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首都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48 )
縱觀比較教育研究的演變,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遷,它是一個循環(huán)往回、螺旋式發(fā)展的過程。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比較教育從朱利安(M.A.Jullien)時代單純地借鑒外國教育經(jīng)驗,重視事實與觀察轉(zhuǎn)向薩德勒(M.E.Sadler)、康德爾(I.L.Kandel)、漢斯(N.Hans)所倡導的比較教育的歷史文化研究,重視對教育問題的解釋與分析;六十年代后比較教育研究全面接受結(jié)構(gòu)功能主義,定量分析方法受到青睞,基本放棄了對歷史、文化或社會因素的探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化和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文化研究在新的背景與內(nèi)涵上正逐漸勃興。比較教育的研究范式經(jīng)歷曲折的探索之后,再次回歸以文化研究為特征的定性研究。[1]當前,比較教育進入了跨文化研究時代。為了應對提高我國教育質(zhì)量的緊迫要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國的比較教育學科建設問題:在借鑒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不能忽視與自己民族文化對話??档聽柋蛔u為美國“比較教育之父”,以他為代表所倡導的西方比較教育文化研究一方面為新時代的文化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他所主張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影響了世界比較教育跨文化研究,也與當今世界異彩紛呈的各民族文化極不協(xié)調(diào)。他對文化的理解過于狹隘,把文化只理解為“民族特性”,這就阻礙了比較教育文化比較范圍的擴展。他只強調(diào)民族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忽視了教育對文化的反作用。顧明遠教授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才提出了自己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比較二者的文化研究范式對于我們開拓中國自己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具有啟迪意義。
艾薩克·康德爾(Isaac L. Kandel)是20世紀上半葉比較教育界的一位領軍人物,他在薩德勒因素分析法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比較教育歷史文化研究范式。薩德勒指出,“在研究國外教育制度時,我們不應忘記,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內(nèi)的事情更重要,他們制約并說明校內(nèi)的事情”。[2]康德爾繼承了薩德勒思想,在康德爾看來,比較教育是教育史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延伸。因此,比較教育研究應該用歷史的觀點研究教育所反映出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因素。為了真正理解一國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就應該深入了解該國的歷史和文化,研究支配該國教育的思想觀念。
顧明遠教授是我國明確主張比較教育應該進行文化研究的學者之一,[3]文化觀是他比較教育方法論的主要內(nèi)容, 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在比較研究各國教育制度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相同的國家,其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卻有所不同;相反,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卻有許多相同點。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這是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文化背景不同,即便政治制度相同的國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也會有所不同;相反,屬于同一個文化圈的國家,雖然政治制度不同,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卻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因此,研究一個國家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它的文化背景,是難于理解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本質(zhì)的。”[4]在這里,顧教授實際上在說明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特別是與文化密切相關。文化在解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差異性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敖逃灿谖幕笔穷櫧淌诒容^教育研究的文化主義范式的立足點??梢哉f,顧教授所倡導的比較教育的文化研究范式開創(chuàng)了我比較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文化觀是對文化的總體認識和看法。文化觀是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的基礎,文化觀不同必然導致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的差異,因此比較二者的文化觀非常有必要??档聽栔赋觯粋€民族的文化形式包括所有使社會生活成為現(xiàn)實的觀念、理性和制度。具體地講,它包括語言、藝術、技能、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以及保存和發(fā)展理智和精神的制度。[5]康德爾所說的文化包括:民族思想觀念,體現(xiàn)和保護民族精神觀念的各種制度,保存和傳遞民族思想和觀念的組織機構(gòu)以及民族精神和觀念的外化的藝術、風俗習慣等。
在康德爾看來,民族主義表示了“文化形式”一詞所包涵的一切內(nèi)涵,民族主義是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民族主義是決定教育制度性質(zhì)的最強大力量之一??档聽柕奈幕^與民族主義密不可分,那么,康德爾的文化觀是不是“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化觀呢?筆者認為,其應該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文化民族主義”。他本來是非常贊成民族主義的,例如他在1933年出版的《比較教育》一書中,明確地認為民主主義是民族強大的最大動力。但是,由于過分追求民族主義導致的二戰(zhàn),使他認識到民族主義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對民族主義過分追求容易導致人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過分崇拜并引向狹隘的愛國主義并進而反對其他民族,這與當前世界各民族交往日益加深是格格不入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與吸收中得到發(fā)展。而且,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國際理解與合作。與其說康德爾是一個文化民族主義者,還不如說他是一個“文化相對主義者”?!拔幕鄬χ髁x者”注重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并和諧共處,不把本民族的文化凌駕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各民族文化在互動中得到發(fā)展。但是,康德爾絕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化相對主義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文化價值觀中得到確證。在他的文化價值觀中,文化被分成以美英法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民主文化和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集權(quán)文化。他認為,集權(quán)社會的文化形式受政治的影響極大,并隨著政治目的的調(diào)整而變化,當權(quán)者能隨心所欲地改變文化形式,而環(huán)境的影響微乎其微;相反,自由社會的文化形式基本不受政治的影響,而是隨著環(huán)境條件所激發(fā)的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它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事實上,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不能脫離當?shù)氐恼?、?jīng)濟和自認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 康德爾是站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立場上評價各種文化形式。由此可知,他的文化相對主義是狹隘的相對主義,更確切地說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翻版??档聽柂M隘的民族主義文化觀決定了他的研究對象只能局限于少數(shù)西方國家的教育現(xiàn)象。
顧教授指出,康德爾的文化內(nèi)涵過于狹窄,把文化只理解為“民族特性”,實際上文化的概念更廣泛。他強調(diào)文化應包括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與創(chuàng)造成果的總和,文化還具有復雜的結(jié)構(gòu)層次,不僅包括思想、制度、物質(zhì)成果方面還應包括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除此之外,他還認為文化具有三個特性:民族性、穩(wěn)定性和變異性。那么顧教授是一個文化民族主義者嗎?我認為不是。他雖然主張民族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和民族性,但他的主張不帶有任何價值取舍的傾向,只是對文化客觀性的一種客觀呈現(xiàn)。他特別強調(diào),“每種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都有優(yōu)秀的內(nèi)容,也不免有落后的內(nèi)容。在文化發(fā)展和變革中就要繼承和發(fā)揚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的東西,擯棄落后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東西。對待外來文化,也是這種態(tài)度,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優(yōu)秀的東西,排斥落后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文化觀?!盵6]由此觀之,顧教授既不是一個固守本土文化的文化民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西方中心主義”論者,而是一個文化相對主義者。他認為世界上每種民族的歷史文化都為世界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總而觀之,在文化外延上,他們都主張文化應該包括民族精神、思想觀念、各種制度以及人的行為習慣。他們的文化觀都不是文化民族主義的文化觀,而是相對主義的文化觀。不過,康德爾相對主義文化觀是西方視域下的相對主義文化觀,這是他的文化觀局限性所在。除此之外,他認為客觀的、具體的物質(zhì)形式的存在并不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是扮演著保存和傳遞文化的角色。而顧教授卻把物質(zhì)形態(tài)的存在作為其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一部分。總之,顧教授對文化的認識比康德爾更深刻、更全面;在文化比較的主體上比康德爾也更加廣泛。文化觀是他們進行比較教育文化研究的立足點,文化觀的差異也必然反映到他們的教育研究領域。
文化與教育研究關系是比較教育文化研究的邏輯起點??档聽柣谖幕δ芊治鲋赋?教育制度不是憑空造出來的,教育制度在具體文化環(huán)境中被型塑,文化決定了教育制度的性質(zhì)。因此,“如果不走到教育制度的背后去發(fā)現(xiàn)促進這種教育制度形成的因素,那么,就不可能了解任何教育制度以及各種教育制度之間的差異”。[7]脫離一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研究各國的教育注定是毫無意義的??档聽柌毁澇蓛H僅簡單地把各國的教育制度放在一起進行表面的,而不涉及形成特定教育制度背后的歷史文化因素的比較教育研究。他指出,雖然各國都面臨一些共同的教育問題,但是如果按照各自的文化背景來理解時,這些問題就顯現(xiàn)出了差別。因為每種解釋都含有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因素,只有充分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才能理解該國教育制度所蘊含的特殊意義。他給我們的啟示是,比較教育研究者應該從該國的歷史文化視角透視該國的教育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產(chǎn)生某種教育制度的深層原因。由于康德爾對歷史文化法的極力倡導,因此他的比較教育方法被稱為“歷史—文化法”。
顧教授同樣認為文化影響教育和教育制度。他強調(diào)指出,“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教育離不開文化傳統(tǒng),教育除了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無不留下文化傳統(tǒng)的痕跡?!薄氨容^教育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教育,就要研究影響教育制度的各種因素,特別是文化因素?!盵8]康德爾有關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的論述主要關注文化對教育制度的影響,至于教育對文化是否有反作用卻沒有提及。那么,教育與文化是否具有互動關系呢?顧教授認為教育一方面受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反過來影響著文化,教育是傳承和再創(chuàng)造文化的最主要手段。
可見,二者都認為文化研究對于比較教育研究非常重要。他們都主張比較教育研究必須研究民族文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理解教育制度的真正意義。不過,康德爾除了強調(diào)精神文化對教育有重要意義方面,還特別重視經(jīng)濟和政治條件的影響。顧教授則重點強調(diào)價值觀念等精神文化對比較教育研究的重要影響。顧教授除了認識到文化研究對于比較教育的意義之外,還重點講到了教育對于文化的反作用。他認為,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傳統(tǒng)影響,另一方面它又是傳承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手段。可見,教育與文化是一種復雜的互動關系,這體現(xiàn)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階級立場及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二者在文化觀、文化與教育的關系以及文化研究遭遇的難題與解決的辦法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諸多不同??档聽柕奈幕^強調(diào)民族精神、觀念等無形因素,并且認為民族主義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民族主義是他文化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康德爾并不是一個文化民族主義者,而是一個文化相對主義者,由于歷史的局限,他的文化觀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進行比較教育歷史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不同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等因素進行縱向和橫向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決定教育制度的無形力量,獲得教育問題的有效解決原則,以利于建立一種符合“民主”國家利益的教育制度。他建立了系統(tǒng)的比較教育方法論,比較完整地闡述了比較教育的歷史文化研究范式,成為西方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的奠基者。
顧教授是在批判地繼承康德爾等人比較教育理論基礎之上,根據(jù)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實際,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顧教授的文化觀是一種“大文化”觀。他是一個文化相對主義者,他的這種文化觀的形成明顯受到辯證唯物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等多維因素的影響。在他看來,民族文化與教育是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因此,進行比較教育研究必須進行文化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打破比較教育研究的西方中心主義,使之本土化,并豐富和發(fā)展比較教育理論,創(chuàng)立新的方法論體系,使比較教育走出身份危機的困境。
通過比較二者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我們發(fā)現(xiàn),任何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都是鑲嵌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畫卷上的??档聽栔蕴岢鑫幕褡逯髁x的分析范式,他那個時代的比較教育研究過于強調(diào)教育科學化、客觀化和個人中心主義的重要性。他認為這不足以解釋教育制度的安排,必須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理解教育和教育制度。我們今天建設我國比較教育必須考慮今天所處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當前,我們已經(jīng)處于全球化時代,這預示著紛繁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與碰撞更加激烈。在這種變遷中,一種文化凌駕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時代正在被多元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所代替。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展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需要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在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建立符合自己民族的比較教育理論。顧教授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他告訴我們:在借鑒外國比較教育優(yōu)秀經(jīng)驗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在民族文化基礎上著力本土化理論建設;要建立文化內(nèi)涵更為豐富、研究主體更加多元,文化與教育互動的比較教育文化研究范式。
[1] 方展畫.國外比較教育學科建設及其研究方法論的演變[J].比較教育研究,1998,(4).
[2] 王承緒.比較教育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朱旭東.比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義范式——顧明遠教授比較教育研究思想評析[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3).
[4] 顧明遠.民族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現(xiàn)代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 何俊青.康德爾比較教育學方法論的評價[J].比較教育通訊(臺灣),1996,(3).
[6] 顧明遠.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4).
[7] 艾薩克·康得爾.教育的新時代——比較研究[M]. 王承緒(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顧明遠.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