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平,張艷霞
自司馬遷《史記》為“循吏”開立傳之先河,循吏便成為后代史家修史所關(guān)注的一種重要的官吏類型。所謂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為大家所公認的好官。班固在《漢書·循吏傳》中進行了這樣的概括描述: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生動反映了漢代循吏極具人格魅力。
勤政是漢代循吏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們在其位,謀其政,恪盡職守,勤奮努力,不偷懶懈怠、貪圖享受、尸位素餐。史稱王成為膠東相,“勞來不怠”;[1]龔遂任渤海太守,“勞來循行”。[2]即總是深入民間,調(diào)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曾任零陵太守和南陽太守的召信臣,好為民興利,不辭辛勞。身為二千石高官,他很少有在府中安心休息的時候。他曾躬耕以勸勉百姓致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常出入田間地頭,連歇息都不去鄉(xiāng)署亭舍。黃霸可謂漢代循吏勵精圖治的典型代表,史載“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黃霸任潁川太守,關(guān)心民生,走村訪戶,傾聽民聲,了解生產(chǎn)生活情況,作為從政治民的參考。他從與百姓的言談中受到啟發(fā),令驛館和鄉(xiāng)官養(yǎng)雞喂豬,以救濟那些鰥寡孤獨貧窮者;頒行條規(guī)、教令,設置父老、師帥、伍長,健全鄉(xiāng)村組織,推行教化;勸導百姓做善事,預防奸詐;努力耕田種樹,種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家畜,增加財富,勤儉節(jié)約,力戒浮華奢侈。諸于柴米油鹽等瑣碎之事,許多官員不屑而為,但黃霸卻事必躬親,不厭其煩。由于他勤于明查暗訪,用心盡力,對一郡情況相當熟悉。以至于屬吏公務食宿情況、哪里有民間喪事急需之木材等等,他都能了如指掌,吏民“咸稱神明”。[3]
漢代循吏清正廉潔,不徇私舞弊、貪污受賄、中飽私囊。如黃霸為郡小吏時,掌錢谷出入之數(shù),就能“薄書正,以廉稱?!盵3]朱邑為官“廉平”,身為列卿,然“居處儉節(jié),祿賜以共九族鄉(xiāng)黨,家亡余財”?;实鄯Q贊他為“淑人君子?!盵4]劉寵由郡守而卿相,可“清約省素, 家無貨積?!币蛩回炆顑€約質(zhì)樸,穿著樸素,外出辦事更是輕車簡從,因而不熟悉他的官員簡直認不出他是京城高官。如有一次他離京去外地辦事,有關(guān)部門通知沿途亭舍接待??僧斔麄円恍兄顾抟煌ど釙r,亭吏沒好氣地斥責他說:“我們原來把亭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是為了迎接京城劉寵大人的,不是給你們這些老百姓準備的?!蓖だ艟拱阉斪髌矫癜傩斩苤T外。面對冷面拒納,劉寵并沒有大發(fā)脾氣,而是不動聲色地“無言而去”。[5]東漢時合浦郡盛產(chǎn)珍珠,那里的老百姓就依靠采珠、賣珠為生。著名的合浦珠引來天下客商,珍珠市場非常紅火。但由于前幾任太守貪得無厭,敲詐勒索,橫征暴斂,巧取豪奪,使得客商大大減少,珍珠市場萎縮,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各行各業(yè)也隨之蕭條。加上官府不顧珠蚌的生長規(guī)律,強迫珠民連年濫采,珍珠產(chǎn)量越來越少,質(zhì)量也越來越差,生產(chǎn)和流通遭受嚴重破壞,致使一個好端端的合浦珍珠市場被迫遷徙到鄰郡交阯去了,百姓斷了生活來源,許多人甚至餓死。孟嘗任合浦太守后,下令廢除盤剝珠民的非法規(guī)定,不準濫捕亂采,以保護珠蚌資源。很快,珍珠繁衍,合浦郡又成為盛產(chǎn)珍珠的地方,遷徙到交阯的珍珠市場又回到了合浦,再現(xiàn)了昔日的繁榮火爆景象,老百姓重新過上了富足安康的日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合浦珠還”的故事??擅蠂L并沒有象前幾任太守那樣,因當合浦太守而發(fā)財。當他離任的時候,家無余財,兩袖清風,只身隱居于窮鄉(xiāng)僻壤,親自耕田種地而為生。鄰近幾縣士民仰慕其德,紛紛舉家搬遷來與他做鄰居者就有一百多家。
為政以仁,即用仁愛之心安撫百姓、治理地方,這是漢代循吏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首先,安民。兩漢時期在地方危害百姓較深的,無非是貪官污吏的巧取豪奪和地方豪強的武斷鄉(xiāng)曲。如果對此姑息縱容,聽之任之,要想保持地方的安定局面是不可能的。
漢代循吏認識到官吏自身是否守法,是法律能否取信于民的關(guān)鍵。而且本身執(zhí)法公正與否,事關(guān)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治久安。因此,一方面,他們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不徇私枉法。如朱邑“為人淳厚,篤于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4]劉矩,性情耿直,不趨炎附勢,因得罪權(quán)傾天下的外戚大將軍梁冀而遭貶黜。任延拜武威太守時,皇上戒之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即提醒他要好好侍奉上級長官,保住已有的名譽地位。但任延對此有他自己的見解,回答說:“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jié)。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盵6]明確表示自己決不會為保全個人的名利地位,而去損害國家和百姓利益,違心地去附和、取悅上級,更不要說巴結(jié)賄賂上司了。漢代循吏,沒有一個是貪贓枉法之徒。為人正直,奉公守法,是他們的共同特征。正由于他們自己有良好的個人操守,才能以其人格魅力影響到周圍的官吏,并為百姓所尊敬,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執(zhí)法時,他們又能做到公正嚴明,收到了獄訟止息、社會安定的效果。如漢宣帝時,“百姓苦吏急”,便命“持法平”的黃霸擔任廷尉正,他“數(shù)決疑獄,庭中稱平”,“獄或八年亡重罪囚”,[3]治為天下第一。王渙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7]第五訪補新都令,“政平化行,三年之間,鄰縣歸之,戶口十倍?!盵8]童恢“執(zhí)法廉平”,為不其令,“一境清靜,牢獄連年無囚?!盵9]另一方面,他們從嚴治吏,選用“良吏”,淘汰“奸吏”。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府縣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甚者案其不法。”[10]秦彭為山陽太守,吏有過錯,輒加罷遣。每于農(nóng)月,親度田畝,分別肥瘠,各立文薄,藏之鄉(xiāng)黨。于是,“奸吏跼蹐,無所容詐?!盵11]不其令童恢,“吏人有犯違禁法,輒隨方曉示。若吏稱其職,人行善事者,皆賜以酒肴之禮,以勸勵之?!盵9]循吏在吏治上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作法,表現(xiàn)出了開明官吏的政治遠見。
至于漢代地方豪強大族,往往憑借自己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招攬賓客,武斷鄉(xiāng)曲,欺壓百姓,稱霸一方。對于他們嚴重破壞社會安定、危害百姓正常生產(chǎn)生活秩序的不法行為,循吏也能做到依法嚴懲,決不姑息遷就。例如王渙為溫縣令時,“縣多奸猾,積為人患”。[7]他用計擊討,取得良好的效果。武威郡豪強田氏稱霸,其子弟賓客為害一方。任延上任后,發(fā)誓為民除害,殺田氏父子賓客五六人。田氏惱羞成怒,遂糾集數(shù)百人攻打郡府。任延毫不畏懼,果斷“發(fā)兵破之”。[6]從此,郡中百姓安居樂業(yè)。
循吏在嚴厲打擊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的同時,對老百姓則力加安撫。西漢宣帝時,渤海一帶饑荒,發(fā)生饑民暴動,宣帝便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以止息之。龔遂說:“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勝之”就是把饑民當作敵人鎮(zhèn)壓,“安之”則是作為親人加以撫慰。龔遂從仁愛的立場出發(fā),認為民為“盜賊”的原因是“困于饑寒而吏不恤”,并非甘心為盜,所以仍將他們視為“陛下赤子”,只要他們愿意做良民就既往不咎。他一到任,就下令各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規(guī)定“諸持鉏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边@樣一來,人們紛紛放下手中武器,甘愿持田器做良民。當?shù)乇姸嗟臍⑷嗽截浀膹姳I,聞訊也“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鉏鉤?!盵2]由于龔遂處置得當,立即緩和了官民矛盾,平息了騷亂。循吏對所謂亂民盜賊都如此體諒,對順民百姓更是關(guān)愛有加。他們“視民如子”,老百姓就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先后任南陽太守,為民造福,當?shù)匕傩辗Q頌“前有召父,后有杜母”。[12]朱邑早年為舒桐鄉(xiāng)嗇夫時,就“以愛利為行”,即把愛民惠民作為自己為官從政的原則,特別注意解決社會弱勢群體的困難,?!按鎲栮壤瞎鹿选薄4]任延為會稽都尉時,“省諸卒,令耕公田,以周窮急”。山民結(jié)婚無聘禮,他便“令長吏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6]仇覽為蒲亭長,“躬助喪事,賑恤窮寡”。[13]第五訪為張掖太守時,發(fā)生嚴重饑荒,他果斷下令開倉賑救。身邊好心人怕他“先斬后奏”受責罰,勸其上奏待準。第五訪認為待準就是“棄民”,斬釘截鐵地說:“太守樂以一身救百姓”![8]即不惜用烏紗帽和生命來保全一郡百姓生命。他一心為民,可說到了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安危的地步。循吏們用實際行動努力營造安定平和的局面,為他們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順利實施富民計劃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其次,富民。以仁愛安撫百姓為前提,漢代循吏進一步認識到人民物質(zhì)生活狀況的改善對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在任職期間,均把富民作為當務之急,興利除弊,重農(nóng)勸農(nóng)。
1.制訂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管理。召信臣在灌溉區(qū)曾立均水規(guī)章,刻石立于田間地頭,令民遵守,以防紛爭。廬江太守王景也“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皆著于鄉(xiāng)亭?!盵14]童恢為不其令,“耕織種收,皆有條章?!盵9]龔遂、召信臣、仇覽等還規(guī)定百姓平時必須努力農(nóng)耕,不得肆意游蕩或秉持刀劍。對于那些游手好閑、不樂田作而無事生非者,視情節(jié)輕重予以處罰。他們通過制訂規(guī)章制度,以確保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秩序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需要的勞動力,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2.因地制宜,推行各種富民辦法。渤海太守龔遂根據(jù)“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的情況,制訂了以儉約、勸民務農(nóng)桑為主要內(nèi)容的“富民”辦法。他帶頭節(jié)約,規(guī)定百姓平時不得佩持刀劍,春夏必須在田間勞作,秋冬要多蓄果實菱芡?!傲羁诜N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郡中皆有蓄積,吏民皆富實?!盵2]仇覽為蒲亭長,“勸人生業(yè),為制科令,至于果菜為限,雞豕有數(shù)?!盵13]一年就改變了當?shù)孛婷病?/p>
3.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漢代不少循吏在主政一方時,都認識到其重要性。他們組織百姓開渠筑堤,溝通河道,疏浚湖泊沼澤,以灌溉農(nóng)田。任延任武威太守,當?shù)馗珊瞪儆?,乃設置水官,修理溝渠,引黃河水灌溉河西干早之地,百姓皆獲其利。東漢明、章二帝時期,王景與王吳修黃河,除水患。尤其是南陽太守召信臣,視察郡中水源,利用淮河支流和湖沼等天然水道,開通溝瀆,修建許多水門堤堰,灌溉田地多達三萬余頃?!懊竦闷淅?,畜積有余?!盵10]
再次,教民。漢代循吏是治民之吏,也是教民之師,通過教民化俗,使民知榮辱,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安民治民。一方面是通過辦學,如文翁“仁愛好教化”,不但挑選蜀郡優(yōu)秀小吏去京師學習,還開郡國興辦學校之先河,吏民“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15]因興學重教,民風漸化,蜀郡遂大治。衛(wèi)颯、秦彭為太守時亦“修庠序之教”。另一方面是行政型教化。循吏行政,特別重視教育感化。劉矩任雍丘令,以孝悌禮讓教化百姓,使“無孝義者,皆感悟自革”。[16]蔣均兄弟為財產(chǎn)爭訟,他認為“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于是“使吏上書陳狀,乞詣廷尉。均兄弟感悔,各求受罪”。[17]他用自責感化了爭財?shù)男值?,使之息訟。仇覽還是縣中一亭長時,亦能以禮化民,化解矛盾。有個叫陳元的人與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找仇覽控告兒子不孝。仇覽勸他說:“我最近經(jīng)過您的房子,看見院落整齊干凈,田地也都按時耕種。他本質(zhì)上并不是惡人,可能是我的教化沒有到位吧。您辛辛苦苦守寡多年,撫養(yǎng)兒子長大成人,好不容易到老了才過上好日子。母子之間鬧點別扭是正常的,您不要因此陷兒子于不義啊!”陳元的母親被仇覽的話感動,十分慚愧后悔,不再告兒子不孝,流著眼淚回去了。仇覽又親自趕到陳元家里同他們母子一起吃飯飲酒,趁機講人倫孝道,勸母子和睦相處。在仇覽的教導下,陳元“卒成孝子”。[13]由于循吏以身作則,注重教育感化,屢見“牢獄連年無囚,比縣流人歸化”,[9]“其有路得遺者,皆推尋其主”的大治景象。[16]當然,德治教化并非萬能靈藥?,F(xiàn)實社會中總有一些不能被道德感化、不遵禮教的人。對于這些人,純粹的道德教化便顯得軟弱無力,因此有必要用刑法來懲治他們。如潁川太守黃霸就是“力行教化而后誅罰”。[3]洛陽令王渙也“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這種注重教育感化,先德后刑的行政方式與酷吏一味嚴刑峻法、殘酷殺戮相比,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達到長治久安。漢代循吏行政型教化的重點在于發(fā)展經(jīng)濟、移風易俗。因此,《漢書》、《后漢書》所記循吏事跡,多與教民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改變生活習俗有關(guān)。如衛(wèi)颯“遷桂陽太守??づc交州接境,頗染其俗,不知禮則。颯下車,修庠序之教,設婚姻之禮。期年間,邦俗從化”。[18]東漢初任延任九真太守時,“九真俗以射獵為業(yè),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又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盵6]廬江百姓開始也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任太守后,鼓勵墾殖,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nèi)豐給”。[14]漢代循吏切實實踐古代許多思想家主張的先富后教的思想,構(gòu)成了其治民特色。
漢代循吏以其勤政惠民、廉潔自律贏得了百姓的尊敬與愛戴,生為立祠,死為祭祀。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15]朱邑死后,百姓“為邑起冢立祠,歲時祠祭,至今不絕”。[4]洛陽令王渙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磋,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至奠醊以千數(shù)?!睖o喪西歸,道經(jīng)弘農(nóng),“民庶皆設盤桉于路。吏問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鈔,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袼计涞拢瑸榱㈧舭碴柾の?,每食輒弦歌而薦之”。[7]當循吏離任或病退時,吏民更是苦苦挽留,或隨車相送。孟嘗為合浦太守,病退還鄉(xiāng),吏民請留,使得他一時難以脫身,只得“載鄉(xiāng)民船夜遁去”。[19]劉寵為東平陵令,“母疾,棄官去,百姓將送塞道,車不得進,乃輕服遁歸?!睘闀仉x任途中,山道旁突遇五六個皓眉鶴發(fā)的老人攔住。原來,他們每人帶了一百錢,走了很遠的路,特意要送給他,以表敬意。他們說,我們都是山野間粗鄙百姓,從未見過太守,只知道過去幾任太守貪得無厭,搜刮老百姓不分白天黑夜,催錢催物,征發(fā)徭役,連晚上也不讓老百姓好過,狗吠之聲,整夜不斷,百姓苦不堪言。自從太守您來會稽,我們再沒有聽到夜晚的狗叫聲,也看不到兇神惡煞般催糧征賦的官員了。我們這些老人欣逢圣明之世,全托太守大人的福。聽說大人要離任經(jīng)過這里,我們就一起來相送。劉寵很謙虛地說:“吾政何能及公言邪?”[5]他不忍心違背老人的深情厚意,只好收下每人一錢,以后,“一錢太守”的美名就傳開了。漢代循吏不僅得到百姓的尊敬與愛戴,也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褒獎。
總而言之,漢代循吏以仁愛之心為官行政,用禮法道義約束規(guī)范自己,從而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施政效果,值得稱道。
[1] 班固.漢書·循吏·王成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班固.漢書·循吏·龔遂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班固.漢書·循吏·黃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班固.漢書·循吏·朱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 范曄.后漢書·循吏·劉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 范曄.后漢書·循吏·任延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 范曄.后漢書·循吏·王渙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 范曄.后漢書·循吏·第五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 范曄.后漢書·循吏·童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 班固.漢書·循吏·召信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 范曄.后漢書·循吏·秦彭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 范曄.后漢書·杜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 范曄.后漢書·循吏·仇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 范曄.后漢書·循吏·王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5] 班固.漢書·循吏·文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 范曄.后漢書·循吏·劉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 范曄.后漢書·循吏·許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8] 范曄.后漢書·循吏·衛(wèi)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9] 范曄.后漢書·循吏·孟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