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金鑫
多年前,筆者還是一名教師時,偶爾翻閱到《中小學管理》雜志,其簡約、凝練、理性而又不失生命關懷的風格,立即吸引了我。成為其編輯部的一員后,筆者逐漸意識到,這種有“生命感”的期刊風格,來源于“一群有生命感的老編”,來源于“老編”們身上濃郁蓬勃的生命氣息。這種氣息的形成,得益于每個人特殊的生命經(jīng)歷,更得益于編輯部獨特的非正式溝通方式的滋養(yǎng)。
有效溝通是實現(xiàn)組織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相對于正式溝通方式,非正式溝通因其更注重對成員個性及生命尊嚴的尊重,可能更適合在編輯部這種文化型組織中使用。非正式溝通手段的有效運用,使《中小學管理》編輯部在“成人”的同時“成事”,“成事”的同時“成人”,讓期刊散發(fā)出濃郁的生命質感。
現(xiàn)代編輯不僅僅是文字加工編輯。一個好的編輯作品,不僅僅是作者學術水平的展示,更是編者的專業(yè)修養(yǎng)、思維品質、人生境界等要素的綜合體現(xiàn)。提升編輯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生品位,僅僅靠辦公室內(nèi)的談話是很難產(chǎn)生理想效果的。優(yōu)雅輕松的外在環(huán)境,會營造一種安全閑適的心理氛圍,有利于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融通。于是,編輯部在每個月的編前會之后或大型活動之后,都要找一個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地方“酸一酸”——“等一等靈魂”“給老靈魂洗個熱水澡”(一老編輯語)。在輕松閑適的氛圍中,大家放下辦公室中的條條框框,深度共享對職業(yè)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梳理彼此的“羽毛”,一些選題和靈感就在不經(jīng)意間碰撞出來。如2008年有專家針對校長培訓低效的問題提出“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可以改變、如何改變”這一命題后,幾個編輯就在一個西餐廳里,闡述、碰撞、“較勁”、研磨,最后結合各自的成長經(jīng)歷對此問題形成共識:“成人的思維方式可以改變,且有有效的途徑:‘領路人’的專業(yè)引領、同伴的互助共生、關鍵事件的推動、適當?shù)乃季S技巧的訓練,等等?!?/p>
這種“酸”出來的良好的研究氣氛,不僅提高了彼此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因其融入了更多的對生命成長的解讀,而增進了編輯間情感的交流和對人生境界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編輯的個人素養(yǎng),使年輕編輯的作品更厚重,使老編輯的作品更簡約。
與“酸”文化的清雅深刻相對應,編輯部還有“大俗”“大放”的“二”文化。外在的期刊生存壓力和內(nèi)在的“永遠做最好”的品質追求,使每位編輯的職業(yè)神經(jīng)都繃得很緊。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更需要獨特的壓力釋放方式。編輯們?nèi)珕T參與的“后現(xiàn)代”放松行為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僅以編輯部集體采訪時經(jīng)常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為例,在浙江嵊泗島,編輯們排練過千手觀音,扮演過紅色娘子軍,讓年近退休的老編輯找到了當年飾演洪常青的感覺;在青海湖邊,編輯們穿著軍大衣集體走正步“當”“好八連”,讓路邊的游人樂翻了天;在寧夏的影視城,編輯們即興演起了武俠片,有板有眼;在北京蟹島度假村的“施家班”小院里,編輯們穿著“戲裝”即興排演喜兒上轎,搞過另類時裝表演,等等。
這些深度放松的“二”行為,這種對“本我”的宣泄,興之所至,情之所酣,無拘無束,讓大家徹底摘下社會人的面具,回歸自然人的本真狀態(tài),“50后”“60后”“70后”間竟然找到了“發(fā)小”“玩伴”的感覺。當編輯們帶著這種感覺回到工作情境中,其編輯作品更加輕靈生動,其職業(yè)心態(tài)更加積極主動。
美是真和善的最高境界,是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生命的最高禮贊。當編輯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美學修養(yǎng)時,其編輯的作品才會典雅蘊藉,才能散發(fā)文字和思想的魅力。在《中小學管理》編輯部,對美的理解,是內(nèi)外兼修,是認同自己、悅納他人、美美與共。比如,每當有值得驕傲的業(yè)績或靈感出現(xiàn)時,如果沒有人注意到,那么這個編輯會不由自主地自己“跳”出來,“剛才那個好主意是誰想出來的?誰想出來的?”高調(diào)地“要”表揚、自我表揚,這種“臭美”,是對自我價值的高度認同與自信。
這種對自我的認同也演化為對團隊的高度認同。編輯們經(jīng)常用費孝通的話共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誰取得了成績,有了進步,大家也會毫不吝嗇地對其給予轟炸式鼓勵。例如,當編輯外出講課獲得認可時,大家會在第一時間給她發(fā)去短信熱烈祝賀;當作者表揚編輯對文章的處理到位時,大家會要求編輯群發(fā)這個郵件或短信。這種對他人的悅納,讓被表揚者感覺到成就感和價值感,對自我的要求更高了;讓表揚者也從同伴的進步中感受了壓力和動力,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就在表揚與被表揚中不斷提升。
對組織的認同,會喚醒組織成員的高度歸屬感和責任感。編輯們像珍惜自己家一樣珍惜編輯部的軟硬件環(huán)境。大家把辦公室布置成家居風格,在墻上貼上每個編輯的個人“臭美”照和集體“群瘋”照。在不需要坐班的日子,編輯們?nèi)栽敢獾睫k公室而不是在家里辦公。有編輯住院做手術,大家群策群力幫她聯(lián)系醫(yī)院醫(yī)生,每天打電話、發(fā)短信安慰她;編輯家里的老人或孩子遇到麻煩了,大家第一時間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在家人般的關愛和溝通中,編輯們感到不是在為別人工作,而是在為自己的兄弟姐妹,為這個家做貢獻。
親情文化給編輯部帶來了無障礙溝通的良好氛圍。編輯們經(jīng)常為了某個話題唇槍舌劍、爭論不休。因為彼此關愛和理解,“吵”并沒有傷害彼此的情誼,反而讓心靈的距離越“吵”越近。大家在溝通時沒有年齡的界限,沒有上下級的顧忌,沒有學歷職稱的考慮,有的只是對真問題的探討與回應。這種顛覆常規(guī)的溝通方式,讓所有人的思想得到同等重視。各自的人生哲學和工作思路的包容與互補,讓溝通結果具有了更大的綜合性和前瞻性。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推出的選題得以一直站在同類期刊的前沿,我們的文字一直充滿生命的溫情,成為專家和讀者口中“校長成長的人文讀本”。
有效溝通是實現(xiàn)組織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組織應根據(jù)組織特性建立適應其自身文化的溝通方式。
組織領導者的人格魅力與領導智慧。在非正式溝通中,有很多超越行政界限的東西出現(xiàn)。例如“沒大沒小,沒老沒少,沒上沒下”的溝通方式,在一般的團隊中,會讓這個團隊的行政領導感到不舒服,感到個人權威受到侵犯。但在《中小學管理》編輯部,主編一直充當著非正式溝通機制的締造者與維護者的角色。每次“瘋”起來,她是“放”得最徹底的一個。這種領導不把自己當領導的態(tài)度,為編輯們營造了一個無拘無束的氛圍,反而贏得了大家更多的尊重與崇敬。
團隊成員共同的人生理解與專業(yè)情懷。每位編輯的個性特征與人生經(jīng)歷各不相同。但一直讓編輯們感到特別慶幸的是,大家在許多行為方式和人生理解上有共通之處。比如,大家都堅信人性中有善有惡,不斷地放大他的善性,其惡性會慢慢減少,甚至不再表現(xiàn)出來;大家都具有完美人格傾向,凡事“永遠做最好”,一直力求做最好的職業(yè)人,最好的雜志,最好的人生。這些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專業(yè)情懷,讓編輯們在非正式溝通中,能夠放下世俗的羈絆,“一放到底”地溝通與共享。
對每個人個性的深度尊重。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睆娬{(diào)共性的同時,并不意味著丟失個性。其實,一個組織有異質存在時,這個組織才可能足夠穩(wěn)定。因此,我們鼓勵每個編輯張揚個性,對每個人的個性特征、專業(yè)取向給予充分尊重。這種基于個性的尊重,讓編輯感覺到成長的樂趣,擁有人生的成就感。
個性化的溝通渠道與話語方式。非正式溝通的效果,依賴存在于成員內(nèi)心的力量,也依賴于已經(jīng)形成的若干“形式”的強化。判斷一個組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準,就是這個組織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組織特有的話語體系與行為方式。編輯部早已形成了特有的溝通方式,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自己的行動方式。例如,我們的“黑話”語系,是只有編輯部成員才能聽得懂的語言。如“約一下”,是指做淑女狀?!瓣愄?,不是女士,是表揚陳老師“太太有才”了,對其簡稱“陳太太”。
在制度觸及不到的地方,文化會越發(fā)顯示其優(yōu)勢。只有深入人內(nèi)心的管理,才會真正調(diào)動人的潛力。多年來,編輯部運作方式變化了,辦公地點、人員變化了,但不變的是“永遠做最好”的價值追求,和在非正式溝通中越來越濃郁的專業(yè)情意與團隊情感。感悟對方、體察自己、悅納他人,行走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中間,我們用一期期優(yōu)秀的編輯作品,和讀者共同品嘗著生命的純粹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