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會
(鄭州七中外語教研室 河南 450000)
慣用語是現(xiàn)代漢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結(jié)構(gòu)簡短精練,形象鮮明,運用靈活,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dá)方式。慣用語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并不難,然而對于以漢語為外語的學(xué)習(xí)者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遺憾的是,對慣用語翻譯的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視。漢語慣用語英譯詞典也很少見之于書店。迄今為止,出版的漢英慣用語詞典只有馬中林先生和楊國章先生合編的《漢英雙解漢語慣用語詞典》(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1989)。該典出版年代久遠(yuǎn),舉例也顯得很陳舊,而且收錄慣用語也僅有兩千余條。筆者去年有幸參加了《漢英慣用語詞典》(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部分編譯工作,對慣用語作為詞典詞目的翻譯進行了初步探討。
討論漢語慣用語英譯的文章不多,尹邦彥(1997),周書梅(2006)和崔長青(2007)等的文章,所探討的翻譯方法或策略都僅局限于文本下的慣用語翻譯,不能照搬照抄拿來指導(dǎo)慣用語作為詞典詞目的翻譯。慣用語作為詞目的詞典翻譯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慣用語詞目自身的特點。慣用語具有語義的雙層性,即字面義和抽象義(無抽象義的視為一般語匯),而且大都有鮮明的語義形象,往往帶有濃厚的漢民族特色,這種詼諧的語言、鮮明的語義形象和典型的民族特色如何在詞典這一載體中恰到好處地翻譯出來,是慣用語翻譯的“重頭戲”。其次,詞典翻譯與文學(xué)(本)翻譯是不同的,詞典翻譯更加強調(diào)科學(xué)性、準(zhǔn)確性和等值性。黃建華和陳楚祥(2001)在《雙語詞典學(xué)導(dǎo)論》中指出:“等值性是(詞典)詞目翻譯的基本核心和重要前提,沒有等值性也就沒有準(zhǔn)確性?!弊鳛楣ぞ邥?詞典翻譯不是翻譯技巧的示范,而是“要讓譯語讀者了解源語的意義,掌握源語的表達(dá)形式與用法,為讀者的交際活動服務(wù)”。因此漢英慣用語詞典詞目的翻譯也要遵循詞典翻譯原則:“盡量直譯,適當(dāng)意譯,被迫硬譯,照顧文體?!?馬秉義 1996)最后,漢英慣用語詞典主要是為學(xué)習(xí)漢語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編寫的,不僅要向?qū)W習(xí)者解釋每條慣用語的意義,而且希望通過譯文幫助英美讀者學(xué)習(xí)漢語,了解漢語慣用語所反映的中國文化,以達(dá)到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其讀者對象及編纂宗旨也就決定了慣用語詞目的翻譯不能僅局限于詞匯的概念義素,也要把漢語慣用語里蘊含的漢民族文化背景義準(zhǔn)確地表達(dá)出來,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漢語慣用語特色,傳播漢語特有的思維方式、表達(dá)風(fēng)格和文化韻味。
漢語中很多生動形象的慣用語完全可以直接翻譯成對應(yīng)的英語。Gutt(1991)把關(guān)聯(lián)理論運用于翻譯,提出了直接翻譯(directtranslation)的翻譯方法,以強調(diào)翻譯必須保證原文交際線索的再現(xiàn)。慣用語的字面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交際線索,因為它會影響人們對于慣用語的理解,因此,對于那些生動形象的慣用語基本上可以先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盡可能在譯文中體現(xiàn)漢語慣用語的固有的詞義義素、意念形象和語法結(jié)構(gòu),以保存慣用語本身的神韻、形象和風(fēng)格,傳播漢語文化,例如:
九牛二虎之力——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吹胡子瞪眼睛——to froth at the mouth and glare with rage
打腫臉充胖子 — —to try to look fat by slapping one's face till it's swollen
放長線釣大魚——to throw a long line to catch a big fish
使用直接翻譯法時,要注意適當(dāng)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為此,在直接翻譯的基礎(chǔ)上可以增加一些修飾語,以更好地幫助英美讀者理解原慣用語,同時也能展現(xiàn)漢語言特有的語匯、特殊的表達(dá)方式與獨特的文化。例如,太歲和諸葛亮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特有的形象,為中國人所熟知,但外國人并不了解,單純音譯會讓外國讀者望而卻步,所以在直接翻譯時增加一些修飾語就顯得極其必要。如:
太歲頭上動土——to break ground where Taisui,the God of the Year,presides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to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
除了修飾語,在直接翻譯時也可以附加一些必要的注釋(文內(nèi)或文外)。一些慣用語具有強烈而濃厚的漢民族特色,而且往往涉及漢民族的歷史傳說、典故神話、經(jīng)典著作乃至封建迷信等。對這類慣用語,直接翻譯往往還不能說明問題,必須加注交待文化背景。例如:
唱空城計——to performTheStratagemof the Empty City(The Stratagem of the Empty City:the famous stratagem adopted by Zhuge Liang,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to rescue from a siege)
豬八戒倒打一耙——Pig(a character inJourney tothe west)is striking backwards with his rake.
直接翻譯法是慣用語詞目翻譯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個方法,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漢語慣用語翻譯都能采用這個方法,對于那些不能直接翻譯的詞目切忌勉強翻譯或者硬譯。比如:慣用語“二桿子”不能為保留交際線索而采用直接翻譯法翻譯為“two poles”,因為外國讀者根本無法理解“two poles”的真實含義。故這類慣用語只能舍棄字面意義與意象而采用釋義翻譯法,將其內(nèi)涵翻譯出來,譯成“impetuous person”。
有的慣用語能直接翻譯,但直接翻譯后意義含糊,會讓人費解,尤其是英美讀者,這時就有必要在直接翻譯之后加上釋義翻譯,補充說明慣用語的真實涵義,彌補直接翻譯的欠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直接翻譯的譯文。采用釋義翻譯能正確客觀地描述漢語慣用語,這也符合詞典釋義準(zhǔn)確性的要求,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慣用語意義的雙層性問題。
如慣用語“水中月,鏡中花”,首先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翻譯為“moon in water,flowers reflected in mirror”,但是這種翻譯似乎不為外國人理解,外國讀者讀完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因此加上釋義翻譯“used metaphorically to mean sth unattainable or unreal or illusion” ,告訴讀者這個慣用語的引申義或者語用義,讀者就能明白這個慣用語所表達(dá)的真實含義,同時更加深刻地理解直接翻譯的譯文,并能接受原文的信息。再如:
趕鴨子上架——to drive a duck onto a perch.Refers to force sb to do what is beyond his ability.
笑里藏刀——to have a dagger ina smile.Refers to be amiable in appearance but vicious in heart with murderous intent behind one's smiles.
老虎頭上搔癢——to scratch a tiger's head.Means that it is very dangerous offending a person who is untouchable.
由于人類世界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致性,漢英兩個民族在思維方面往往會有相似之處。因此,漢、英慣用語存在相似性也是自然的,其中一小部分不僅意義相同,而且形象、比喻色彩也相同或相近,翻譯時,可直接套用英語中對等的慣用語或俚語,這符合英國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Catford 1965)所強調(diào)的“翻譯等值”原則,同時套用的翻譯符合英美讀者的認(rèn)知習(xí)慣,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直接翻譯的譯文。但是作為弘揚中國文化的漢英慣用語詞典,套用翻譯只是一種輔助的翻譯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翻譯方法。例如:
繞圈子——to beat about the bush
拍馬屁— — to lick sb's boots
擺架子—— to put on airs
放空跑—— to spout hot air/talk big
灌米湯—— to butter sb up
露馬腳—— 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在漢英慣用語詞典的詞目翻譯中,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要么為了保存慣用語的形式,而與原慣用語的含義相距甚遠(yuǎn),要么與此相反。作為外國人學(xué)習(xí)漢語、了解漢文化的工具書,漢英慣用語詞典最好不要走極端,要盡可能提供兩種(甚至是多種)譯文,這是基于詞典本身的權(quán)威性、工具性和跨文化交際性的需要。因此本文所說的綜合翻譯法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翻譯方法,而是綜合各種翻譯方法于一體,是指導(dǎo)慣用語詞目翻譯的一個根本原則。具體而言,綜合翻譯法指的是能直接翻譯的慣用語首先直接翻譯,先呈現(xiàn)出漢語慣用語的字面含義、結(jié)構(gòu)特點和文化形象,然后釋義翻譯,準(zhǔn)確呈現(xiàn)慣用語的抽象含義或語用意義,再接下來是套用翻譯,確保外國讀者的理解和聯(lián)想之需,必要時再配以注釋,向讀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文化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文化。這樣做可使詞典使用者從直接翻譯中了解漢語慣用語的詞匯結(jié)構(gòu)和文化特征,從釋義翻譯中找到該慣用語所傳遞的實際語義內(nèi)容或具體的語用信息,還可以從套用翻譯中找到合乎英語表達(dá)習(xí)慣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語義內(nèi)容的對等慣用語。例如:
唱空城計——to performThe Stratagem of the Empty City.Refers to present a powerful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To assume a bold exterior to veil a weak interior(The Stratagem of Empty City refers to the famous stratagem adopted by Zhuge Liang,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to rescue from a siege).
空城計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采取的一個策略,破除圍攻,打敗司馬懿,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在翻譯這個慣用語時,采用了綜合翻譯法——直接翻譯加上釋義翻譯再加上注釋。這是考慮到外國讀者欠缺中國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在后面加注會讓讀者更清楚了解此慣用語的來源,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識。
太歲頭上動土——to break ground where Taisui,the God of the Year,presides.Refers to defy or provoke sb far superior in power or strength.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Taisui:legendary god supposed to change hisdwelling on earth every year and to allow no construction work where he happens to dwell and presides).
該慣用語中的“太歲”為星名,又指兇神,傳說中破土動工要避開太歲方位,否則就會有災(zāi)禍發(fā)生。所以慣用語詞目“太歲頭上動土”的翻譯先直接翻譯,保留其藝術(shù)形象,再用釋義翻譯法讓讀者知曉其真正含義,再加上注釋,讓讀者明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最后套用英語中對應(yīng)的俚語表達(dá),這樣的綜合翻譯方法有利于外國讀者學(xué)習(xí)并掌握該慣用語。
豬八戒倒打一耙——Pig(a character inJourney to the West)is striking backwards with his rake.Used metaphorically to mean that a person puts the blame on his victim or to make unfounded counter-charges.
豬八戒是《西游記》中的人物,慣用語“豬八戒倒打一耙”比喻事情沒做成,責(zé)任推給別人,也比喻犯錯誤后,反而攻擊別人。翻譯時首先采用直接翻譯加上注釋展示豬八戒這一文化形象,然后用釋義翻譯的方法指出其語義和語用,讓讀者明了具體使用的語境。從某種程度上說,慣用語的翻譯是處理語言和文化之間矛盾的一種努力,處理不好,則會影響文化之間的交流,降低詞典這一文化產(chǎn)品本身的價值。
綜合翻譯法是慣用語詞目翻譯所采用的根本方法,是指導(dǎo)慣用語詞目翻譯時的一個原則,在翻譯時還需要詞典編譯者靈活處理。
本文初步探討了漢英慣用語詞典的詞目翻譯策略,認(rèn)為慣用語詞目的翻譯不僅應(yīng)該遵守翻譯學(xué)原理,而且也要遵守詞典學(xué)原理,應(yīng)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盡可能準(zhǔn)確、生動、形象地提供各種譯文。
1.崔長青.論漢語慣用語英譯.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
2.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xué)導(dǎo)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
3.馬秉義.詞典翻譯原則探討.解放軍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6(5).
4.王進.字面意義在漢語慣用語理解中的作用.現(xiàn)代語文,2006(4).
5.尹邦彥.試論中國慣用語英譯的對策.漳州師院學(xué)報,1997(3).
6.章宜華.雙語詞典翻譯的等值原則.學(xué)術(shù)研究,2003(5).
7.周書梅.慣用語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及翻譯策略.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2006(3).
8.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9.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and Context.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10.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1.Nida E A.Language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