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霏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員旅八隊,重慶 400038
盆腔脂肪增多癥(pelvis lipomatosis,PL)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良性罕見疾病,是一種大量脂肪組織異常增生、堆積,壓迫周圍組織臟器,從而產生泌尿道及下消化道癥狀的良性病變,病變晚期可能會由于大量脂肪組織的增生堆積和長時間壓迫,導致全身器官水平的損害,其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可見大量脂肪組織堆積,前列腺、膀胱及直腸周圍脂肪組織異常增生,無境界及包膜,罕見伴有腹膜后脂肪增多。鏡下可見脂肪內纖維血管豐富,部分纖維血管組織高度充血、出血。 該病在1959年首次由Engels 描述,1968年由Fogg 和Smyth 正式命名。目前,病因機制尚不清楚,但許多科學家提出可能與慢性炎癥、先天性靜脈血管異常、淋巴管阻塞、肥胖、遺傳等[1]有關,另外,Battista 等[2]科學家研究表明,截斷HMGI-C 基因的表達與盆腔脂肪增多癥的發(fā)生也有密切聯系。
盆腔脂肪增多癥早期無特異性表現,隨著病情發(fā)展,可見泌尿系統癥狀(尿頻、排尿困難、夜尿增多、血尿等)和消化系統癥狀(腹痛、腹瀉、便秘、血便等),偶見恥骨上、腰背部、會陰部疼痛等,觸診可有雙腎增大、前列腺位置抬高,不易觸及等特征性體征。
2.1.1 X 線 膀胱造影顯示膀胱頸部細長,底部上移,形狀改變,為本病特征之一。患者行排泄性尿路造影[3]側位片可見膀胱頸部及后尿道變形,靜脈腎盂照影(IVP)檢查,可見骨盆內有大量脂肪組織影,注射造影劑后可見雙側輸尿管在膀胱入口處受壓變窄,受壓段以上輸尿管擴張積水。同時,由于脂肪組織壓迫,鋇劑灌腸可見直腸、乙狀結腸受壓變細。Moss 等[4]總結出X 線三聯征,即膀胱變形伸長、直腸乙狀結腸受壓伸直和輸尿管向正中移位。
2.1.2 CT CT 檢查可見膀胱直腸周圍有大面積低密度脂肪影,包圍整個膀胱,這是盆腔脂肪增多癥的典型改變。另外,CT 可顯示相關臟器受脂肪壓迫狀況[5],尤其以膀胱、前列腺、精囊等臟器的形態(tài)位置改變最為明顯。CT 三維重建圖像可見雙側輸尿管幾乎全程受壓變形,甚至節(jié)段擴張,嚴重者可導致雙腎盂擴張積水。故CT 應作為診斷該病的首選檢查。
2.1.3 MRI MPI 是診斷該病最特異、最準確的方法。周良平等[6]通過實驗證明,矢狀面T1WI 膀胱形態(tài)指數(膀胱上下徑/前后徑)和膀胱精囊角(雙側精囊腺和膀胱構成的角度)的測量對本病的定量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在MRI 上盆腔脂肪增多癥表現為T1WI 高信號,T2WI 中等稍高信號,膀胱不同程度受壓變形,上端及后緣位置相對改變,突出骨盆邊境,直腸、乙狀結腸受壓變形。
2.1.4 聲像圖 盆腔脂肪增多癥特有的聲像圖表現是診斷該病的重要指征,聲像圖可顯示膀胱周圍大量脂肪組織回聲,脂肪組織對膀胱的壓迫可導致膀胱高懸、變形,膀胱下段至膀胱頸呈上寬下窄的“漏斗”形改變。由于盆腔大量的脂肪組織擠壓,盆腔段輸尿管抬高,形態(tài)受壓迂曲變細,繼而出現輸尿管梗阻,導致上端輸尿管擴張,甚至產生腎積水[7]。
盆腔脂肪增多癥應與脂肪瘤、下尿路感染造成的膀胱周圍非特異炎癥、盆腔膿腫、骨盆骨折血腫、脂肪肉瘤等疾病鑒別。其中,最重要的是與脂肪肉瘤鑒別,CT 具有鑒別診斷價值,脂肪肉瘤有線性、條紋性信號衰減區(qū)域,較盆腔脂肪增多癥更寬、更廣;脂肪肉瘤邊界不清楚且邊界不清楚區(qū)域的CT值較脂肪組織高;另外,脂肪肉瘤有浸潤臨近臟器的征象,而非單純壓迫[8],并且存在局部鈣化灶和遠處轉移等特征。
保守治療包括長期口服抗生素、飲食控制、激素治療和放射治療等[9-10]。雖然國內外都有保守療獲得一定療效的報道,但由于個案報道及隨訪時間短,療效并不確切。臨床上認為如果沒有明確的臟器功能改變,才考慮保守治療。
奧利司他是一種新的非中樞神經系統作用的減肥藥,是半合成的脂抑素衍生物,具有強效和選擇性抑制胃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能競爭性抑制約30%攝入脂肪的吸收,抑制三酰甘油水解,降低甘油一酯和游離脂肪酸的攝入,從而控制體重。賀大林等[11]通過臨床研究證實,口服減肥藥奧利司他對治療盆腔脂肪增多癥有良好效果。
外科干預治療主要是針對尿路梗阻,也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盆腔多余脂肪。Klein 等[10]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急緩程度等進行了分組治療,急性期患者一般考慮外科干預,慢性期患者進行定期體檢;Halachmi 等[12]報道了1例松解并切斷輸尿管與膀胱頂吻合開放手術,以上方法均取得了較好療效。
徐濤等[13]研究表明盆腔脂肪增多癥患者可并發(fā)高血壓、膀胱黏膜囊腫、腺性膀胱炎、非特異直腸炎、前列腺癌、乙狀結腸黏液癌、膀胱癌、腎積水、輸尿管擴張、血栓栓塞、雙側精索靜脈曲張等多種疾病。
綜上所述,盆腔脂肪增多癥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病變,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表現進行診斷,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藥物及保守治療雖可改善癥狀,但不易根治;手術治療存在較多爭議,增多的脂肪組織在充足的血供下異常增生,容易與周圍組織粘連,難以找到空隙將脂肪組織剔除干凈,手術難度大,手術適應證的掌控和手術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而且術后是否復發(fā)及對腎臟功能的改善,都有待長期的隨訪觀察。但如果脂肪組織長期堆積壓迫,可能會導致周圍器官組織病變,因此筆者提倡定期體檢,通過影像學檢查盡早做出診斷,根據病情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和治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1]Zanman W,Singh V,Kumar B,et al.Pelvic lipomatosis in a child[J].Urol Int,2002,69(3):238-240.
[2]Battista S,Fidanza V,Fedel M,et al.The expression of atlalncated HMGI-C gene induces gigntism associated with lipomatosis[J].Cancer Res,1999,59:4793-4797.
[3]李善軍,畢東濱,王法成,等.盆腔脂肪增多癥的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3,13(7):494-496.
[4]Moss AA,Clark RE,Goldberg HE,et al.Pelvic lipomatosis aroentgenographic diagnosis[J].AJR,1972,115:441-445.
[5]Gerson ES,Gerzof SG,Robbins AH.CT confirmation of pelvic lipomatosis two cases[J].AJR,1977,129:338-340.
[6]周良平,蔣學祥,王霄英,等.盆腔脂肪增多癥的MRI 診斷[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3,19(4):450-453.
[7]史紀文,李殿秋,張桂芬.盆腔脂肪增多癥的超聲診斷[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8):1054-1055.
[8]Andac N,Baltacioglu F,Cimsit NC,et al.Fat necrosis mimicking liposarcoms in a patient with pelvic lipomatosis,CT findings[J].Clin Imaging,2003,27(2):109-111.
[9]Heyns CF.Pelvic lipomatosis:a review of it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J Urol,1991,146:267-273.
[10]Klein FA,Smith MJ,Kasenetz J.Pelvic lipomatosis:35-years experiences[J].Cancer Res,1999,59:4793-4797.
[11]賀大林,趙軍,劉潤明,等.藥物治療盆腔脂肪增多癥3例報告[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7,12(2):87-90.
[12]Halachmi S,Moskovitz B,Calderon,et al.The use of an ultrasonic assisted lipectomy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pelvic lipomatosis[J].Urology,1996,48:128-130.
[13]徐濤,趙衛(wèi)紅,王曉峰,等.盆腔脂肪增多癥兩例兄弟患者報道及文獻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2007,39(4):35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