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鐘,楊 平
(西北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中國山水畫藝術旨在追求意境的創(chuàng)造,力求表達山水環(huán)境的內在氣質和韻味。城市化進程加速了城市人口的集聚,致使環(huán)境質量日益下降,回歸自然重返山水環(huán)境是現代城市居民心靈的渴求,濱水景觀正是人們夢寐追求的理想景觀空間?,F今許多濱水景觀設計由于自然特色和人文意識的匱乏,不能完全展示出濱水景觀的觀賞功能、親近功能等。以山水畫美學機理來進行濱水景觀的設計,正是景觀設計師對濱水景觀設計思路的一種積極探索。
談到山水畫就不得不談到美學,美學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fā),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機理是指某系統(tǒng)為實現特定功能的系統(tǒng)內各要素內在工作方式和運行規(guī)則。筆者認為山水畫的美學機理可以理解為研究山水畫美的原因或實現美這一目的的內在運行方式。
山水畫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在物質世界以外創(chuàng)造了一個意象世界,這種意象世界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之上的,注重“情”與“景”的和諧,“物”與“我”的和諧。[2]山水畫的美表現在以下三點:
(1)簡潔美:簡潔不等于畫面的簡單,用極少的要素表達最深刻、最豐富的信息是對山水畫簡潔美的最好概括。保留最本質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最直觀、最簡潔的形象,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2)空靈美:空靈美表現為構圖上的“留白”,這種構圖手法將空白精神化、空間化、意境化,構圖上的“空白”并不是空虛、虛無,它的實質是實處的延伸,它使作品形成獨特的意境和韻味。
(3)意境美:根據中國傳統(tǒng)意境美學理論,意境指藝術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它應該是藝術作品和主觀思想合二為一形成的藝術境界,二者情景相生、虛實相成。[3]
任何美的表現都要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山水畫也不例外。在山水畫中美的表現主要由筆法形式、墨色形式和構圖方法三個部分來完成:
(1)筆法形式:筆法是構成山水畫的基礎和前提,畫家根據不同的題材運用不同的筆法得到不同感覺的線條,并運用這些線條的漸變、重復、排列、組合、交錯、分割、呼應,在畫面上構成以線造型的各種形式。
(2)墨色形式:談到筆法,就不能不談到墨法,筆法都要通過墨來實現,筆與墨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畫面。筆法是畫面的造型,那么墨法就是畫面的色調關系。中國山水畫的墨色體現在景觀設計上就是一種明暗調子的構成。
(3)構圖方法:山水畫中常用散點透視這一獨特的構圖方式來組織畫面。畫家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思想,選取具體的素材,然后將這些素材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加以組織和編排,構成一個協(xié)調完整地畫面。常見構圖手法有:水平線構圖、垂直構圖、十字線構圖、對角線構圖、S形構圖等。[4]
筆法、墨色和構圖基本概括了中國山水畫的所有表現方法,它們可以為我們在進行濱水景觀設計時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和表達方式。在山水畫的形式因素中有哪些可以運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之中?目前看來,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可以拿來應用:
首先,最基本的繪圖要素是線條。德國現代主義大師克利曾經說過:“筆跡最關鍵的是表現而不是工整”??梢娂词乖诮裉焐收贾匾匚坏那闆r下,線條仍然是方案設計的主要表現方式。在景觀設計中,兩個點元素相互呼應時會形成線的感覺,可以用來描繪山的基本脈絡,山石、山坡的地貌等。
其次,山水畫的墨法在濱水景觀設計中接近于色彩表現。墨色的變化是山水畫根據水的含量所形成的暈染的肌理效果,是富有變化和層次的。山水畫墨法在濱水景觀設計里常常表現為通過塑造變化的色彩層次來達到豐富的視覺效果。
再次,山水畫中的常見構圖手法也可以應用到濱水景觀設計中。水平線構圖、垂直構圖、十字線構圖、對角線構圖、S形構圖等構圖手法會使畫面中的主體元素更加突出,主次元素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各元素組織更加合理。
總結起來,濱水景觀設計對中國山水畫美學機理的借鑒主要體現在具體方案設計中要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構思和超凡意境,運用中國山水畫基于墨白的表現手法,對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公共空間、綠化景觀、山水形態(tài)和建筑環(huán)境等要素進行處理,將傳統(tǒng)的中國山水文化與濱水景觀相結合,增加其層次性和多樣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項目概況:項目區(qū)位于陜西省柞水縣最北端的營盤鎮(zhèn)西3 km處的安溝,距離西康高速公路營盤出口不足4 km,是從西康高速公路到達秦嶺南麓之后,最近的山水景色最秀麗的較大河谷,不但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山體,植被,水系,摩崖石刻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現狀分析:項目設計范圍為安溝水系兩側20~100 m,東西長2.5 km,總面積約20.6 ha,位于整個山群體相對平坦的位置,也是核心位置,自然條件優(yōu)越,植被現狀良好。水生植物繁茂,銀芽柳、胡腿子、魚腥草、蘆葦、荷花、茅草等競相生長,一派蘆葦蕩風貌,但景觀構成相對單一,其中有水塘、草灘、濕地,局部有小塊的耕地,綠化覆蓋率約65%,地勢起伏高差最大達8~10 m,但是坡度較為平緩,坡向大部分朝向向陽的方向,地基承載力強,表層種植土厚度大。
設計理念:安溝規(guī)劃區(qū)位于古都西安南側秦嶺南麓的低山地區(qū),設計必須對安溝整個中心流域景觀基調做出全新思考,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山水畫美學機理運用到設計方案中,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山水景觀模式。
方案構思:通過綜合分析項目自身的地域特征和行業(yè)特點,通過設計意向和手法對項目背后所隱藏的深刻的文化內涵予以適度的延續(xù)和保留,運用簡約沉穩(wěn)的景觀基調使整個區(qū)域完整統(tǒng)一,反對運用割裂的手法對規(guī)劃區(qū)域造成缺乏中心景觀的尷尬境地。
在景觀綠化方面,遵循生態(tài)優(yōu)先的設計原則。在規(guī)劃區(qū)域盡可能增加綠化,在保留原始地貌的同時,采取與傳統(tǒng)的平整土地相反的方式,使原有的植物得到保留,與新的設計內容相統(tǒng)一。
在道路規(guī)劃方面,以自由簡單的林中步行道路為主。沿河岸規(guī)劃兩條步行系統(tǒng),一條沿道路,一條沿湖岸,形成多層次的交通組織系統(tǒng)。
在建筑布置方面,保持其錯落的格局安放在自然的等高線上,原始場地的坡度盡可能保留,對個別坡度特意營造梯級狀態(tài)。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要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處理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形式、風格、色彩、尺度、空間組織與度假區(qū)規(guī)劃空間結構的協(xié)調共生關系。
該項目濱水景觀設計范圍全長2.5 km,設計內容分沿河兩側區(qū)域景觀控制性規(guī)劃和濱水區(qū)域景觀設計兩個部分。以“云·山·湖”為主題,綜合分析項目區(qū)的文化因素,結合功能要求和地形特點,將整個濱水景區(qū)分為四個區(qū)段,由東向西依次為:云山水朗、梯地禾田、鏡照金沙、鏡湖鳴鶴、古韻水鄉(xiāng)、竹嘻蘆花、草芳推岸、碧水芙蓉、鱗波映翠九大主題板塊。
A—B段 云山水朗 梯地禾田 全長約600 m,現狀中為沙石河道,在此段的設計中充分結合現狀資源,以溪流、山石、野生植物為主要元素,創(chuàng)造不同季節(jié)不同景色的宜人環(huán)境。
云山水朗:被定位為生態(tài)型高檔別墅區(qū),中心位置設計湖心島作為整個湖濱景觀的核心景區(qū),面積占整個湖水面積的65%之多,湖心島上規(guī)劃有環(huán)形道路,沿道路兩側布置高檔別墅,四面環(huán)水,形成私密的島居生活,東南北三面有入口與度假區(qū)主干道相連。
梯地禾田:以娛樂農業(yè)觀光概念進行開發(fā),壩體之間形成的水面與景觀道路之間形成高差錯落的梯田景觀,在其中種植適宜五谷,田埂為徑,零散種植喬木,能夠讓人體驗到自然純樸的鄉(xiāng)村風格。
B—C段 鏡照金沙 鏡湖鳴鶴 全長約580 m,景觀設計中廣場、噴泉、展覽館等為設計元素,形成自然山湖與現代因素相依的景觀特色。
鏡照金沙:該段河體水面寬闊,淺灘密布及周邊有住宅用地,為此設計一個集休閑娛樂、觀賞功能及體育活動為一體的主題公園,如水上運動區(qū)和沙灘運動區(qū),擬建沙灘排球,沙灘浴場等。
鏡湖鳴鶴:由水園,特色木板路,休息區(qū)組成。水園既是一種景觀,又是合理利用和處理雨水的滯留塘。特色木板路與臺階式噴泉廣場相連,溝通兩岸人行通道。噴泉廣場采用疊水形式對水體進行控制和設計,自然和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
C—D段 古韻水鄉(xiāng) 竹嘻蘆花 全長約為650 m,河岸北側臺地被規(guī)劃為居住小區(qū)。結合現狀,景觀設計中選取清泉、景石、花木等景觀設計元素,強調植物的配置。
古韻水鄉(xiāng):本景區(qū)以四合院為主,充分體現古韻古鄉(xiāng)意境,水體成溪流狀蜿蜒貫穿與四合院周圍,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四合院周圍全部采用石板鋪裝,突出古鄉(xiāng)特點。
竹嘻蘆花:本區(qū)域的景觀特色就是體現了水的創(chuàng)造集成之美,整個水面栽有蘆葦和水竹。寬3 m的河道蜿蜒貫穿于水面,游人搖船體驗生態(tài)之美。 北岸設有兩個大型濱水平臺,平臺可作為小船停泊港灣,游人也可以下水摸魚。
D—F段 草芳推岸 碧水芙蓉 鱗波映翠 全長約為670 m,本區(qū)段景觀帶設計以自然生態(tài)為主,整治為輔,在考慮到保持原生態(tài)景觀廊道的前提下,重新整治河段植物帶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景觀。
草芳推岸:現狀有大片植物和野草,如銀芽柳、胡腿子、魚腥草等,為了體現原生態(tài)而稍加改動,栽植一些具有野趣的植物。住宅被布置在濕地北面,背山面水,將濕地水流因勢引入整個住宅景觀環(huán)境中,利用河道水位的漲落灌溉濕地景觀植物,恢復白楊林的再生。
碧水芙蓉:沿堤岸種植荷花、水蔥等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面的色彩,豐富水面的層次。設置曲折形的平橋,延長游覽者的行程和時間以擴大空間感,形成“步移景異”的效果。同時還設置高低大小不同的汀步,在變化中求得統(tǒng)一。
鱗波映翠:此景區(qū)地勢落差較大,同時平面形似一條鯉魚,所以設計為水梯田。同時借山體之景,將山體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倒影在層層疊波中,鵝卵石擦過亮的河水像綢緞一樣,表現出水的生動之美。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種審美的產物和審美對象,所顯現出的那份超越塵囂的寧靜、從容和折射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學精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安慰心靈的精神需要。
中國山水畫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法則,將山水畫美學機理運用于現代濱水景觀設計創(chuàng)造出意境深遠內涵豐富的濱水景觀,是對現代濱水景觀營造新方法的探索,有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因此深度拓寬山水畫美學機理在濱水景觀表現中的研究,是一項新的景觀領域的課題,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1]麥克哈格·I·L.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2]郝海波.論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意蘊[J].濟南大學學報.1998.48 -50.
[3]楊國光.水墨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25 -30.
[4]陶艷萍.當代中國招貼設計對中國水墨畫的借鑒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17 -24.
[5]岳原.李嘉華.中國山水畫景觀構成模式的啟示[J].華中建筑.2008.158 -160.
[6]楊智勇.金萍.當代城市濱河景觀規(guī)劃探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212 -213.
[7]楊鑫.張琦.小清河(濟南河段)的河道景觀規(guī)劃[J].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2007.2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