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潔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秦 潔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本文以高職《旅游英語》課程為例,探索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該“教什么”及“怎么教”等問題。
高職英語教學;文化教學;旅游英語;探究
目前,英語教育界對于文化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但就“教什么”、“怎么教”仍存在分歧。筆者以高職《旅游英語》課程為例,在這方面試作探索。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董亞芬教授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它承載著文化信息,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維特征;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們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
同樣,外語教學也不能脫離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我國英語教育長期以來未能重視文化與語言的關系,以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詞匯和語法,學生就可以用英語進行交際。實際上,這種做法導致學生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交際中屢屢出現(xiàn)誤解、歧義、語用失誤等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語言基礎訓練外,還應有目的地、有序地、適量地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通過對異域文明的把握加深對其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和領悟。
教育部2006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職高專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就必須先對旅游英語課程進行準確的定位。旅游英語屬于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是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為指導,涉及多門類、跨學科的交叉性學科,是一種專門用途的英語。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旅游專業(yè)知識和組織活動能力,能勝任旅游業(yè)中導游翻譯、領隊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基于上述的分析,很明顯旅游英語側重于交際和溝通,因此其教學必須以交際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適量地對學生進行文化導入。一方面,要讓學習者了解來自目的語文化的人和認識目的語文化[2],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觸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其他大量的以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國家的文化,這樣才能在使用語言時有效避諱對方的禁忌,從而使旅游英語的交流作用更為有效。另一方面,學習者要了解母語文化,許多外國游客來中國旅行就是為了認識和體驗中國的文化,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先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懂得使用地道而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才能有效且深入地為外國朋友介紹和講解中國的風俗人情??傊?,旅游英語的文化教學既要注重導入異民族的文化特征,又不能忽視中國文化本身的精髓和特色。
本校旅游英語課程是面向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所用教材為《旅游英語》。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雖然對本專業(yè)旅游方面的知識比較熟悉,一旦涉及到英語語言的表達則很吃力,普遍存在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但不懂得用英文表達、對外國文化了解不多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同時注意這兩個方面:一是向學生講授旅游英語中常用詞匯的英文表達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應的英文,并利用課堂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踐運用,二是適時適量地引入外國的歷史和文化,讓學生對中外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滿足以后實際交流和溝通的需要。
(一) 《旅游英語》課程文化教學的原則。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論的觀點,教學原則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則。我國學者已經(jīng)就文化導入和教學提出了一些原則,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基本觀點相似。這些原則是:實用性原則(或相關性原則)、階段性原則(或層進的原則)、適合性原則(或規(guī)范性原則)和系統(tǒng)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教學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旅游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密切相關。
階段性原則要求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深入淺,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現(xiàn)象到本質。
適合性原則要求文化教學的內容要有廣泛的代表性,應屬于主要目的語國家中有代表意義的主流文化。
系統(tǒng)性原則要求根據(jù)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各階段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原則、方法以及要求學習者所要達到的水平。
(二) 《旅游英語》課程文化教學的策略?;谏鲜鰧W情分析和文化教學的原則,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下列策略。其一,以中外文化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際氛圍。筆者選取了一些話題,如中西方節(jié)日、中西方餐飲習慣、飯桌禮儀、電話交談、贈送禮物、國內外景點介紹、旅游路線等,將學生分為7個小組,每個小組就一個話題作英文報告。報告的形式以ppt為主,還可以采用演講、海報、對話、表演等多種形式。筆者對小組的報告進行嚴格監(jiān)控,要求在展示前三天交上來進行審閱,并根據(jù)需要進行修改,以確保在課堂上取得最佳的效果。筆者還在每組的報告結束后設置5-10分鐘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可由報告者和聽者互相提問,以調動聽者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際氛圍。
其二,結合詞匯進行文化導入,重視詞匯豐富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各種文化特征都能在該語言的詞匯中找到痕跡。在教學中,將詞匯與文化進行結合屬于較初級的階段,由于學生基礎薄弱,這種結合被廣泛運用于筆者的課堂。例如,在講到Unit 17 Traveling Advertisement時,筆者指出“宣傳”英文中有兩種說法:propaganda和publicize,前者在英文中常是貶義詞,含有灌輸、浮夸、欺瞞等意思,因此把宣傳譯為propaganda很容易引起西方受眾的誤解和反感,而publicize本意是provide information to win public interest,指正常的宣傳活動??梢?,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理解和使用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匯時,不僅要講解詞的字面意義,還需要向學生說明詞匯的文化內涵,從語用的角度詳細說明詞匯的用法。
Unit 1 Giving Travel Information聽力中出現(xiàn) travele’s cheque,學生雖然知道該詞譯為“旅行支票”,但并不清楚其具體用法,這就需要教師說明旅行支票是國外常見的一種支付手段,具有方便和安全的優(yōu)勢,可用現(xiàn)金購買,兌換時簽名即可如現(xiàn)金般使用。只有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學生才真正理解traveler’s cheque的內涵。
其三,結合句子和篇章導入文化,了解語言現(xiàn)象的背景知識。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含有豐富文化背景知識的句子,適當導入其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句子的含義,并為進一步理解全文打下基礎。例如,在講解Unit Four Food&Beverage Service時,學生如果不了解美國人普遍存在體形過胖的現(xiàn)象,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低熱量食物和無熱量食物的話,就不能很好地理解“This is evident in menus offering low calorie or weight watchers meals”這句話。美國人對卡路里(calorie)非常敏感,在餐廳或超市總能看到有無熱量(No cal)飲料或食品。再如,在美國餐廳吃飯時,默認的飲料通常是冰咖啡,因此點飲料時侍者問“Now or later?”,他指的是“Do you want offer with your meal now or later?”只有了解了這些語言的背景知識,才能確保學生在交際中應對自如,更好地了解對方的需求。
教師在講解課文或篇章時,同樣需要注意向學生講述其背景知識。在講到中西飲食文化時,師生可一起討論中西飲食的差異,通過比較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大文化的背景下深刻理解飲食文化現(xiàn)象。中國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感,追求飲食的品味感覺,而西方飲食注重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追求食物的營養(yǎng);中國人以素食為主,主張素食主義,而西方人則喜好葷食,愛吃大塊肉、整塊雞、鵝肝等高能量的食物;中國的烹調方法可謂博大精深,有各種不同的做法,而西方則顯得單調許多,以炸、煮、烤為主。在了解這些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再講解課文則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其四,注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都可統(tǒng)稱為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勢、姿態(tài)、面部表情、服裝、講話人之間的距離等等。它和語言一樣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關系、交際內容和語言情感的標記。有學者認為,非語言交際在交際領域中的作用甚至大于語言交際,占65%到70%。因此,非語言交際能力直接關系到交際成功與否。例如,中國人在交際時相隔的距離往往比英、美國家人更近,他們常常覺到中國人站得過近,讓他們感到不自在。中國人則認為英、美國家的人站得過遠,顯得不那么親近、友善。又如,在參加婚宴、聚會時,中國人喜歡敬酒、勸酒,氣氛熱烈而喜慶,而外國人則喜歡低聲交談,自斟自飲,氣氛寧靜優(yōu)雅。這些知識通常藏匿于交際中,學生往往注意不到或忽視它們,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語言材料和交際場景及時向學生傳遞這些信息,幫助學生掌握這些規(guī)則之外的“潛規(guī)則”,從而成功地進行交際。
教學活動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導入在量上要有所控制,不能喧賓壓主,在主題上要選擇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主要運用課堂啟發(fā)的方法和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相關的文化信息。
2.旅游英語的教學不能與基礎英語教學相脫離。旅游英語課應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旅游專業(yè)詞匯和表達方式。
3.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1]董亞芬.修訂《大學英語》,為大學英語上新臺階作貢獻.外語界,1997年第02期.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03期.
Abstract:Within the reg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essay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issues of“what to teach”and“how to teach”in culture teaching with the course English for Tourism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principles in culture teaching,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culture teaching;English for tourism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ulture in English Language Classes
Qin Jie
(College of Humanities,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510405)
H319
A
1008—6772(2011)01—0050—02
2011-1-15
秦潔(1987-),女,江西撫州人,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師、碩士,從事商務英語和跨文化交際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