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娟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yè)局經管站
關于穩(wěn)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思考
王崇娟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yè)局經管站
取消農業(yè)稅是黨中央惠民政策的一項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其生產經營積極性,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和效應,化解了人地分離所帶來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對進一步穩(wěn)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持久的保障,同時也對理順農村土地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突出問題;思考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在農村就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戶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取消農業(yè)稅是黨中央惠民政策的一項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其生產經營積極性,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和效應,化解了人地分離所帶來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對進一步穩(wěn)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持久的保障,同時也對理順農村土地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農民對土地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長期以來,由于農民經營土地負擔過重,農業(yè)生產成本高,農業(yè)效益低下,農民在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寥寥無幾,甚至出現負效益。因此有些農民不愿意為土地注入更多的科技、資金,造成勞動效率低下和土地利用率不高,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但是近年來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出臺后,廣大農民對土地經營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有些外出打工的農民返鄉(xiāng)要地,有些原來不愿意經營土地的也要地,有些長期被撂荒的土地也被重新“撿”了回來。農民也加大了對土地的投入,重視選用優(yōu)良品種和科學種田。
(二)減輕了種地農民的負擔。稅改前農民種地,除生產費用開支外,還承擔著大量的稅費負擔。實行免征農業(yè)稅政策后,農民經營土地已零稅賦。
(三)分配機制發(fā)生了變化。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收益分配的辦法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減免農業(yè)稅后,農村收益分配機制發(fā)生了變化。先是稅費改革,將給國家、集體上繳的稅費全部納入稅收管理,農民種地只需依法納稅;農業(yè)稅全部取消后,農民經營土地全部的收入都是自己的。分配機制的變化使農民對土地經營更有信心,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一)人地利益矛盾突出。一是在一輪農村土地承包中普遍采用的是“人人有份”的承包方式,二輪土地延包時“小調整”工作做得不到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相繼出臺,規(guī)定了農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 的政策,在承包期內不得隨意調整農民承包土地,造成當時農村多女戶現在耕地富余,管理困難,而當時多子戶后來娶妻生子后,土地緊缺。目前,為追求農村土地利益公平,土地較少戶要求從新調整承包地,主張實行“增人增地,減人減地”,而耕地較多戶,即便耕種和管理不過來,寧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甚至棄耕拋荒,也不愿將自己難以耕種和管理的承包地交回讓集體另行發(fā)包。兩種不同利益觀點的分歧,嚴重制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穩(wěn)定和完善。二是取消農業(yè)稅后,許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輪“要地熱”,面對大量要地的農戶,集體基本上沒有耕地可給。由此引發(f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造成的土地糾紛和上訪案件不斷增加。
(二)土地承包零碎細化。各地在進行農村土地承包時,為了使承包利益均等化,把耕地按優(yōu)、中、劣三等搭配按人口平均分包到戶,導致耕地較多戶承包到的耕地過于零碎分散。承包地的不集中性,增加了農業(yè)的投入量和管理成本,制約著農業(yè)先進技術的推廣和農業(yè)機械化應用,已成為制約當前農業(yè)規(guī)?;洜I的一個主要瓶頸。
(三)農村耕地向減少趨勢蔓延。由于農村土地耕種效益比較低,土地違法成本不高,導致農村土地被隨意征占用,加之農民對耕地保護意識淡薄,擅自改變耕地的用途,隨意在承包地上建房、取土,導致農村耕地流失嚴重。
(四)農業(yè)投入不足。近年來,隨著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留在農村的主要為老人、婦女、兒童,有些家庭由于缺乏人力,干脆拋荒,致使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不足;雖然國家對農民種糧給予了補貼,但一些地方因財力有限,對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較少,對一些農業(yè)領域的重大項目投入力度不夠,尤其是對水利等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嚴重不足,使原有的一些壩塘、管道、灌溉溝渠等設施老化,毀損嚴重;一些水毀農田、河道得不到及時修復,降低了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土地流轉行為不規(guī)范。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民的土地流轉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農戶間的土地流轉幾乎是自發(fā)流轉,私下交易,都沒經過發(fā)包方同意。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往往沒有簽訂書面協(xié)議,只是通過口頭約定,同時也未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致使流轉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一)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權。認真落實土地承包期的延長政策,抓緊解決土地承包中的遺留問題,確保承包土地面積、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證書到戶,穩(wěn)定農戶的承包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加強農村土地的管理,監(jiān)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不能強迫農民流轉土地,更不能隨意出讓、買賣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還要承擔土地承包生產經營的服務和協(xié)調工作,幫助農戶發(fā)展生產。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在長期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鼓勵土地合理流轉,適度擴大經營規(guī)模。
(二)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1、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掇r村土地承包法》賦予了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以法律的形式對土地的承包期限、承包方的義務、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的解決以及法律責任等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認真貫徹和深刻領會《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實質,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了解和熟悉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換發(fā)、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掇r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農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憑證,要根據目前農村土地的變化情況,及時換發(fā)、變更,對農民經營的土地、承包的費用進行核實,使證書與實際內容相符,這也是保障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有效方法。
3、完善農村土地糾紛的調處機制,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糾紛是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純在的主要問題,在糾紛的處理中,要以法律和政策為依據,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核心,對農民反映的問題要及時調處,化解矛盾,消除對立情緒,充分發(fā)揮協(xié)商、調解、仲裁等多種方式,加大糾紛調處力度。
(三)建立健全農民的保障機制
1、加強耕地保護。耕地是農民最大的保障,加強耕地保護,控制征地規(guī)模,減少非農業(yè)性生產占地。
2、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安置應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改變單一的、一次性的貨幣補償辦法,探索建立留地安置、入股安置、土地換社保安置等辦法,也可以建立統(tǒng)一的失地農民安置基金,實行??顚S?。
3、建立失地農民的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應盡快把失地農民納入城鎮(zhèn)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失地農民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制度,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