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布貝爾
品格教育〔續(xù)〕
■〔奧地利〕布貝爾
教師的任務當然不在于培養(yǎng)品格崇高的偉大人物。他不能選擇他的學生,在他的生活道路上年復一年所接觸到的那種世界,就是按學校班級形式派給他的各批學生,這是他命定的遭遇;他的一生工作的真正意義就存在于這種命定的遭遇中。他必須提倡紀律和秩序,他必須制定一種規(guī)則,他只能努力并希望取得這樣的結果:紀律和秩序將越來越變成出于內心的和自治的,而最后這種規(guī)則將銘記在學生的心里。然而,他的真正目標一旦被他所認清并牢記,就將影響他的全部工作,而這個真正目標就是那些品格崇高的人。
這種品格崇高的人既不能被視為具有一系列準則,也不能被視為具有一系列習慣。他的特點在于他的行動是出于他的整個品質。那就是說,他的特點就在于他是按照向他這個積極主動的人進行挑戰(zhàn)的每一情境的獨特性而作出反應的。當然,不同的情境還具有各種各樣的相似之處;人們能確定各種情境類型,人們常常能覺察出這種特殊情境是屬于哪一類型的,并能從所積累的那些既定的準則和習慣中抽出適當?shù)臏蕜t來應用,并抽出適當?shù)牧晳T來實行。然而,對于這種特殊情境中非典型特點依然未經(jīng)覺察而加以反應。在我看來,那就類似這樣的情形,人們已經(jīng)確知一個新生嬰兒的性別后,就立即確定他的類型,并把同一類型的全部嬰兒都放在同一個搖籃里,而在搖籃上并未注明各個嬰兒的名字,只標出這個類型的名稱。各個生活情境雖然具有種種相似之處,卻具有以前沒有而將來也不會再有的新特點,正如一個新生兒具有一張新的面孔那樣。這樣的情境就需要你作出一種不能事前準備好的反應。它絲毫不需要重演過去的反應。它需要鎮(zhèn)靜沉著和負責精神;它需要的是你。如果一個人對于情境的要求,能用全力以赴的深厚心愿來通過其行動和態(tài)度加以滿足,而且同時他的全部行動和態(tài)度又能從他樂于承擔責任的心愿中表現(xiàn)出他整個人的統(tǒng)一來,我就把這個人叫做品格崇高的人。既然他整個人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說他所承擔的責任是統(tǒng)一的,而他的積極主動的生活也就會凝合成統(tǒng)一的了。于是,人們也許可以這樣說,從他所負責反應的情境中就產(chǎn)生出對他來說一種統(tǒng)一性了,這是難以解說的一種道德命運的統(tǒng)一性。
這一切并不意味著這種品格崇高的人是不承認各項標準的。沒有一個負責的人會始終不熟悉各項標準的。然而,一項真正的標準所含有的命令決不會變成一條準則,而對命令的履行決不會變成一種習慣。一個品格崇高的人在他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履行的任何命令在他身上不會起著象意識的一部分那樣的作用,或者起著形成習慣的成分那樣的作用,可是卻始終潛伏在他的品質的深處直至它在他身上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命令對他所要作的指示,只是每當發(fā)生一種情境需要他作出一種解決辦法的那個時候才能顯示出來,在那時以前他對這種解決辦法也許毫無意念。甚至一項最普遍的標準有時也只能在一種很特殊的情境中才得到認可。我聽說某一個人正當他被一個偷竊的欲望極其不同的意念所觸動的一瞬間,他的心被“你不可偷竊”這一閃電般的光所照亮,因而使他的心大受振動,以致他不僅放棄了他所想要做的行動,而且以他的全部激情力量做出恰好相反的行動。善和惡并不象左和右那樣彼此相反,惡象旋風一般,而善則象指針那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在一項禁令中也隱含著一項指示,一個“肯定方面”,一項命令,而在上述那樣的一瞬間對我們顯示其影響。在這樣的一瞬間,這種命令實際上是用第二人稱對我們發(fā)布的,命令中的你指的不是別人,而是指的自己。各條準則所指揮的只是第三人稱的人,是每一個人和沒有任何人(the each and the none)。
人們可能說,命令的發(fā)布具有絕對的性質使命令與準則有所區(qū)別。在人們不愿聽取發(fā)布具有絕對性質的命令的一個時代,我們不能從那種角度來克服品格教育進退兩難的困境。但是,深入洞察崇高品格的結構有我助于我們克服這種困境。
(節(jié)選自《近代教育哲學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