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曲藝平
通心絡具有解痙止痛,通絡活血,及益氣養(yǎng)陰的功效,而阿斯匹林具有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的發(fā)病風險,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肥胖,抽煙史,年齡大于50歲者)心肌梗死發(fā)作的風險。為了探討兩藥聯(lián)合的臨床療效,對12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了治療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冠心病患者,年齡55~75歲。全部符合WHO制訂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都具有典型心絞痛,和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兩組的平均年齡,病種分布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口服通心絡膠囊,每次3粒,3次/d。聯(lián)合拜阿斯匹林腸溶片,100 mg每晚口服一次;對照組給予口服復方丹參片,每次6粒,3次/d。均四周一療程,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降血脂及抗凝等藥物。
1.3 療效判斷 顯效:心絞痛不再發(fā)作或每周少于二次,心電圖原有ST段低,或T波倒置恢復正常,或ST-T有明顯改變;有效:心絞痛次數(shù)減少50%,ST段壓低較前改善;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程度,持續(xù)時間及心電圖均無改善。
經治療四周后,治療組顯效38,有效19,無效3,顯效率63%,總有效率95%,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全血高切值,全血低切值,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均明顯改善。出現(xiàn)胃腸不適2例,停藥后消失,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對照組60例治療后顯效30例,有效7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62%;除胃腸不適3例外,無其他明顯不良反應。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通心絡膠囊主要由人參,水蛭,土鱉蟲,全蝎,蜈蚣,蟬蛻,赤勺,冰片等組成。其可降脂,抗凝,促進血流,防止心肌再灌注損傷,解除血管痙攣,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多種功能。通心絡選用自然干燥的原蟲入藥,具有可降低血液流變學,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延長凝血時間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險性[1]。而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機理為不可逆的抑制環(huán)氧合酶的合成。由于血小板內這些酶不可再合成,所以抑制作用尤為顯著。其對血小板還有其他抑制作用。因此它可廣泛用于心血管疾病。而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臟機能障礙或器質性病變。二者合用總有效率高達95%,臨床上冠心病患者常伴有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而血流變學指標增高可使外周阻力增高,血流緩慢,心搏出量減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也是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與進展,斑塊表面的破裂與血栓的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通心絡具有調節(jié)內皮功能,降低過高的ET分泌,并能增加EDRF中NO的釋放,促進痙攣血管的擴張,及改善脂代謝紊亂,具有保護與修護內皮功能的作用[2],再合用阿司匹林,其確切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尤其對冠心病伴有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的患者效果更佳。因此,本人認為通心絡聯(lián)合阿斯匹林治療冠心病安全可靠,療效顯著。
[1]血脂水平與頸動脈硬化斑快的狀況的關系研究.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1998,14(10):719-721.
[2]通心絡膠囊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