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毅,劉保有,邢四仙
(云南省江川縣畜牧獸醫(yī)局,云南江川 652600)
2009年4月,云南省玉溪市某一商品蛋雞場發(fā)生一種肉眼難以看到的小蟲子,小蟲會叮咬飼養(yǎng)員和蛋雞;經獸醫(yī)現(xiàn)場勘查、實驗室確診為雞皮刺螨病,報告如下。
該場飼養(yǎng)蛋雞近20年,一直是階梯式多層金屬籠養(yǎng),年飼養(yǎng)商品蛋雞20 000只以上;2009年4月,15 000多只產蛋雞發(fā)生產蛋下降7%左右,育成雞死亡率大約增加5%,采食量增加8%;飼養(yǎng)員感覺身上有什么蟲子叮咬似的。同年6月,獸醫(yī)師到場診療,察看蛋雞采食量、精神狀況尚好,部分蛋雞臉部、雞冠蒼白,體重偏輕。白天檢查雞體表被毛、皮膚未見異常,但在夜間強光下在雞腳上、肛門周圍、皮膚、雞籠架上細看發(fā)現(xiàn)爬行速度很快的小蟲。次日天亮在飼養(yǎng)員喂雞后的工作服上、耳根、鬢角、電視機房沙發(fā)上找到了這樣的蟲子。雞籠架縫隙處,被灰塵污染的掛在籠架上的蜘蛛網粘著米粒大、黃豆大的紅色或紫黑色的小圓團用手指摘下捻散細看可見許多紫色的小蟲在爬行,一團少則幾只小蟲,多則上百只。未養(yǎng)雞的籠架上找到的小蟲是灰色,捻壓無血,有雞的地方找到的蟲子呈紫紅色,捻壓有血。
用鑷子拿下有蟲的小圓團,放入塑料小試管內,按上蓋。取少量樣品放在載玻片上,滴加煤油侵濕,顯微鏡下觀察。蟲體呈橢圓形,后部略寬。體表有短毛。有3對或4對足,3對足的蟲體無血色,4對足的蟲體顯紫色,足長與蟲體長相近,足節(jié)多而明顯;雌蟲體長 0.6~0.8mm,寬 0.4~0.6 mm;雄蟲體長0.6mm,寬0.32 mm 。
3.1 夜間用3%敵百蟲溶液帶雞徹底噴灑雞舍內的雞籠架、地面、屋頂、四周墻壁、料袋及其他用具。3 d后再噴灑1次。往后每間隔1周噴灑1回,用藥后的第2周產蛋雞產蛋率、育成雞死亡率一般能恢復正常。再連續(xù)用藥5周。
3.2 80%敵敵畏乳劑60 g與0.3%萬友粉劑(特效百蟲靈)40 g同時加入15 L水中;使用方法同3.1。筆者在首次用藥殺蟲前(白天)隨機采取附著在雞籠滾蛋角上的小蟲團8個,查到能爬行的蟲子432只;晚間殺蟲后間隔12 h(次日上早)用同樣的采樣法檢查8個小蟲團,只查到能爬行的蟲子21只,殺蟲率95.1%。效果較好。
3.3 蛋雞舍老雞淘汰后,育雛舍、育成舍轉雞后,先用3.1款或3.2款用的殺蟲藥加倍噴濕雞舍內所有的籠具、用具、房屋及地板,1 d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涼干后又殺蟲1次。生活區(qū)、辦公室和宿舍也得用殺蟲藥噴灑。
3.4 平時雞舍內要注意衛(wèi)生,滅蟲滅鼠,防止鳥類飛入雞舍。
4.1 根據(jù)夜間在雞身上和雞周圍環(huán)境中找到了蟲子,顯微鏡下蟲體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用藥殺蟲后的良好的防治效果,筆者認為,本次產蛋雞產蛋率下降,育成雞死亡率增加,耗料增多,其病因是由于雞被大量的皮刺螨吸血后導致雞的生殖機能減退及貧血造成的。在診斷初期,筆者從飼料方面找原因,用添加蝦粉和添加蛋氨酸及多維素的治療方法,未達治療效果。此病白天在雞身上難于查到蟲子,給診斷帶來不便,稍為不慎,容易誤診。
4.2 皮刺螨生長繁殖速度快,一個繁殖周期只需7~14 d。蛋雞場一旦發(fā)生皮刺螨,數(shù)周內就遍布全場 。不僅給養(yǎng)雞生產造成較大損失,還使飼養(yǎng)員的生活、工作受到影響;雖然可以控制,但部分皮刺螨縮在縫隙里,殺蟲藥水不能滲透其中,難于根治。在防治過程中,以殺皮刺螨為主,消毒藥水要噴濕養(yǎng)雞設施、墻壁及地面,不能留死角;殺蟲效果觀察時還有4.9%的蟲子還活著,就是殺蟲藥水不到位的原因。
4.3 皮刺螨能傳播乙腦病毒;該蛋雞場有皮刺螨存在以來,白冠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增加,是否跟皮刺螨有關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