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氣候倫理是否可能

      2011-02-10 06:12:45曾建平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氣候倫理

      曾建平 代 峰

      在全球氣候問題進入公眾視野時,一種新的倫理學——氣候倫理學或許即將誕生。但是,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被時下氣候問題和公眾熱情催生的“早產兒”。從理性思維來說,任何一個哲學命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前提基礎上的。所謂思想前提,就是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或者邏輯支點。只有依據充分、堅實的思想前提進行哲學批判,命題才是真實的,才有發(fā)展前景;前提不成立,無異于沙灘建廈。提出氣候倫理同樣需要依據一定的思想前提,這個前提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氣候變化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至少包含三層含義:首先,氣候變化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還是人為因素干擾的結果?或者說,人類的活動對于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否存在?存在何種程度的影響?其次,當今全球氣候究竟是在變暖還是變冷?或者冷暖變化只是一種歷史曲線的反映?這是一個純粹自然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自然界的任何變化是否均會構成政治事件,以至于導致倫理問題?再次,全球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何種影響?如果這種影響不足以導致人類生活的混亂,阻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么,談論氣候倫理問題是否必要?人類的活動能否改善或改變氣候問題?氣候倫理究竟是就個體而言的還是就集群而言的?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摩爾在對事實與價值進行劃界時,已經意識到這樣一個重要差別:“善性(goodness,好)的性質是什么”與“什么事物是善的(good,好)”,即“是”與“應當”,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前者指自然事物,是事實判斷;后者指經考慮后為人所想望的,是價值判斷。此后的西方倫理學幾乎都要面對摩爾的這個“開放問題論證”。當代自然主義一般認為,可以從事實屬性中合乎邏輯地引出好、正當或善等屬性,關鍵在于怎么界定這種事實。然而,不管如何界定這種事實,例如塞爾(John Searle)提出了制度性事實或慣例性事實(institutional fact),認為可以從“是”的實質性含義中推出“應當”。在他看來,我們在探究“事實”與“價值”關系問題時,不可忘記的是,始終要把“事實”確定為“人類行為活動的事實”,即行為事實或社會事實,而根本不是探討無關人類活動參與的事實——“自然事實”與“價值”的關系。[1]在筆者看來,無論怎樣證解事實與價值的關系,都不外乎基于人的行為事實來探究它與價值的關系,而只要有人參與的敘事,似乎便可能存在倫理性問題。當然,這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判斷。但即便如此,這里仍有值得討論的余地。倘若談論純粹的自然事實與價值的關系,結果又會如何呢?筆者認為,沒有人類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的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是偽倫理命題,諸如天晴、下雨、刮風、打雷等自然現象與價值無涉。

      天晴、下雨、刮風、打雷等自然現象是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一般而言,氣候是指某一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及以上)氣象要素和天氣過程的平均或統(tǒng)計狀況,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所謂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tài)和離差(距離平均值的幅度)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一起出現了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增加,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也增大。[2]對于人類來說,不僅需要關注氣候變化的狀況,更要關注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然而,很遺憾,到目前為止,關于這點科學界尚未取得共識。

      有的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是自然界變化所導致的結果。他們認為,氣候系統(tǒng)所有的能量基本上來自于太陽,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一種輻射強迫,也就是說,太陽輻射的變化是引起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原因。引起太陽輻射變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地球軌道的變化。[3]也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活動,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會引起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都會導致氣候變化。而反對者則認為,這些變化不會改變氣候變化的性質,充其量只會影響到天氣的變化。天氣與氣候是不同的。所謂天氣,是指一個地方在短時間內(幾分鐘到幾天)氣溫、氣壓、溫度等氣象要素及其所引起的風、云、雨等氣象要素的綜合狀況,如晴轉陰、雷雨、大風、冰雹、寒潮、臺風等。[4]簡而言之,人類活動會影響到短時間的天氣變化,但不可能改變長期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如果說存在氣候倫理,那么,當前所應探究的主要課題就是人類應該如何采取倫理行動應對氣候變暖??梢哉f,正是當前的氣候變暖問題才導致氣候倫理呼之欲出。那么,現在需要問的是:人類活動是不是導致了氣候變暖?如果這個問題成立,那么,探討氣候倫理便順理成章;如果不成立,那么,所謂倫理的對待地球以使氣候變暖的趨勢得到遏制的倫理意圖便是虛幻的。對此,當前主流派的聲音甚囂塵上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近百年的氣候變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的,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5]

      主流派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huán)流的變化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而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是造成目前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主要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發(fā)展等。主流派的代表是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IPCC于2007年發(fā)表的第四份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溫上升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其可能性超過90%。這份由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約2500 名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報告指出,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由于人類活動而顯著上升,現在已遠遠超過工業(yè)化時代之前數十萬年間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65萬年以來的最高點。報告在詳細計算了各種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后認為,可以肯定,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凈影響是氣溫升高。主流派的意見導致了國際社會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如制定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并正在成為各國政府應對氣候變暖的決策依據。這也是當前構建氣候倫理的思想前提。

      然而,在重視這些研究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可忽視反對派的研究結論。反對派認為,是氣候變暖才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不是相反。氣候變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導致的,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乎其微。反對派的主要代表是俄羅斯科學院天文觀測總臺的著名天文學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薩馬托夫。他認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陽活動,溫室效應與人類工業(yè)活動之間的必然因果關系并不成立,因為實在是缺乏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證據?!队始覍W會學報》于2009年12月刊登了一篇論文,稱宇宙射線才是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通信》于2009年12月也發(fā)表文章指出,美國宇航局的衛(wèi)星數據表明,大氣層中的水蒸氣的溫室效應要大于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6](前言)因此,反對派認為,所謂當今世界的氣候問題是全球變暖,完全是一個氣候神話,是彌天大謊。

      到目前為止,這兩種意見難分伯仲。如果主流派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氣候變化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事實,而且也是一個社會事實。當今世界圍繞全球氣候變暖的人為因素進行干預,就不僅需要從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層面作出努力,而且還需要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層面進行分析。這應當是我們談論氣候倫理的基本前提。如果反對派的意見是正確的,那么,氣候變化就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事實,與價值無涉,人類的倫理行為不足以對其產生任何影響,我們僅僅需要從自然科學層面發(fā)現、認識、分析、預測、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由前述所引申出的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當今全球氣候究竟是在變暖還是變冷,或者冷暖變化只是一種歷史曲線的反映?這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自然界的任何變化是否都會構成政治事件,以至于導致倫理問題?

      長期以來,“氣候如何變化”被認為是完全由自然因素支配,與人類活動無關。但是,由于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因此,為了掌握氣候變化的更多特征乃至規(guī)律,在19世紀初,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大氣輻射等,使得氣象學在20世紀初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為了取得全球氣候的歷史訊息,人們開始研究諸如樹木年輪、冰蓋所得冰芯和珊瑚骨骼留下來的歷史痕跡。許許多多的科學研究成果無一不指向同一結論:地球氣候的長期變化與太陽活動(太陽黑子發(fā)生的多少)密切相關。因此,太陽輻射的變化被認為是引起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20世紀70年代末,衛(wèi)星觀測的應用使得人類可以在大氣層以外準確地測量太陽輻射輸出的變化,人類這才知道太陽輻射量并不是恒定的,在太陽黑子異?;顒拥闹芷谥写嬖谥欢ǖ牟町?。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黑子數多時地球偏暖,少時則地球偏冷。但太陽輻射的變化影響氣候的機理尚不清楚,也缺乏嚴格的理論或者觀測事實支持。[7]

      科學家們認為,在氣候系統(tǒng)的自然變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大氣與海洋環(huán)流的變化或者脈動。這種環(huán)流變化是造成區(qū)域尺度氣候要素變化的主要原因,大氣與海洋環(huán)流的變化有時可伴隨著陸面的變化。[8]另一個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發(fā)。火山爆發(fā)之后,向高空噴放出大量硫化物氣溶膠和塵埃,可以到達平流層高度。它們可以顯著地反射太陽光,從而使其下層的大氣冷卻。

      關于自然因素對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主流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都不是引起近代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他們同時也基本上排除了影響氣候變化的另一個自然因素——火山爆發(fā)。他們認為,有非常強有力的證據顯示,顯著的全球氣候變暖不能完全用自然因素來解釋。從近幾年的氣候變化以及對未來80年的預測可以看出,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人類的行為,如通過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茉慈紵龝欧糯罅康亩趸?它所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200年,因而最受關注。[9]

      全球氣候變暖是如何導致的?究竟是由自然因素還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抑或二者兼有?這首先是一個科學問題。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科學解釋之前,人類所設立的種種解決方案,無論是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還是文化的、倫理的、藝術的,都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但是,自從“氣候門”事件爆發(fā)以來,人們又相信,“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是發(fā)達國家炮制的一個偽命題,是發(fā)達國家為了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發(fā)展的一個政治陰謀。

      2009年11月中旬,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夕,一名黑客盜載并公布了上千封電子郵件、3000 多份有關氣候變化的文件和科學家之間10年來的相關通信。在這些被公開的資料中,一些媒體發(fā)現,寫進IPCC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的氣象數據有被篡改的痕跡,增加了氣溫上升的年數,刪去了氣溫正在下降的數據,用以證明“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是一個科學事實。世界輿論由此認為,這些氣象學家利用各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心,用一些不實數據制造全球氣候變暖的假象,營造恐慌氛圍,然后從政府或其他機構手中“騙”得更多的科研經費。而實際上,全球氣候變暖并沒有那么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為夸大和扭曲了。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全球氣候變暖到底是真是假,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也許是一個太過復雜的學術問題。但對于政治利益集團來說,把“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的“科學事實”由科學命題變成政治命題,卻有著深刻的政治意圖。

      我們知道,在氣候談判中存在著三大陣營,它們分別是:歐盟;以美國為首,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多碳”集團;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在內的77個發(fā)展中國家。歐盟在低碳經濟方面提出的標準最高、最嚴,在發(fā)展低碳經濟方面,歐盟擁有多方面優(yōu)勢,因此在全球氣候會議上表現得最為積極。按照美國宣布的目標,其減排僅相當于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與發(fā)展中國家呼吁的包括美國在內的發(fā)達國家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40%的目標相去甚遠。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附和美國,皆因兩國的排放量均嚴重超標。發(fā)展中國家(即77國集團)則在北京發(fā)表聲明,要求發(fā)達國家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非洲等窮國更要求發(fā)達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協(xié)助完成減排目標。設計“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政治事件者,其意圖被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等分析為:一是為了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某些發(fā)達國家可以利用環(huán)保方面的先行優(yōu)勢占據國際的道義高地,同時為自己的低碳產業(yè)開辟廣闊的市場,一方面推卸歷史責任,另一方面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征收碳關稅牟取暴利。二是為了通過所謂低碳化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為中國、印度等國的經濟發(fā)展設立上限,打壓新興經濟體快速健康發(fā)展的勢頭,以長久保持發(fā)達國家已有的領先、主宰地位。[10]

      不過,即使是這種意圖,也可以在倫理上進行掩飾。埃里克·波斯納和卡斯·森斯坦恩在《氣候變化正義》一文中,深入分析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正義問題。他們認為,國際上往往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和歷史責任作為大力減排、給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減排支持的理由,其中涉及的正義問題包括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這是站不住腳的。在他們看來,一條適宜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路徑應該以福利主義思想為基礎,而矯正正義的思想則與之無關。在這里,波斯納和森斯坦恩為美國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消極對待溫室氣體減排進行辯護的企圖是十分明顯的,他們關于矯正正義的結論也是站不住腳的。單純從現有的溫室氣體存量看,確實無法追溯“已經去世很長時間”的人的責任,但問題是發(fā)達國家除了對現有的存量做了很大的貢獻之外,其現在和將來的排放量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11]

      顯然,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是一個真實的科學命題,它便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命題、社會命題。那么,如何來分配碳排放量便涉及各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其倫理考量。誠如楊通進所透徹分析的那樣,三大集團在氣候政策上的分歧,既源于各自的利益訴求,也源于對不同倫理原則的堅守。目前,對國際社會影響較大的分配排放權的倫理原則主要有歷史基數原則、歷史責任原則、功利主義原則、平等主義原則和正義原則。發(fā)達國家主要援引歷史基數原則和功利主義原則來為自己辯護,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則主張把歷史責任原則和平等主義原則作為氣候談判的基礎。[12]

      然而,對于氣候倫理而言,似乎首先必須分析:氣候變化究竟是一個科學問題、環(huán)境問題,還是一個包括能源、經濟和政治在內的社會問題?對于把氣候變化當做純粹科學問題、環(huán)境問題而言的人來說,有理由認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是探索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及其規(guī)律。全球氣候變暖還是變冷,或者冷暖變化只是一種歷史曲線的反映,這是科學家們的事情,并非任何自然事實都會與價值相關,也并非任何自然現象都是政治事件,都需要進行倫理的干預。倒是主流派所創(chuàng)設的氣候變暖話題值得挖掘。如果氣候變暖是一個政治陷阱,那么,制造氣候變暖的意圖何在?這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問題,而是一個關乎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會給世界不同國家?guī)砗畏N發(fā)展路徑選擇的社會問題。當然,這必須從倫理角度來辨析。但如果是這樣,它已無關乎氣候倫理,而是一個國際倫理問題,是關于謊言與欺騙的一般倫理問題。對于把氣候變化看做社會問題的人來說,我們的確不僅需要從國際層面建立溫室氣體減排的倫理原則,而且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可操作的溫室氣體減排的倫理規(guī)范。

      全球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何種影響?如果這種影響不足以導致人類生活的混亂,遏制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么,談論氣候變化的倫理問題是否必要?人類的活動是否足以改善或改變全球氣候問題?氣候倫理究竟是就個體而言的還是就集群而言的?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社會經濟系統(tǒng)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也包括負面影響。但目前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負面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fā)展。[13]

      有些科學家不認可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他們懷疑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災變說”,認為氣候變暖不一定會導致災難。當然,他們不會幼稚到懷疑氣候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但在一些海島被淹沒的時候,對于一些高緯度國家來說,無霜期會延長,農作物的生長期也就延長。舉例來說,中國東北這個糧倉就是得益者。懷疑者也不僅僅是憑空想象,他們也有證據,比如人類歷史上在10世紀至13世紀時氣候就曾經變暖,于是農耕民族開始大舉向北遷移,開墾了大量農田。這是一個從亞洲到歐洲都存在的普遍現象,并不局限于某一地。當時的歷史記載也表明,氣候變暖所產生的災難并不明顯。[14]懷疑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丹麥統(tǒng)計學家貝索恩·羅姆伯格。在2001年出版的《懷疑論的環(huán)保主義者》一書中,羅姆伯格對氣候變化風險必定蓋過其他一切風險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現階段,世界性的貧困、艾滋病的蔓延、核武器才是更大的問題,試圖阻止氣候變化所付出的代價將大大超過任由它發(fā)展的代價。為此,美國《時代周刊》2004年將羅姆伯格稱為世界100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15]

      這種質疑的聲音雖然相對于主流派的聲音來說比較微弱,但卻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全球氣候變暖并不必定會導致惡果,并不必定會阻礙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是這樣,那么,提出所謂氣候倫理便是空穴來風。

      或許當前我們最不需要的恰恰是這種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因為從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來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的程度和范圍都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因此,出于對人類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謹慎考慮,保持某種程度的悲觀主義,審慎地看待地球所遭遇的種種問題是必要的。正如池田大作所指出的那樣:“盡管表面看來是大自然獨立的現象,但若從本質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是包含人類在內的整個生命世界在起作用,而形成了異常變化的幾個原因……有必要嚴肅考慮人類行為對自然運行、自然界的協(xié)調所產生的影響,嚴格限制那些哪怕很微小的孕育著危險的行為?!盵16](P37)

      主流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會付出不小的代價。他們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惡果將至少表現在:冰川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這意味著數百萬的人口將面臨洪水、干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電、臺風、沙塵暴等極端氣候增加;全球變暖帶來的干旱、缺水等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受到影響;氣溫升高還會導致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發(fā)生區(qū)域擴大,危害時間延長,危害程度加重。IPCC 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在未來六七十年內,氣候變化會導致大量的物種滅絕,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種滅絕的規(guī)模將會比地球歷史上五次嚴重的物種滅絕的規(guī)模還要大;同時,燃煤電廠和交通系統(tǒng)也將造成更嚴重的空氣污染。

      為此,一些倫理學家開始探索其中隱含的倫理問題。英國神學家、愛丁伯格大學倫理學教授邁克爾·諾斯科特的著作《氣候倫理:全球變暖的倫理學》認為,在一個氣候快速變化的時代,為了給人類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未來,迫切需要在基督教的良知之上增添倫理的信仰。這種倫理的信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工業(yè)化國家如何與發(fā)展中國家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詹姆斯·加維的代表作《氣候變化倫理學》的結論是,每個人都必須立即大幅減少對能源的消費。[17]

      由此可見,在提出氣候倫理的人們看來,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后果是肯定的,已經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在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影響到人倫關系。在空間維度,氣候倫理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因此可以說,氣候倫理涉及個體、組織、國家、國家聯(lián)盟之間的多層次、多向度的復雜關系。在時間維度,氣候倫理涉及代際分配、代際公平等核心問題。

      無論氣候變暖導致人類不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前提是否成立,人們在論述氣候倫理時都會把每個人的幸福計算在內,也便把改善或改變氣候狀況的倫理責任落實在每個人身上。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提出爭辯。

      環(huán)境倫理學家帕斯莫爾在其名著《人對自然的責任》一書中說:環(huán)境問題不是根據環(huán)境倫理學精神通過倫理方式去解決的社會問題,而是要根據社會和政治哲學精神通過政治行為去解決的社會問題。他的理由是,個體的倫理行為對環(huán)境問題(比如污染問題)的解決在本質上是沒有用的?!八苍S能夠滿足我們的良心或給我們一種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但是,它對污染問題之解決的有用性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被視為毫無意義。”[18](P4-5,67)這番言論倒是適合于評價氣候倫理(如果有的話)。也就是說,如果存在氣候倫理,那么,它一定不是針對個體行為的,而是針對集群行為的。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任何倫理行為,如果發(fā)生的話,行為者是知道其行為對于客體所產生的影響的。無論是出于道義論,從善行者本人的意愿出發(fā),還是出于功利論,從善行指向的客體后果考慮,行為者本身在作出行為時是“確知”行為對于客體的意義的。即便是在環(huán)境倫理學的整體主義學說(例如環(huán)境善行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后果)看來,這種情形也是確知的。但對于氣候改善或改變來說,一種善行對于它意味著什么,幾乎無法獲得任何確切的認識。因此,如果氣候變化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就有賴于各個國家和政府統(tǒng)一的、集體的努力,任何單方面的行動,不管它如何克己、如何利他,都無法導致氣候的稍許改善或改變。在這里,當前主要的任務是調整各集群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達成比較公正可行的倫理原則。在具體措施層面,各國政府要改變經濟發(fā)展模式,調整社會發(fā)展目標,變革環(huán)境保護的政策、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企業(yè)發(fā)展的方式。這是一種整體性的變革,是一種集群性的倫理行為。當然,我們強調氣候倫理是一種集群性倫理,并不意味著否認個體在氣候倫理方面的道德義務。

      [1][13]龔群:《關于事實與價值關系的思考》,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4][5]丁一匯:《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載《中國氣象報》,2009-12-01,參見http://www.cma.gov.cn/ztbd/2009qhbh/2009qhft/200912/t20091201-52535.htm l.

      [3]《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2007-12-14,參見http://old.blog.edu.cn/user4/262928/archives/2007/1995239.shtm l.

      [6][14]白海軍:《碳客帝國:碳客資本主義和我們的圣經》,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7][8][9]《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2007-02-28,參見http://www.cma.gov.cn/qxkp/cyqxzs/200805/t20080506-2784.htm l.

      [10]郎咸平:《財經郎眼:氣候變化的驚天騙局》,參見http://www.56.com/u92/v-NDkw MzQyMDk.htm l.

      [11][15][17]黃衛(wèi)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fā)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

      [12]楊通進:《全球正義:分配溫室氣體排放權的倫理原則》,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

      [16]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18]John Passmo re.M an's Responsibility for N ature.London:Duckwo rth,1974.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氣候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fā)布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氣候變化與環(huán)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太陽能(2015年7期)2015-04-12 06:49:50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立冬
      阿克陶县| 临江市| 青神县| 南投市| 图片| 彰化县| 沙湾县| 育儿| 方城县| 涿州市| 东源县| 东平县| 武定县| 石林| 新和县| 乌苏市| 米脂县| 宁河县| 馆陶县| 高阳县| 屏东县| 周至县| 巴南区| 绥阳县| 麻江县| 封丘县| 平和县| 陇南市| 罗江县| 龙游县| 米泉市| 郸城县| 揭东县| 项城市| 建德市| 庆城县| 临邑县| 喀喇沁旗| 资阳市| 冕宁县| 河北省|