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英
加強民營企業(yè)內部審計
徐華英
在市場經濟發(fā)達的今天,民營企業(yè)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如何迎接市場挑戰(zhàn)成為民營企業(yè)的重要戰(zhàn)略。激烈的競爭迫使民營企業(yè)向降低成本費用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優(yōu)化資源配置要效益。于是,民營企業(yè)內部審計的職能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在內部審計過程中,也出現了較多問題,筆者試結合X公司的案例做一分析。
X公司是一家小型民營企業(yè),但在2001年進行股份制改造后,股東人數大增,注冊資本也增加到5000萬元。隨著近年來公司意圖上市,X公司不斷進行內部的產權結構的整合,試圖為內部審計營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但在實踐中,X公司依然還存在著民營企業(yè)內部審計面臨的諸多問題。
(1)監(jiān)督問題。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工作沒有納入審計范圍,或雖納入審計范圍但因客觀原因難以發(fā)現問題,以及部分審計人員不具備跨專業(yè)知識,導致沒有完全發(fā)揮好監(jiān)督職能。
(2)控制問題。目前評價職能主要運用在績效審計中。內部控制的審核僅是作為財務收支審計或績效審計的副產品而簡單審核。
(3)防范問題。以X公司而論,目前僅在工程審計中實行了事前審計,還可以起到一定防范作用,而在防止損失和浪費方面、內部控制的有效執(zhí)行方面,由于實行事后審計,不好很好的及時防范。
內部審計工作涉及公司管理、信息技術等各方面,不僅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具有嫻熟的會計、審計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求具有相當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計算機技術等,涉外公司還要具有一定的外語技能。因此內部審計的發(fā)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而在X公司中,內審人員總體比較年輕,從事審計工作的時間較短,缺乏管理方面的工作經歷,缺乏較強的職業(yè)審慎性和敏銳的眼光,難以發(fā)現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日常的工作中表現出溝通的不足、報告的表述過于死板生硬。X公司作為民營企業(yè),在公司內人治大于法治,造成內部審計人員獨立性受到極大的損害。
(1)缺乏公司治理方面的審計。加強對董事會、管理層的審計,對決策程序、決策依據、執(zhí)行過程及內部控制過程實行監(jiān)督,可以使公司的治理更加規(guī)范。但X公司并未有這一層面的審計。
(2)尚未開展同級審計。加強同級審,將使審計部門對公司管理狀況獲得更加全面的了解,避免內部管理各方面的不合理現象,但X公司尚未開展對公司總部各部門的審計,使得最重要的審計范圍被忽視。
(3)績效審計過于簡單。公司開展了對各子公司、分公司的半年度、年度績效審計,但主要目的為檢查二級單位對既定績效目標的完成程度,沒有為改善管理、增加企業(yè)價值提供實質性、專業(yè)性的服務。
(4)工程審計方面。主要問題在于:第一、缺乏專業(yè)的工程造價人員;第二、審計部雖然參與了工程招標過程,但在增加項的定價方面存在擅自與施工方協調,導致后期結算時與施工方存在一定的爭議;第三、增加或漸少項權限混亂,沒有相關的制度支持。
(5)離任審計方面流于形式。由于管理層調動頻繁,導致離任審計的量非常大,而且離任時間也不確定,因此不能保障及時完成此類審計。
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不足。在一些例外費用的審計中,要求管理人員提供需要對外支付相關費用的證明文件,而審計人員經常根據職業(yè)思維來判定其提供的證明文件是否能夠充分證明該費用的存在,因而導致理解上的差異。在二級審計中,盡職調查開展得比較少,審計結論并沒有完全反映真實的工作結果。由于被審計單位對審計人員的配合并不積極,導致審計工作處于被動。
(1)權威不足。審計機構沒有處理、處罰權,只有建議權,因權力的缺位也導致難以落實審計決定。
(2)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或整改意見不重視。由于被審計單位與審計部的角色不同,由于彼此理解的差異,也容易導致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意見的不重視。
(3)后續(xù)審計不及時、不到位。很多審計中發(fā)現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問題,尤其需要后續(xù)審計的跟進,否則就會影響審計效果。
(4)審計結果未公開,處理、處罰措施不到位,審計問責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
為解決審計人員僅在應付日常審計工作的矛盾,增加審計效果,建議增加審計人員,在此基礎上,可分片區(qū)審計以提高審計效率,同時也便于責任的明確。從知識結構上看,不能把內部審計人員再定義為財務人員,應在人才聘用及使用中,更多的要求具有財務專業(yè)知識背景同時具有較強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對于內審的管理人員,必須要強調行業(yè)從業(yè)經歷。
(1)探索性地開展公司治理審計,在積極開展下屬公司管理層職責履行狀況審計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對總部各職能部門職責狀況的審計。
(2)積極開展對財務部、工程部等同級部門的審計,使內部管理更加規(guī)范、更加透明,使公司決策層更能夠得到準確的信息。
(3)通過實現財務核算的標準化來減輕審計的工作量,同時也便于績效審計在一定程度上的標準化。
(4)在采購審計方面可對制度和流程的遵循性進行審計,同時建立完整的價格信息系統,按照“獨立監(jiān)督、事前審計、價比三家、綜合比價、便捷高效”的審計原則實施審計,并在參與招標、選擇合格供貨商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5)積極開展對總部部門副經理以上人員的離任審計工作。同樣更多的強調對其在任期間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審計。公司可以采取賦予下屬公司財務人員實施交叉審計的職責,以便于下屬公司人員實施具體審計。
審計行為應當得到被審計單位的理解和配合,在盡職調查和內部控制檢查中,必須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以取得有關的數據和信息資料,整改建議必須通過被審計單位的執(zhí)行得以完成等等。溝通的方式包括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座談、與被審計單位財務人員等關鍵人員座談、詢問有關的事項等。
(1)審計調查取證過程應取得制度保證,對于惡意不提供或提供不全的行為,按照規(guī)定的措施予以處理、處罰。
(2)對內審部門提出的《審計整改建議》,被審計單位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執(zhí)行,審計部門根據實際需要酌情開展后續(xù)審計,對整改行為的及時性、效果性進行審計、評價,對于消極整改的,按照規(guī)定予以處罰。
(3)對不涉及機密的一些審計結果,實行審計結果公示,促使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人員擔心被曝光而按照公司的規(guī)定行事。
(4)嚴格實施審計問責。將權力和責任對等起來。
(作者單位:金富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