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荀子的孝道思想

    2011-04-13 04:43:25
    關鍵詞:禮義孝子荀子

    張 綱

    (河南工業(yè)大學 電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論荀子的孝道思想

    張 綱

    (河南工業(yè)大學 電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目前,學界論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對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還很不夠。荀子孝道思想內容樸實、情感真切,是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損益與繼承。荀子從“禮”而重“義”,言“以禮義事親謂之孝”;看重行孝道之過程,珍視父子間的真摯情感,要求孝子不匱、事親以親;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順之以道義,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以分忠孝之次;雖強調以禮義治國,但極重視政治對孝道的維系作用,移風易俗,制之以禮。

    荀子;孝道;禮義;親

    “孝”字在《荀子》[1]一書中共出現(xiàn)45次,除3次指“孝已”(傳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敬長輩聞名)、2次指“孝成王”之外,其余都指孝道?!靶ⅰ弊殖霈F(xiàn)在《榮辱》、《仲尼》、《子道》等篇,除《勸學》等少數(shù)幾篇外,其余諸篇雖未有“孝”字,但實有順從長者、尊敬老人、父子親親之孝義。

    一、以禮義事親謂之孝

    荀子講孝道以強調遵從“禮義”,以“人之性惡”、“化性而起偽”、“制禮義以分之”為其孝道思想的理論基礎,主張父子之間情感要真實、行孝道要不懈努力、“從義不從父”、忠君大于孝父等為其基本思想。荀子正是因為從真實的家庭情感出發(fā),深知順人自然之情欲“甚不美”,才發(fā)出“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的感慨。

    在《荀子》一書中,“禮義”合言有109次之多,是“孝”字的兩倍有余,可見其在荀子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禮與義這兩個概念在荀書中處于核心的位置,其他各概念“以禮義為宗主、為元首”[2]。在荀子的表述中,“義”統(tǒng)攝其他道德觀念,使其在自身周圍形成一個完整、和諧而且有位次的道德系統(tǒng)。而“義”在其中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類似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正當性的原則。

    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不茍》)

    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于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君子之勇也。(《榮辱》)

    人的情感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阻隔、壓抑之都會對自身和社會家庭造成不良的影響。荀子十分看重“禮”對人的自然情感的疏導作用,他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正名》)荀子所言的人性之“性”,為人的自然屬性,并無社會屬性的成分,也無“人禽之辨”(《論語·微子》)之意。情為性之質,情感是人自然屬性的一種最突出的表達,而欲則是應情而生、隨情而生的。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禮論》)

    正是因為“情”是人自然情感的表達,在社會生活中也就需要“禮”來約束它,使其可以通過一種正當、適當,或者說以“義”的原則表達出來。正是這種隨“禮”從“義”的正當性本身,表現(xiàn)出了荀子對人的情感世界深切的人文關懷。荀子言“以禮義事親謂之孝”,不是單純地只具有規(guī)范倫理的約束意義。

    同時,荀子也明確指出了人的德性并不是天生的,好的習慣都是后天慢慢養(yǎng)成的,也就是后天習得的一個人在日用人倫中遵循禮義,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并不需要明白這樣做自己可以為堯舜的道理,也不需要有一個對自己來說多么宏偉的道德修養(yǎng)目標,更不需要具有多么成熟的道德?lián)斠庾R和目的明確的道德修持功夫,只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做正當?shù)氖?、有?jié)制的事、善良的事和為孝的事,就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即通過做道德上正確的事而成為有德性的人。

    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故,其立文飾也,不至于窕冶……是禮之中流也。(《禮論》)

    荀子強調行孝要按照“禮義”之規(guī)范,除了今天我們一般意義上對“禮義”的實證性研究而認識的一套被人們承認和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之外,荀子更看重的是“禮義”形而上的價值意義。即“禮義”不僅包括一個人在言語、態(tài)度和行為上遵從一定的程序規(guī)范、規(guī)章制度而表現(xiàn)出的表面上的正當性,還包括其言語、態(tài)度和行為上表達出的自然情感的適當流露,而這就表現(xiàn)為客觀的倫理規(guī)范內化為人的理性原則,內化為人的內在德性,即從孝行到“孝思”(《仲尼》)的過程。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王制》)

    荀子把孝道提到“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的“大本”的地位,言禮義是孝道的根源,是圣人君子編制而成的,不是順“情性”而來的,是規(guī)范“情性”使之呈現(xiàn)正當性,是圣人君子師法教化的結果。但荀子言孝遵從禮義,不只是在消極意義上、在行為規(guī)范上做一個孝子,更是在積極意義上、在道德修養(yǎng)上做一個行孝子之道的人。

    二、孝子不匱,事親以親

    作為一個踐行孝子之道的人,荀子認為所謂孝子之行,是沒有停歇之時的,而且要影響自己的周圍的人,推而廣之,以教導天下:

    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掠H難,事親焉可息哉!”(《大略》)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大略》)

    以上是《荀子》中記載的一段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和曾子對孝的論說,雖然都不是荀子“曰”的,但是其表達的思想荀子是認同的。

    首先,在遵“禮義”而行孝道的過程中,孩子是沒有“可息”的。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禮論》)

    侍奉親人要始終如一,不能人走茶涼。父母活著的時候用心奉養(yǎng),而去世之后就不從殯葬禮制,那是尊敬有知有覺的人,怠慢無知無覺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孝子之道,而是奸邪小人之道,是包藏禍心的背叛之人。這樣的人即使在親人在世的時候做到了敬重奉養(yǎng),也不會是真情真意地報答親人的恩德。人生只有一次,一次降生,一次離世,一日之間失去了自己所尊崇和親愛的人,失去了生養(yǎng)和關心自己的人,如果這樣還有人“不哀,不敬”,那可真的“嫌于禽獸矣”(《禮論》)??鬃釉?,真正的孝子是到自己離世那一刻也在推行、踐行孝道的。荀子言:“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矣,圣人之道備矣?!?《禮論》)表面上看起來荀子所言易于孔子,但是荀子要求從“禮”而重其“義”,在這個意義上真正重要的是“明生死之義”,而不是“禮儀法式”(《禮論》)。而且孔子所言的重點在于明人不可茍生,亦不可徒死的道理,這和荀子強調的“明生死之義”可謂一脈相承。

    其次,一個踐行孝道之人,不能僅僅自己心存孝思、日踐孝行,還要把這種德行在族類中推廣,要做到“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要發(fā)揚這種德行,真正的孝道不可默默無聞,要宣揚,要使人們親近附遠。從這里還可以看出,荀子對于具體的、現(xiàn)實的道德人格典范之于道德生活和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非常重視。再者,除了自己踐行孝道之外,還要交友審慎。如果在外面名聲不顯著,是友不賢。所以要成其名,除了要有“力”,還要乘“勢”。

    前面一直強調荀子重的是孝之情感,而孟子言“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二者何異?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言“親親”為善之始,強調在“親親”的自然情感的基礎上踐行孝道,主張“孝思”不應該來源于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而是來源于對親人的自然之愛,然后才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進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荀子也有相似的邏輯推演:

    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xiāng),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非十二子》)

    這種從義為善、從義為治的理論特色實與孟子的思想相似。荀子不僅講“禮義者治之始也”(《王制》)、“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性惡》),而且也同樣強調事親要“親親”。他從正反兩面講為孝、事親要情感真切,雖然不像孟子所言“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孟子·盡心上》)那樣,強調那種自然而不加雕琢文飾的、可愛而樸素的至真情感,但也常常流露出一種對沽名釣譽、虛情假意之徒的厭惡和輕蔑,以及對在戰(zhàn)國之亂、諸侯力征的狀態(tài)下所殘存的溫馨情義的珍視。荀子身處在百年之亂世,耳目間不斷有子弒父、臣弒君和諸侯間的欺詐、征戰(zhàn)的信息。在這樣一種亂世之時,任何一個有擔當、行王道的儒士都不會無動于衷。荀子渴望著能夠“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行“君子之理想”,葆有強烈的“周文”理想之情懷,珍視人正當?shù)那楦?,厭惡世間奸邪之事。因此,他對于“孝”才無法表現(xiàn)出像孟子一樣的恬靜安詳,但這并不能說荀子不明白在父母膝下盡孝的快樂,他說:“百樂者,生于治國者也……急逐樂而緩治國者,非知樂者也?!?《王霸》)

    三、順之以道義,分忠孝之次

    孔孟都講在與親人產(chǎn)生分歧,或者父母有過錯之時,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看法,可以“幾諫”,但要“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上》)。“不責善”是對孩子的教化、教養(yǎng)而言的,即要易子而教。孟子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的,嚴格的責備會造成親人間感情的疏離,但荀子卻言“父有爭子”才能“不行無禮”。

    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子道》)

    荀子和孔孟一樣,不認為孩子應該無原則地從父命,但孔孟也沒有講要孩子和父親爭論。在荀子看來,親人做出有違禮義之事時,與父爭辯,堅持正當?shù)脑瓌t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忠。但即使與之爭辯,也應該是出于對父母的敬愛。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命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子道》)

    荀子分三種情況可不從父命,從之會使親遭遇危險、使親受到污辱和使親行同禽獸,而這三種情況的出發(fā)點都是希望親安、親榮和親修以文飾,三種情況遵循的道德原則是忠、義、敬??梢姡词寡钥梢耘c父爭,也要站在父親的立場上,文飾言辭、和順容貌。而且孩子要明白順從與不順從的道理,并恭敬、忠信、端謹、慎于行事,才是大孝。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并沒有顧及,就像“孝已,孝,而親不愛”(《大略》),可以說父與子的關系并不是相對應的,雖言“與父爭”、“不從父”,但重在“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子道》),可謂是講理易、踐行難,荀子感慨道“非仁人莫能行”(《子道》)。對于孝的等級,荀子也做了劃分: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子道》)

    荀子言人之小行是在家孝父母,出外敬長上;人之中行是順從君上,篤愛卑幼;人之大行是順從道德,順從正義,而不是順從君父。可見在荀子看來道義大于君上,君上大于父母?;蛘哒f義大于忠,忠大于孝。即君所行有不道,不可率意茍從。在忠和孝的關系上,荀子言:

    一命,齒于鄉(xiāng);再命,齒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大略》)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致士》)

    侍君的大夫,在族類中也享有相應的地位。行飲酒之禮,士在鄉(xiāng)里占首席,大夫在族里占首席,即使以年次座時三老也不可先于卿。國之爵位大于族之輩份,忠孝之次足見。荀子又說,在家只能有一個“至尊”,那就是父;在國也只能有一個“至尊”,那就是君。人子、人臣只有遵從君上,社會才會平治。

    孔子言:“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郭店簡《六德》篇更是明確指出:“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其忠孝之次變化的根源,亦如章太炎所指:

    大學有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之語……此殆封建時代,家國無甚分別。所謂家者(千乘之家百乘之家)之類,故不齊家者即不能治國……郡縣時代,家與國大異,故而唐太宗家政雖亂而偏能治國。[3]

    荀子與孔子所處的時代差異很大,即社會從宗法封建的貴族政治轉變?yōu)榫鲗V频墓倭耪?。對于一個春秋時代的大夫而言,因為血緣宗法關系相對凝固,國君就可能意味著一個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族長,君權相似于父權,忠信國君意味著孝順家父。而對于一個戰(zhàn)國時代的大夫而言,因為那時士階層的流動性很大,有“國無定交,士無定主”之說,所以國君可能只是操“刑德”二柄、爵祿所出的世俗政府首腦。即使二人在孝悌方面做的都一樣好,但就對國君行忠信而言,戰(zhàn)國時代的大夫明顯要比春秋時代的大夫做更多的努力,即對戰(zhàn)國時代的大夫而言那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四、維孝以政,制之以禮

    秦雖統(tǒng)一中國,但其重刑罰、行暴政,激化階級矛盾,造成二世亡國。之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言以孝治國,對儒家孝道思想推崇備至,天子的孝行是萬民的表率,儒家的孝道理論淪為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荀子雖然強調禮制,講以禮義治國、以孝道施行政令、以德教使民知分,但是他也極其重視政治對孝道的維系作用: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朞不事。(《大略》)

    在為國家服力役時,有制度規(guī)定哪些情況下可以不服力役:家有八十歲老人,一子不用服力役;有九十歲老人,全家不用服力役;有廢疾而不能自理,一人不用服力役。并從禮制上重哀戚與嗣續(xù),故在民有喪事、婚事等皆不用擔任力役,這些是就庶民而言的。就統(tǒng)治階級而言,以禮安民,興孝悌,教人倫,即平政愛民才可“君子安位”。

    契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成相》)

    順州里,定廛宅,養(yǎng)六畜,閑樹藝,勸教化,趨孝弟,以時順修,使百姓順命,安樂處鄉(xiāng),鄉(xiāng)師之事也……(《王制》)

    在荀子看來,庶民的孝行是不教不行的,君上要興教化、行孝道,各級官吏要恪盡職守的行其名之實,上行下效才會“一天下……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王制》)。如果“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墮焉,則從而制之;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宥坐》),這不是庶民百姓的過錯,是“天王非其人也”。荀子在《宥坐》篇中假借孔子之口言“為國家,必以孝”,講刑罰的目的不在于懲治庶民,而在于教化于民。政事混亂、國風敗壞、天下背離、人心不古,這些都“罪不在民”,而在君上、諸侯、大夫所代表的行政官僚。

    和孔子、孟子一樣,荀子也曾周游多國,試圖說服諸侯國君接受他的以“禮義”治國、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抱負。

    他期望能夠“得君行道”,重建道德秩序與社會秩序以救禮崩樂壞之時弊。正是荀子清醒地認識到國家政治已經(jīng)從宗法封建的貴族政治轉變?yōu)榫鲗V频墓倭耪?,才應勢而改儒家傳統(tǒng)的“德治”為行“禮治”,并兼“禮”、“法”、“教”、“化”??梢哉f荀子不只重視推行孝道對國家政治可以起到的維穩(wěn)和鞏固的作用,也同樣重視國家政治政策對踐行孝道的推動、引導和鼓勵的作用。

    結論

    質言之,孝道思想并不是荀子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其所具有的特殊的理論性格來講,又是研究荀子哲學思想不應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荀子強調要“以禮義事親”,要求人們用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欲望和言行,并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提倡以頒布行政命令式的規(guī)定來監(jiān)督、維持、指導人們積習孝道。這些都是從人倫日用的道德規(guī)范和他律約束的角度,從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的視角,從他律的角度出發(fā),消極地倡導人們積習孝道、做個孝子,從這個方面來看“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yǎng)的哲學”[4],有見于其“治人”,無見于其“修己”,蔽于其“治人”,而不知其“修己”。而另一方面,從上文粗淺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荀子每言道德規(guī)范之“禮”,必談內心自然情感之“義”。正是看到了家庭親情的真切,看到了人之為人的情感的珍貴,以及對作為道德起點的人類社會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冷峻和審慎的態(tài)度,荀子才言“孝”要從禮義文飾,重真實情感,向往和追求一種“真、善、美”,并有禮有節(jié)的父子親情與社會生活。從其孝道思想表現(xiàn)出的兩面性而言,荀子的這種獨特性正是源于他對庶民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關懷和對儒家人文精神的發(fā)揚,就像馮友蘭談中國哲學之精神那樣,他的思想同樣“是超世間的”[5]。

    [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本文所引荀子原典均出自此書,下同.

    [2]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M].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6-7.

    [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11.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27.

    [5]馮友蘭.新原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3.

    [責任編輯張家鹿]

    B82-09

    A

    1000-2359(2011)06-0120-04

    2011-09-21

    猜你喜歡
    禮義孝子荀子
    禮義才能,相輔相成
    英文目錄及摘要
    TOUGH LOVE
    漢語世界(2022年6期)2022-12-30 03:42:26
    久病為何無“孝子”?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44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宋墓與孝子故事磚雕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56
    云和县| 广水市| 高州市| 铜梁县| 米易县| 兴和县| 洮南市| 沭阳县| 从江县| 南投县| 客服| 淮南市| 庄浪县| 阿拉善盟| 利津县| 潼南县| 马鞍山市| 新丰县| 内黄县| 吉林省| 舒城县| 忻城县| 万安县| 竹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平顶山市| 山阴县| 双鸭山市| 石狮市| 江安县| 彝良县| 洪雅县| 当阳市| 巴林右旗| 塘沽区| 黄龙县| 保靖县| 麦盖提县| 合江县| 綦江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