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鄺世曼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湖南郴州 423000)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高齡肺癌患者數(shù)量明顯增加,因此,高齡肺癌的外科治療日益受到關注。自2004年1月至20011年1月我院共為84例70歲以上高齡肺癌患者施行手術治療,現(xiàn)就如何提高老年肺癌外科治療效果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本組病例患者中男70例,女14例;年齡70~79歲,平均75.6歲。術前臨床診斷:中心型肺癌52例,周圍型肺癌32例。腫塊直徑2~10cm。有呼吸系統(tǒng)癥狀76例(90.4%),表現(xiàn)為咳嗽、咳血絲痰、咯血、發(fā)熱、胸痛和氣促。余因體檢發(fā)現(xiàn)腫塊就診。64例有長期吸煙史,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輕度哮喘24例。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十二指腸潰瘍并出血、腎結石、前列腺增生、肺大泡等疾病48例。其中并存2種以上疾病16例。
根據(jù)肺功能診斷標準分類,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占預計值>80%12例,60%~80%52例,<60%20例;1s用力呼氣量(FEV1%)占預計值>70%18例,60%~70%44例,<60%22例;血氣分析氧分壓(PaO2)>10.5Kpa(79mmHg)26例,9.5~10.4Kpa(71~78mmHg)54例,<9.5Kpa(71mmHg)4例。
對有癥狀及胸片提示有阻塞性肺炎的病人均行改善肺功能的治療,癥狀緩解后手術。對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人術前積極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手術。Ⅲ期以上患者先行化療1~2個療程后再手術治療。
全組84例患者全部手術切除,根治性切除76例,姑息性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原因為患者肺功能不能承受全肺切除術,腫瘤侵犯心包、心臟、肺動脈、主動脈。72例行肺葉切除術(支氣管袖式肺葉切除8例),8例行肺段和楔形切除術,4例行全肺切除術。
鱗癌42例,腺癌30例,肺泡細胞癌6例,肉瘤樣癌2例,腺癌并肺泡細胞癌2例,小細胞癌2例。70例患者行完全性肺癌切除和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術中發(fā)現(xiàn)36例支氣管周圍、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率為51.4%,清除淋巴結372個,80個有癌細胞,淋巴結轉移度為21.5%。PTNM分期(按1997國際肺癌分期標準劃分):Ⅰa8例、Ⅰb30例;Ⅱa10例、Ⅱb24例;Ⅲa8例、Ⅲb4例。全組Ⅱ、Ⅲ期患者占54.7%。
術后痊愈80例(95.2%),手術后30d內(nèi)死亡4例(4.7%),其中2例死于支氣管胸膜瘺、膿胸(術前患糖尿病),2例在全肺切除術后出現(xiàn)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發(fā)生心律失常30例(35.7%),其中房性早搏12例,心房顫動10例,室上性心動過速8例;心功能不全14例(16.6%)。肺部感染6例(7.1%),呼吸功能不全6例(7.1%),肺不張4例(4.7%),急性呼吸衰竭4例(4.7%),支氣管胸膜瘺、膿胸2例(2.4%)。其他,腎功能不全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傷口感染2例。
本組術后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2%(38/84),并以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發(fā)癥較多見(52.4%)(44/84),但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往往導致嚴重后果。術后1~3d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以各類心律失常、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多見,術后第4天開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迅速下降,以肺部感染、肺不張、支氣管胸膜瘺為多見。
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72.5%、46.8%、33.9%。隨訪結果:術后隨訪78例,失訪2例。隨訪方式為電話隨訪、門診定期復診。隨訪時間12~60個月。
65歲以上患者已進入老年階段,全身各臟器功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代償能力及免疫力低下,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因此,老年肺癌患者外科治療的挑戰(zhàn)是與年齡相關的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統(tǒng)的生理學改變。
在肺癌的綜合治療中,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老年肺癌患者由于機體代謝率降低,癌組織活性減低,腫瘤的侵襲與轉移發(fā)生較慢,預后相對好于非老年肺癌患者[1]。老年肺癌患者若不經(jīng)手術治療,1年生存率僅7%,放射治療中位生存期也小于8個月[2]。目前認為對老年肺癌病人的治療應抱積極、謹慎的態(tài)度。對行肺葉切除可望根治的老年肺癌病人應盡力爭取手術[3]。年齡不是決定高齡肺癌患者能否手術的絕對因素,重要的是肺癌的分期和患者心、肺功能的測定,以此作為判斷能否手術的依據(jù)[4]。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通氣量(MVV)和肺活量(VC)是術前評價肺通氣功能的主要指標,一般認為當VC<50%,MVV<50%,FEV1<1.0L時,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對體力勞動為主者、體型消瘦、不吸煙或輕度支氣管炎痰量少者,可適當放寬手術指征[5]。
國內(nèi)報道高齡肺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1%~37.6%[6],手術死亡率為3.6%~6.2%[2]。本研究術后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2%,術后30d內(nèi)病死率為4.7%。這可能與本組70歲以上患者術前合并癥多有關。加強圍手術期的處理是減少高齡肺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的體會是:(1)有效治療合并癥以提高手術耐受性,降低圍手術期風險。高度重視糖尿病、貧血、低蛋白血癥、電解質(zhì)紊亂等給病人恢復帶來的不良影響。(2)術前積極控制阻塞性肺炎及潛在感染,術中、術后給予有效抗生素。(3)加強肺功能鍛煉:術前禁煙,霧化吸入,訓練咳嗽、深呼吸,以保證術后能正確地咳痰,改善肺功能。(4)加強心肌保護,尤其是術前有心血管合并癥者,必須重視心肌保護。術前可常規(guī)給予極化液、吸氧、擴冠等治療,術后維持呼吸循環(huán)功能的穩(wěn)定,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及時糾正心律失常,維護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本組3例術前診斷合并冠心病,常規(guī)應用擴張冠脈血管的藥物及心肌營養(yǎng)藥,改善心功能,無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本組1例術后并發(fā)心衰,經(jīng)充分給氧,強心利尿等綜合治療后,痊愈出院。(5)嚴格掌握手術指征,選擇合理術式:本組2例MVV<50%及FEV1%<50%,TNM分期屬Ia期,行楔形切除而痊愈出院。因此,我們認為肺功能明顯降低者并非手術絕對禁忌證,對于較早期的肺癌,估計手術切除范圍較小者,即使肺功能明顯降低,只要術前準備充分,是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的。但是,肺局部切除僅適于同時合并低肺功能的患者。在心肺代償功能允許時,應選擇標準的根治性肺癌切除術。全肺和擴大切除的患者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故施行仍需嚴格和慎重。(6)術后加強呼吸道管理,這是預防肺部感染、肺不張及ARDS的關鍵。常規(guī)應用藥物解除支氣管痙攣,控制輸液量與速度,超聲霧化吸入,鼓勵患者咳痰,必要時經(jīng)鼻氣管內(nèi)吸痰或纖支鏡吸痰。及早拔除胸管,幫助早日下床活動。(7)術后重視營養(yǎng)支持,改善營養(yǎng)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高齡肺癌患者行手術治療是完全可行的,年齡并不是絕對的手術禁忌證。隨著外科和麻醉監(jiān)護技術水平的提高,高齡肺癌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已明顯降低,只要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證、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及搞好圍手術期心肺功能的保護,高齡肺癌患者手術治療同樣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1]劉志東,許紹發(fā),韓毅,等.70歲以上老年人肺癌273例外科治療[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2):103~105.
[2]任光國,周允中.胸外科手術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
[3]方德康,汪良駿,張大為,等.老年人肺癌切除術的治療結果分析[J].實用腫瘤雜志,1999,14(3):162~163.
[4]談群友,王芳澤,孫玉鶚,等.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及其可切除性的研究[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0,16:205~207.
[5]張效公.胸外科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103~118.
[6]馬炎炎,丁悌,邱志均,等.同時支氣管肺動脈成形治療中心型肺癌[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8:14360~1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