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
頸三針輸刺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89例
吳曉東
(吉林省白山市中醫(yī)院針灸一室,吉林 134300)
頸椎病;針刺;輸刺;牽引術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型,多見于中老年人,近年來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筆者自2006年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靳瑞教授的頸三針輸刺配合頸椎牽引治療本病89例,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89例,男38例,女51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1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3 d。
①患者頸枕部酸痛,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并有一過性眩暈,嚴重者有猝倒病史;②查體見頸枕部及頸椎棘突下、頸椎橫突尖部有壓痛,頸椎旋轉誘發(fā)試驗陽性;③X線攝片見頸椎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變直,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隙變窄等;④椎動脈彩超可顯示椎動脈狹窄、迂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流速異常等變化;⑤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神經官能癥,顱內腫瘤等。
主穴取頸三針(百勞、大杼、天柱),頸椎病變部位相應的頸椎夾脊穴(X線攝片、CT片、MRI片提供的病變部位);配穴取百會、大椎、后溪穴。風寒外襲加外關、合谷穴;肝陽上亢加太溪、太沖穴;肝腎虧虛加腎俞、肝俞、太溪穴;痰濁上犯加豐隆穴?;颊吒┡P位,主穴采用輸刺法,用0.30 mm×40 mm毫針,進針后針尖微向內深刺至頸椎骨,得氣為度,天柱穴直刺0.5~0.8寸。配穴采用平補平瀉,得氣即可。頸后TDP照射,熱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30 min。
患者坐位牽引,牽引角度垂直、或前傾5~10°,以患者舒適為度,初始重量5 kg,以后重量可逐漸增加,最大至12 kg,牽引時間10~15 min。
兩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痊愈 頭暈、頭痛、頸枕部酸痛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
顯效 頭暈、頭痛、頸枕部酸痛癥狀明顯減輕,可以工作生活。
有效 頭暈、頭痛、頸枕部酸痛癥狀緩解。
無效 癥狀體征無改善。
89例患者中,痊愈67例,占75.3%;顯效11例,占13.3%;有效8例,占9.0%;無效3例,占3.4%。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yī)學“眩暈”、“頭痛”、“項痹”范疇。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多由頸部勞損、外傷、感受風寒之邪,閉阻經脈;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腦髓失養(yǎng)所致。頸三針是靳瑞教授治療頸椎病的經驗穴,頸三針結合病變節(jié)段的頸椎夾脊穴輸刺,深刺至骨,直達病所,可疏通局部經脈,行氣活血,氣血通暢則諸癥消除。輸刺法直接刺激頸部病變部位,可以調節(jié)局部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緩解頸椎肌群和血管的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頸椎生物力學平衡。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大椎為諸陽之會,百會為“三陽五會”,三穴遠近結合,具有通陽行血、止暈定眩鎮(zhèn)痛的作用。頸椎牽引通過牽引力與反牽引力之間的平衡,可恢復頸椎順列,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輕鉤椎關節(jié)骨刺對椎動脈的刺激,減少炎性反應,消除其對交感神經、椎動脈、神經根的刺激,促使炎性物質的吸收和消散。還可恢復頸椎與椎動脈長度的比例關系,保持椎動脈通暢,恢復腦部的血供。同時運用TDP頸部照射,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頸部組織的新陳代謝,促進炎性滲出的吸收,加強了療效。
2010-06-30
R246.2
B
1005-0957(2011)02-0130-01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30
吳曉東(1970 - ),男,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