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再轉入后續(xù)的問題;第四,在討論重難點、疑點問題時,教師要通過語言的變化等改變講課的節(jié)奏引起學生重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課堂提問期間,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采取合適的速度。在停頓這一段時間內,教師既不能無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問,干擾學生的思維,而應用鼓勵、期待的目光環(huán)視學生,獲取反饋信息,確定提問的時機和對象,或在需要情況下給予適當?shù)囊龑Ш蛶椭?,達到課堂提問的最佳效果。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提問的量要適中。評價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不是看提出問題的數(shù)量,而是看提問是否能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是否能喚起學生的思維,是否能讓學生基于問題尋根索源。如果“滿堂問”,學生忙于應付,過于緊張,容易造成學生的疲勞、怯場或厭學;如果提問過少,則呈現(xiàn)“滿堂灌”,缺少師生交流和互動,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應選擇適中的課堂提問次數(shù),使提問起到恰當?shù)慕虒W效果。
因材施教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是因人施問。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化教學。滬教版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有探究微粒間有一定空隙的實驗。玻璃管中加入1/2容積染紅的水,再滴無水酒精至充滿玻璃管。堵緊玻璃管開口顛倒數(shù)次。學生報告的實驗結果差別很大,有的空隙長,有的短。在得出微粒間有一定空隙的結論后,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不同小組實驗現(xiàn)象有較大的差別?教師應該選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里要綜合初二所學的密度知識來分析。通常教師提問后,要善于察言觀色,根據(jù)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化學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有效的提問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師生之間的對話,能夠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嚴永金.名師最激發(fā)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2]沈文潔.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1~2):58
[3]殷海華,楊麗華.新課程下中小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指導[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