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媛
(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法語隱喻的翻譯
王天媛
(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本文把西方的關聯(lián)理論與法語隱喻漢譯實踐相結(jié)合,探究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法語隱喻的翻譯。
關聯(lián)理論;法語隱喻;翻譯策略
關聯(lián)理論也叫關聯(lián)原則,它是關于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條原則。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是兩個“關聯(lián)原則”:(1)關聯(lián)的認知原則——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2)關聯(lián)的交際原則——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是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由此,我們認識到人類認知通常與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解讀新物象要依靠我們思維中的關聯(lián)物,例如,“aller au diable Vauvert”中的Vauvert需要我們認知,如果我們能夠把此喻體關聯(lián)到我們思維中的客觀意象,我們就可以解讀其中的寓意了,法國人大都知道“Vauvert”在十一時代是巴黎附近的一座城堡,而且是一個經(jīng)常鬧鬼的古堡。因此,法國人能正確認知“aller au diable Vauvert”的寓意: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或者干脆到一個有去無回的地方去。而漢語讀者很少知道Vauvert為何物,對“Vauvert”的最大關聯(lián)往往是空洞的,自然也就不知道其寓意??梢?,法語和漢語的文化意象差異經(jīng)常構成法漢兩民族的交際障礙,隱喻翻譯的核心應是恰當處理原文和譯文的文化意象轉(zhuǎn)換問題。進行隱喻翻譯時,要想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一樣欣賞到原文隱喻表達的妙處,譯者應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認知能力,盡量使譯文與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一致,從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與文化中去尋找關聯(lián),借用譯文讀者認知語境中具相似意義的形象來代替原文中的形象,使讀者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獲得最佳語境效果,達到最佳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的這些觀點應用到法語隱喻漢譯中可以開闊我們的翻譯思路,幫助我們把握隱喻翻譯的尺度,建立隱喻翻譯的具體方法。
近年來人們常常熱衷于西方隱喻理論的介紹,很少對隱喻翻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我們必須看到,當前的隱喻翻譯還存在一些問題:原文的隱喻特征在譯文中消失,譯文平鋪直敘;原文隱喻中的喻體與譯文隱喻中的喻體意象不一致;原文的文化喻體在譯文中缺失,造成原文的文化寓意嚴重虧損。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在隱喻翻譯方面主要是應對一般語言的信息傳遞,譯文沒有兼顧原文的語言形式美和內(nèi)蘊美,忽視了法語的文化特征。傳統(tǒng)翻譯方法不能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作者以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提出法語隱喻切實可行的漢譯方法。
為了便于說明如何對不同類型的隱喻應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作者將法語隱喻按中法文化差異分為以下幾類:
(一)喻體形象和寓意完全對應。中法文化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也有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無論在喻體形象還是寓意甚至表意形式上都基本相同的表達。比如: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孤燕不成春。例子中“Une hirondelle”和“孤燕”,“printemps”和“春”完全對應,不僅喻體形象相同,“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和“孤燕不成春”的寓意、表意形式也完全一致。
(二)寓意一致,喻體形象不同。某些法語隱喻表達和漢語隱喻所表達的意思相近,但它們所使用的喻體不同。在法漢諺語中有很多這一類型的隱喻。比如:Habit de velours,ventre de son.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其中“velours(天鵝絨)”與漢語中的“玉(jade)”喻體形象不同,“son(糠)”與“絮(ouate)”喻體形象也不同,但是“Habit de velours,ventre de son”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寓意吻合。
(三)喻體形象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有一類隱喻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主要是因為這些隱喻表達包含有法國歷史上特有的人物、地名以及歷史典故等,而漢語讀者由于沒有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不為中國人所熟知。例如:Il a cassé sa pipe.他打碎了他的煙斗。如果讀者不知道“Il a cassé sa pipe”的典故,可能不明白“cassé sa pipe”的寓意。如果補充“Il a cassé sa pipe”的來源,漢語讀者就會恍然大悟:相傳,從前有個喜劇演員叫梅西埃,他演戲時,嘴里總習慣銜著煙斗。有一次,他正在臺上表演,煙斗突然從嘴里脫落,便斷氣了。從此,人們就用casser la pipe來指“突然死亡”。
(四)缺乏相應的表達方式。有些隱喻中的喻體與法國文化或物質(zhì)生活息息相關,形象生動,內(nèi)涵豐富,是漢語文化中缺失的表達。如Mettre du beurre dans les épinards.菠菜里加奶油——改善生活。法國人愛吃奶油,奶酪之類的東西,可見這類表達的出現(xiàn)與法國人的生活飲食愛好分不開。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最佳關聯(lián)原則,指出言語交際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得最佳關聯(lián),因此翻譯的任務就是根據(jù)不同的法語隱喻類型選擇正確的翻譯方法,從而使譯文讀者與原文之間建立最佳關聯(lián),使譯文讀者讀譯文的效果盡可能與原文讀者讀原文時的效果相似。
(一)保持喻體。法漢兩種語言雖然在形式和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在許多方面也有相似之處。比如漢法兩種語言中都是用烏龜喻行走極慢,用狐貍喻狡猾。許多法漢隱喻表達在字面意義、形象意義上相近,傳遞相同的文化信息。用關聯(lián)理論的觀點來看,雙方的認知語境是一致的,這一類隱喻,即上文提到的第一類隱喻可以采用保持喻體不變的方式進行翻譯。如La goutte d’eau cave la pierre.滴水穿石;Jeter de l’huile sur le feu.火上澆油。隱喻的喻體是隱喻內(nèi)涵的核心,也是傳遞意象的關鍵。翻譯時保持喻體不變,關鍵問題就是要確保喻體在法語和漢語中的意象和內(nèi)涵基本一致。總之,我們應重點考慮法漢文化差異問題,只有當中法喻體的形式和寓意都相同時,才采用此種方法,保證譯文給讀者提供的信息與原文給原文讀者提供的信息一致。
(二)轉(zhuǎn)換喻體。還有些法語隱喻,喻體形象與漢語的固定表達不同,但是它們的寓意是一樣的,如果直譯原文隱喻,由于隱喻表達中的喻體形象不為漢語讀者所熟知,譯者需要付出較大的處理努力才能獲得該隱喻的隱含意思。因此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考慮,譯者在翻譯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認知能力,從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與文化中去尋找關聯(lián),借用譯文讀者認知語境中具相似意義的形象來代替原文中的形象的方法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達到最佳關聯(lián)。例如:On tombe de Charybde en Scylla.如果直譯成“從卡律布狄斯躍到斯庫拉”,估計漢語讀者沒有幾個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若譯成“才脫龍?zhí)队秩牖⒀ā保瑵h語讀者則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正是借用了譯入語語境中人們熟悉的形象使譯入語讀者無須太大的努力就明白譯文的形象意義。用關聯(lián)理論來解釋就是兩種語言中共有的知識在這里達到了最大的契合度,兩個民族的認知語境在這里能產(chǎn)生共鳴。法語隱喻被翻譯成漢語之后,該隱喻的漢語譯文能否被漢語讀者接受,是譯者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轉(zhuǎn)換喻體就是法語隱喻漢譯中,譯者從漢語語言中找到與法語隱喻的喻體意象基本一致的漢語喻體。譯者把法語原文隱喻通過借用喻體或調(diào)整結(jié)構轉(zhuǎn)譯成漢語的隱喻,形象特征具備,寓意沒有虧損,就是成功的隱喻翻譯。
(三)加注法。法語和漢語都有大量的隱喻表達,包含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負載。在翻譯這類隱喻時,即上文所提到的第三類隱喻“喻體形象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喻體不為大家所熟知,譯者要增加一些注釋,以傳遞文化與歷史信息,否則由于譯文讀者認知語境里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將很難領會到原文隱喻的寓意。因此在翻譯中,譯者應盡可能從原文的相關背景知識中尋找關聯(lián),進行推理,然后將這種關聯(lián)在譯文中再現(xiàn)出來,這樣的隱喻比較適合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來翻譯以實現(xiàn)最佳關聯(lián)。例如:C’est un supplice de Tantale.這是坦塔羅斯所受的痛苦??赡艽蠖鄶?shù)中國人都不了解“坦塔羅斯”,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缺乏相同的認知語境,因此,譯者應從原文背景知識中尋找關聯(lián),進行推理。所以建議譯文添加注釋:坦塔羅斯為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機被罰永世站在上有水果的水中,水深及下巴,口渴想喝水時,水即減退,腹饑想吃果子時,樹枝即升高。這樣讀者既能了解到了相關的文化知識又能領悟到它的隱含意義,比直接翻譯成“這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效果更好。法語隱喻漢譯的核心是恰當處理漢語和法語的文化意象轉(zhuǎn)換問題,尤其是法語所特有的一些文化負載詞,凝聚著法蘭西民族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風俗等特征,使用的隱喻喻體也是法語文化所特有的,如:Mathusalem (長壽的象征,據(jù)說他活了969歲):vieux comme Mathusalem像馬吐薩蘭一樣長壽。如果我們能夠把法語的這類富含法語文化特征的隱喻喻體在漢語譯文中保留下來,我們就能讓漢語讀者也分享到法語隱喻的原汁原味的生動意象。
(四)直譯喻體,補充寓意。法語隱喻漢譯的難題是法語隱喻的文化喻體在漢語譯文中的缺失或寓意虧損。對于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法語隱喻喻體,漢語譯文是否丟掉了原文的喻體,漢語譯文選用的喻體是否與原文的喻體在寓意上一致,譯文讀者能否理解其中的物象,這些都是令我們困擾己久的問題。若我們意譯法語隱喻文化喻體的寓意,法語隱喻的文化喻體就會在漢語譯文中缺失,寓意虧損,譯文變得平鋪直敘,平淡無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提出“直譯喻體,補充寓意”的翻譯方法。按照這個方法把法語隱喻的文化喻體直譯出來,然后在后面添加對隱喻喻體的寓意提示,有點像中國歇后語的味道。如noyer le poisson,絕不僅僅是“將魚淹死”而已,其中隱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寓意。漢語讀者光從字面意思不能領悟其所含的隱喻意,因為他們沒有法語文化關聯(lián)語境的支撐,其中的寓意就無法在他們的思維中產(chǎn)生映射。只有知道它的來源,譯者方可推出其寓意。這個表達是在20世紀出現(xiàn)的,是一個關于漁業(yè)的會議,會議中人們將咬著釣魚鉤的魚不斷地來回放入水中和水外,使其精疲力竭。由此將“noyer le poisson”譯成:將魚淹死——形容回避主題,故意將問題復雜化使對手厭煩?!爸弊g喻體,補充寓意”的翻譯方法既能解決彌補法語文化喻體在漢語譯文缺失的問題,又能借助寓意提示領悟到原文隱喻文化喻體的意象從而欣賞到法語文化,同時也有利于豐富我們的文化。
法語隱喻寓意深刻,且有很多隱喻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要將法語生動形象的隱喻傳遞給漢語讀者有一定難度。關聯(lián)理論可以指導譯者怎樣根據(jù)語境進行推理,怎樣做到使譯文與原文相似,達到充分的語境效果,以減輕讀者的譯文認知努力。在翻譯中,我們應充分考慮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的原則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本文研究提出的隱喻翻譯
策略旨在指導譯者能處理好文化意象的轉(zhuǎn)換問題,在保持喻體特征的情況下達到譯文寓意與原文寓意的最大關聯(lián)性。然而隱喻本身是一種文化行為,只要文化存在差異,隱喻原文與譯文必然存在差異,本文提出的隱喻翻譯方法不可能是萬能的,但是可以幫助我們縮小這種差異,盡量保證漢語讀者能夠在譯文中欣賞到法語隱喻原文的喻體特征和文化寓意原貌,讓深邃的法語文化不再因隱喻翻譯不當而黯然失色。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asil Blackwell,1986/1995.
[2]程依榮.法語詞匯學導論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方仁杰.法語社會語言學 [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要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5]蔣小元,周永紅.論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的翻譯中的關聯(lián)問題 [J].懷化學院學報,2006(7) .
Abstract:this paper devises appropriate tactic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kinds of French metaphor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oral,etc.
Key words:the relevance theory;the French metaphor;the translation tactic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rench Metaph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Wang Tian-yuan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H319
A
1008—6772(2011)01—0114—03
2011-1-21
王天媛(1984-),女,湖南永順人,湖南省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法國文化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