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平,胡美蘭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西吉安343000)
口腔黏膜炎是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化療期間常見的藥物毒副反應,輕者口腔疼痛不適,重者進食困難、體質量減輕、體質下降;甚者可破壞口腔黏膜屏障引起感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我們在采用大劑量化療治療AL的同時加用重組人白介素-11(rh-IL11)局部霧化吸入,以預防和減輕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取得較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本文AL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齡19~60歲、平均36.4歲;均經骨髓穿刺、組織化學染色、免疫分型檢查證實為AL,其中急淋巴細胞白血病(ALL)51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49例,均經誘導緩解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化療前口腔黏膜正常。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50例,兩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ALL患者均行甲氨蝶呤4 g/m2化療(先在0.5 h內靜注總量的1/10,然后在23.5 h內靜滴總量的9/10),間歇14 d,共用藥4次;用藥前、當天及用藥后3 d口服碳酸氫鈉片堿化尿液,同時水化尿液;并于開始化療的36 h采用甲酰四氫葉酸鈣對抗甲氨蝶呤的毒性作用(首劑靜注15 mg/m2、1次/6 h,以后每 6 h肌注一次,共 6~8次)。AML患者均行阿糖胞苷2 g/m2化療,每12 h一次,連用6次?;熎陂g堿化、水化尿液方法同ALL。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將rh-IL11 1.5 m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霧化吸入,50 ml/次、2次/d,每次霧化時間15 min;同時觀察并記錄患者霧化吸入rh-IL11的反應。
口腔黏膜炎評估:兩組患者每日檢查口腔1次,記錄其化療后口腔黏膜炎發(fā)生的時間、疼痛程度及持續(xù)時間、是否影響進食、愈合時間等。根據孫燕等編著的《臨床腫瘤內科手冊》中的化療毒副反應分級標準對口腔黏膜炎進行分度:0度:口腔黏膜正常;Ⅰ度:口腔黏膜紅斑、疼痛;Ⅱ度:口腔黏膜紅斑、潰瘍,可進食;Ⅲ度:口腔黏膜潰瘍,只能進流質;Ⅳ度:不能進食。采用VAS法評估口腔黏膜疼痛程度:0為無痛,1~4為輕度疼痛;5~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統(tǒng)計數(shù)據用SPSS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①口腔黏膜反應時間及分度:化療后出現(xiàn)口腔黏膜反應時間為治療組(5.2 ±1.1)d、對照組(6.1 ±1.0)d,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口腔黏膜反應Ⅰ、Ⅱ、Ⅲ、Ⅳ度者分別為 28、20、2、0 例,對照組分別為 10、24、9、7例;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②口腔黏膜疼痛時間及程度:治療組口腔黏膜疼痛時間(3.3±1.0)d,口腔黏膜疼痛程度為輕、中、重度者分別4、5、0例;對照組分別為(5.5 ±1.3)d,12、28、10 例。兩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③口腔黏膜愈合時間及其對進食的影響:治療組口腔黏膜愈合時間(3.1±1.7)d,對進食有影響2例、無影響48例;對照組分別為(8.3 ±1.5)d,20、30 例。兩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治療期間,治療組對rh-IL11均能耐受。
討論:在大劑量化療過程中,除白血病細胞外,其他正常細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作為更新較快的組織,口腔黏膜上皮在化療中所受的損傷尤為明顯。
IL-11是體內的一種細胞因子,在原始巨核細胞至血小板生成過程中起調控作用;且可協(xié)同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細胞,促進其增殖、分化,增加粒系中未分化細胞的功能,從而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正常人體內IL-11水平可滿足其對細胞生理功能的調控需求;但接受化療的患者則IL-11水平降低,不足以抗御疾病或創(chuàng)傷,需補充外源性IL-11維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調控。
本研究表明,rh-IL11對減輕AL患者化療所致的口腔黏膜炎有明顯療效,且患者對其霧化吸入的給藥方式耐受性好。因此認為,本文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