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兒科, 廣東 深圳 518116)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多為 Cox16型和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手足皰疹以及口腔炎癥[1]。大多數(shù)患者在感染病毒后,首先出現(xiàn)發(fā)熱,然后手掌及腳掌出現(xiàn)皰疹,口腔黏膜出現(xiàn)皰疹、潰瘍,有明顯疼痛感。部分患者在發(fā)病時可伴隨食欲不振、咳嗽、惡心嘔吐等癥狀。手足口病嚴重者(尤其是小于 3歲者)可并發(fā)腦炎、腦脊髓膜炎、心肌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其中以腦干腦炎尤為兇險,如不能有效的救治,將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對230例小兒手足口病并發(fā)病毒性腦炎的救治案例進行了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8至 2010年間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共 1850例,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共23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 115例,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實驗組 115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重組人干擾素 α-1b肌肉注射。230例患兒中男136例,女 94例,年齡 3個月至 6歲,平均年齡約 2.7歲,病程最短 4d,最長 25d,平均 12.6d。入選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臨床均有發(fā)熱現(xiàn)象,體溫小于 38.5℃者 25例,38.5℃ -39℃者 149例,大于 39℃者 56例。230例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皰疹(100%)、嗜睡 (93.6%)、易驚 (92.5%)、肢體抖動(92.3%)以及嘔吐(85%)等現(xiàn)象,部分有驚厥(15%)甚至昏迷(2.1%)。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者 167例,血糖增高者 181例,腦脊液細胞數(shù)增高者 174例,顱內壓增高者 132例。檢出腸道病毒 71型(EV71)103例,柯薩奇 A組 16型(CoxA 16)30例,普通腸道病毒(PEV)51例。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在入院后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案為:確診后,根據(jù)患兒實際情況,應用 20%甘露醇脫水治療,每次 0.5-1.0g/kg,每 4-8h一次,根據(jù)病情調整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激素甲基強的松龍 1-2mg/kg.d,病情進展快加大劑量至 5-10mg/kg.d;應用靜脈丙種球蛋白 1g/(kg?d),共 2d;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抗病毒治療,靜滴 10-15mg/(kg?d),療程 5d;出現(xiàn)神經源性肺水腫時及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根據(jù)病情給予降溫、鎮(zhèn)靜、止驚以及營養(yǎng)腦細胞、補液等治療。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重組人干擾素 α-1b,行肌肉注射。對 4個月至 2歲患兒用量為 6μg/(次?d),4-6歲患兒用量為 106μg/(次? d),共 3d。同時注意保持患兒皮膚清潔,避免感染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病中的患兒由于口腔皰疹、發(fā)熱等原因不愿進食,要選擇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冰冷的刺激性食物。恢復期加用中藥治療。
對 230例患兒的治療結果進行總結后,詳細結果見表 1。
表 1 患兒臨床治療情況對比 (n)
從表 1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 115例患兒在進行相應的治療后,僅有 5例患兒治療效果較差,治愈率達 95.7%,對照組中有 22例治療效果較差,治愈率為80.9%,SPSS18.0軟件檢驗結果為 X2=12.13,P<0.01,對比差異顯著。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于 4歲以下的兒童。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fā)病,夏季為高峰期,主要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患者或隱形感染者唾液飛沫傳播;糞便或皰疹液中的病毒經手或物品等經口感染[2]。感染手足口病患者多以發(fā)熱起病,并在口腔以及手足上出現(xiàn)皰疹。口腔皰疹的直徑在3mm左右,會在一定時間內形成潰瘍。手足皮疹初期為斑丘疹,病情發(fā)展后會轉化為皰壁較厚、質地較硬的皰疹?;颊咭话惆橛锌谕?、流涎、厭食等癥狀。病情較輕的患者 5-8d內痊愈。
據(jù)報道,由 EV71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比較兇險,其引起神經系統(tǒng)相關的并發(fā)癥較高,容易危及患者生命[3]。我院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檢測到的腸道病毒也以 EV71病毒為主。目前的醫(yī)療水平對病毒沒有特效藥物。在對重癥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療中,我們考慮到 EV 71屬 RNA病毒類微小 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而利巴韋林屬廣譜抗病毒藥,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得到良好的應用[4]。丙種球蛋白可對病毒抗體進行中和,對炎性過激反應形成阻止,并具備一定的免疫封閉作用,可對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有一定療效。
重組人 α-1b干擾素是由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所產生的多功能和高活性的誘生蛋白,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以及廣譜抗病毒的作用。重組人 α-1b干擾素可與敏感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AVP),對病毒的組裝與釋放造成影響,使病毒無法正常繁殖。干擾素可對細胞的病毒感染進行中斷,實現(xiàn)對病毒擴散的限制。由于 AVP只對病毒形成作用,對宿主細胞的蛋白合成不構成影響,所以對人體副作用較小。另外,干擾素還可增強殺傷 T細胞的細胞毒作用,使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得到加強。本組研究中,將重組人 α-1b干擾素應用到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驗組患兒的治愈率明顯高于未應用干擾素的對照組,兩組之間對比差異顯著。
目前的醫(yī)療水平對病毒尚無針對性的特效藥物,對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要進行綜合治療,在抗病毒的前提下,針對患兒不同癥狀進行相應的治療,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維持生命體征。總結治療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對發(fā)現(xiàn)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首先要利用甘露醇等藥物降低患者顱內壓,保證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顱內壓水平,減輕腦水腫和高顱壓等癥狀對機體造成危害;防止血中免疫活性細胞和有害因子等對患者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害;減輕脫髓鞘病變組織的水腫和炎癥,對神經傳導阻滯進行逆轉,從而減輕脫髓鞘病變程度,改善神經系統(tǒng)功能;降低脂質過氧化物的含量,控制細胞膜和微血管的損傷程度達到最小。在治療過程中對患兒進行嚴密的監(jiān)視是盡早發(fā)現(xiàn)患兒病情惡化的有效手段。部分小于 3歲,尤其是1-2歲患兒病情進展迅速。由于手足口病并發(fā)病毒性腦炎的癥狀與流腦、乙腦等病毒性腦炎的持續(xù)高熱、反復驚厥等臨床癥狀不同,有時僅僅表現(xiàn)為易驚、四肢反射性抖動、精神差、肌無力[5]。在患兒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要給予足夠重視,確保在并發(fā)癥早期進行治療,避免由于病情延誤而危及患兒生命。
[1] 李曉玲,應少華,袁麗君,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 58例臨床分析及診治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53-54.
[2] 謝爽,孟連柱,張梅,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 48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09,06(30):140-143.
[3] 李社會.手足口病并發(fā)病毒性腦炎 65例臨床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0,35(3):254-255.
[4] 胡輝華.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 40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9):3241-3242.
[5] 王寶琴,周自明,李桂武,等.手足口病 98例分析[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 ,2005,27(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